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属于乱世,大争之世,群雄逐鹿各战四方。先后崛起的诸侯,不可胜数,从初开始威逼汉帝的董卓,到悍然称帝袁术,雄踞河北袁绍,等等,那是多不胜数,可这些人却都随时间流逝,在动乱时候,尘归尘土归土。 (飞扬跋扈难成功) 后是无数人研究后发现,这些人有个共性,就是不会装怂人。 董卓,飞扬跋扈,啥都敢做,最后成了众矢之的。 袁术,言行一致,称帝建国,最后成了诸侯活靶。 袁绍,志大才疏,急功近利,最后官渡败憋屈死。 这些人的失败都有个共性,就是不懂低调,不懂怀柔,太过张扬性格。 而反观后续的成功者,都深谙一个道理,那就是低调有为,人前装“怂人”转过身就成了大业。 (三国三雄主) 这其中翘楚非刘备、孙权、司马懿、莫属,他们都算的上隐忍之士。先说刘备。 这个前三国不显山露水的存在,即便出生汉室宗亲,也低调的紧,因为出生问题和实力问题,长期寄人篱下,从早期的公孙瓒、到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投靠的对象几乎玩转了三国主要诸侯。 赤壁之战前,面对鲁肃问询,居然说出投靠苍梧太守吴巨,这真是逃北走南,就差出国了。 其中最为惊险的日子,无疑是在一时之敌曹操手下,那危机四伏的时光中,装孙子的集大成之作“煮酒论英雄”了。 那时刘备,名满天下,深具英雄名,也让曹操手下的谋士们很是不安,一个个都告诫老曹。 这娃啊,非甘居人下之人,要尽早除掉,曹操听这闲话多了后,也加强了对刘备的监视,宅邸间间谍出没频繁。弄的刘备开始了一段刀光剑影中的田园牧歌生涯,每日浇花种菜,以农事为乐。 曹操一看,这娃乖,就借机会约刘备喝喝小酒,最后成就了青梅煮酒论英雄典故,也让曹操在刘备的“怂人”伪装下,放下戒备。 刘备获得了一线生机,也有了后续鲤鱼跃龙门的可能。 (刘备飞跃) 再看孙权。孙权的“怂人”生涯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早年时有哥帮衬,孙权职业起点很高,15岁就做了县令治理一方,可孙策突然遇刺身亡,让一个刚成年娃娃,成了江东基业继承者。 这咋办?孙权的起点从装“怂人”开始。 刚成江东之主的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自己则安安心心的当起了乖宝宝。 正因周瑜雄才大略,还有鲁肃内外联合,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不断冲击曹操霸主地位,但一等到刘备入川有了崛起可能后,孙权立马从英主变“怂人”,居然上表曹操,称起了臣,后续偷袭荆州,到夷陵之战前,孙权对曹丕那是恭敬无比,几乎就差叫爸爸了。 (怂人孙权) 坐断江东的孙权,就是一个如此能装“怂”的存在。这“怂人”伪装,不仅在对曹魏称臣上体现了,在孙权称帝这件事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北方,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称帝是在公元220年,西南方,刘备称帝是在公元221年。 三国两巨头都称帝了,孙权啥时候称帝的? 答案是公元229年,这迟到八年的称帝,无疑是“怂人”体现! 孙权的“怂人”特性,在后续也时刻体现,北伐那是很少的,扩张那是木有的,和蜀汉打打配合可以,举国之战,不行。 这“怂“的特性贯穿孙权一生,无怪乎曹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忍的孙权) 最后我们再看看最“怂人”中最能忍的司马懿。这货的一生,就和忍者神龟一样。 早年出仕前,就装“怂”装傻,为了不在曹操手下为官,居然伪装成瘸子,最后隐瞒不下去,才被逼无奈出仕。在曹操手下时,司马懿那是从不高调,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至于