分享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昵称71055831 2020-09-03

借助今日无数历史发明家的创造发明,让无数人认识到了一个虚假的明朝王室。

在发明家的眼里,明朝王族各个都是文盲,读书那是没有的,学习那是不屑一顾的,正事绝对是不做的,不是在豹房玩野兽,就是在皇宫斗蛐蛐,做木匠。

反正行事可谓一个比一个的荒唐。

最后还要总结一句,明朝皇帝多昏君,全部都不务正业,就连这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文盲,朱棣那是半文盲,至于被散养小猪一样圈养的皇室子弟,那更是文盲中的战斗机。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他们是文盲?)

没有一个有文化的。

黑,使劲黑,黑的都没边了。

最后在谎言重复无数次之后,就成了真理,真是,让人无语。

不知道朱元璋讽刺明初大文豪宋濂的时候,估计在怎么开动脑洞,都不会想到,自己居然成了文盲王室的开创者。

朱元璋语宋濂:

尔濂虽博通今古,惜乎临事无为,每事牵制弗决。若使尔检阅则有余,用之于施行则甚有不足

这话是朱元璋和宋濂谈论学问的时候说的,意思是,你宋濂宋先生,虽然博古通今,学问深厚,可是真正做起事实来,却总是犹豫不决,百无一用。

换个说法就是朱元璋说宋濂,你这家伙寻章摘句是好手,每本书都典故都熟悉,可真要让你经世济国,那就是抓瞎。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读死书的读书人确实百无一用)

因为除了会读书你啥也不会。

讽刺的可谓毫不客气,而这不客气的根源,就是有本事啊。

朱元璋的过往和童年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一个穷苦的不能再穷苦的放牛娃出生,家里后来因为遭遇天灾,爹妈都死了。丧事都是乡亲们看不下去借钱办的,之后没办法只能去做和尚到处行乞。

尝遍了人间疾苦不说,还处处遭人白眼。

历史上比他身世还苦的开国皇帝,估计只有奴隶出生的朱温了。

这样的人,在长久的艰苦生活中,当然没机会学习文化知识,什么去太学学习啊(刘秀太学生),靠举人中进士啊之类的事情肯定和他无缘,在加上后续参加革命,那每日过的都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一切都成了无数人说他是文盲的根源。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能成大业则绝对有非常认之事)

也对,少年没条件学习,青年做和尚讨饭,干事业时每天打仗,哪来时间学习。

不过在这里都要加个定义,那就是对普通人而言,这样的说法才有道理,对于真正大智大勇的成功者而言,不学习想成功就是个伪命题。

这朱元璋就是如此,虽然年幼没有学习条件,可一旦有了学习条件,那是每日废寝忘食。刚刚起兵的时候,每日戎马空暇总是手不释卷,没有那一天懈怠过,还经常请教自己帐下的文人,虚心求教不懂的问题。

建国称帝后,更是“披星戴月,日日勤读”。

在处理完政务工作后,每天都学习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从起兵到掌握一国权柄,到成就帝王伟业,朱元璋花了多少年,就学习了多少年,也不断像自己的先生们,如刘伯温,宋濂等人请教切磋,这数十年苦修加上自己的天生睿智,让朱元璋的学问与日俱增。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会读书比死读书要强的多)

读书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反而真正做到了读书的真谛“独观其大略”。

熟悉三国的都知道这”独观其大略”典故的由来,耕耘草庐之中的诸葛亮和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为友,交相深厚。

这三人都以读书精熟而著称,读书务求精益求精,唯有诸葛亮不同,在他看来读书最重要是“独观其大略”了解书本的核心精神,并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读书而去死读书。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深得诸葛亮读书精髓)

我想这就是所谓读死书之人,和拥有真才实学之人读书的最大差别吧。

一个以“寻章摘句”为乐,一个以“经世致用”为乐。

由此才有了朱元璋文化水平的飞快提升。

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明史》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国榷》

以上是正儿八经的史书中关于朱元璋勤读的记载。

明朝最有名的人物刘伯温也曾经在自己汇编的《皇帝御制文集后序》,感叹的说道朱元璋如何好学。

“无声色之好,无游畋耽乐之从”“聚精会神,凝思至道”江大河一泻万里之势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刘伯温)

刘伯温为朱元璋的臣子,难免在其中有溢美之词。

不过这溢美也是要有一定根源的,不可能将一个文盲美化成学问家啊。

关于朱元璋的文学水平,也可以从他的传世诗作中看出来。

下面我们鉴赏一二。

《庐山诗》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游钟山》钟山阳谷梵王家,帝释台前优钵花。游戏但闻师子吼,比丘身衣锦袈裟。《无题》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以上所有,就是被现代人称呼为文盲的朱元璋作品,如此对仗工整语句精熟,气势磅礴的诗文,试问今日有多少人可以书写出?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朱元璋庐山诗)

说他是文盲,那说他是文盲的人算啥?

今日无数故事里面,不仅说朱元璋是文盲,还说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也是文盲,甚至说朱元璋的儿子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文盲半文盲,连带着明朝皇帝也都成了文盲。

不知如此歪风邪气从何而来。

为何如此将一个文化人辈出的家族污蔑成文盲家族,也是有鬼了!

先说说太子朱标,一个得天之关爱的中国历史上最得宠的太子,生于朱元璋正在崛起的道路上,成长过程也是朱元璋发迹史,因此从小就受到了系统教育,天下大儒都是他师傅,这文化水平不用说,再加上他自己刻苦努力,成就并不低,如果不是早死,也绝对会成一代仁君。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朱元璋和朱标)

再说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已经做了四年吴国公,朱棣四岁的时候朱元璋称吴王,八岁的时候朱元璋称帝,朱元璋爵位一路提升朱棣一路长大,这从小的学习环境当然没话说,无数大学问家围着他,是个石头也成了文化石啊。

再加上长期跟随将领征战,朱棣就此变得文武双全了。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文武双全的朱棣)

至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人才也非常多!

就拿朱标的两个弟弟来说吧,周王朱橚、宁王朱权,在当时都算有名的学者。

周王朱橚、博览典籍无书不读,作品有《元宫词》百章。

还组织人编写了《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救荒本草》等不少的医书,被称作“蜀秀才”。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朱权所著汉唐秘史)

这样的人,你说他不学无术?

宁王朱权,也是博览群书之人,著作等身。

著作除了《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这样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他和人一起编撰的道家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古琴曲《神奇秘谱》,音乐专著《太和正音谱》。

甚至他还写过杂剧如《大罗天》、《私奔相如》等十多本。

这样的人,你说他是文盲?

至于朱棣本人,虽然没有著述传世,但是其学识水平也处于当时的顶尖之列!

我们且看看朱棣为“镇国山”御制碑文做的铭诗。

满剌加西山镇国山诗:西山钜海中国通,输天灌地亿载同。沐日浴月光景融,两崖露日草木浓。金花宝钿生青红,有国于兹乐雍谷。王好善义思朝宗,愿比内郡依华风。出入导从张盖重,仪文裼袭礼虔恭。天书贞石表尔忠,尔国西山永镇封。山君海伯翕扈从,皇考陟降在彼穹。后天监视久益隆,尔众子孙万福崇。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富士山明朝碑文)

之后再做皇帝的生涯中,这朱棣的文采在无数国书中也有体现!

永乐二年,有鉴于小日本海盗屡禁不止。

郑和率十万水师东征日本,大军压境之下,刚刚统一日本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惶恐不已,为了日本免于被攻击,一再保证绝对不会在出现任何倭寇,并接受大明册封,成为明帝国的日本国王“源道义”。

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不过却真实发生过,因为有史册为证。

文皇帝永乐二年,上命太监郑和统督楼船水军十万诏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擒献礼边倭贼二十余人-《天下郡国利书》永乐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源道义出师获渠魁以献,我于是有什物纹绣之赐,封为日本国王。名其国之山曰寿安镇国山-《皇明经世实用编》

在日本将军足利义满禁绝倭寇行动大获成功之后。

朱棣为了表达对日本的褒奖,还特别将日本圣地富士山册封为明帝国的“寿安镇国山”。

并作了首诗放置在日本富士山!

就是这首

《日本寿安镇国山诗》

日本有国钜海东,舟航密迩华夏通。衣冠礼乐昭华风,服御绮绣考鼓钟。

食有鼎俎居有宫,语言文字皆顺从。善俗殊异羯与戎,万年景运当时雍。

皇考在天灵感通,监观海宇罔不恭。尔源道义能迪功,远岛微寇敢鞫凶。

鼠窃蝇嘬潜其踪,尔奉联命搜捕穷。如雷如电飞蒙冲,绝港余孽以火攻。

焦流水上横复纵,什什伍伍禽奸凶。荷校屈肘卫以从,献俘来庭口喁喁。

彤庭左右夸精忠,顾咨太史畴勋庸。有国镇山宜锡封,惟尔善于山增崇。

宠以铭诗贞石砻,万世照耀扶桑红。

日本富士山在明朝被叫做“寿安镇国山”这样的事迹又有几人知道?

不仅如此,这诗文写的也是水准非常之高,言简意赅,用词典雅,韵律和谐,算的上是难得的佳品,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君主的才学和气度。

由朱元璋语宋濂,寻章摘句不如经世致用,看明王室之气质变异

(日本富士山)

由此可见,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还有朱元璋的不少儿子们也好。

学识水准都是非常高的,而且他们都不是致力于“寻章摘句”的老学究,读死书的那种人,反而是真正学会学问以求“经世济国”的大学者。

将学识转换为治国安邦之策,这才是真正读懂书,读明白书。

知道“回”字有多少种写法,除了能吹牛,对国家对个人有何益处?

这样的人还是越少越好,特别是统治阶级如果也如此,那就是灾难,这宋朝皇帝不就是如此吗?各个是大学问家,大艺术家,但是有几个真正有“经世济国”之才。

可是,可惜的是。

明朝也不过开国几个皇帝有如此学识和气度,至于后来的无数皇帝们。

都“长于深宫之下,置于腐儒之握”反而渐渐成了书呆子,比如那著名的明君明孝宗朱佑樘,不就是腐儒一枚,还有后来的崇祯帝朱由检,如果不是皇帝他不就是一个标准的士大夫吗?

可是他们能做皇帝吗?

俗话说的好,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明朝就是被读死书的书呆子霍霍的。

臣子们都是演出家,他们最擅长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擅长说“为往圣续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嘴巴上一套又一套,不过也是嘴巴而已!

真做起事情来,那就是啪啪啪打脸!

知识当然是力量,这群人懂得无数知识,但是却百无一用,无用的其实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私心,而是死读书。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不断打击读明白书的“经世致用”之人,最后阻断了国家复兴的机会,也让无数人随着他们的口号万劫不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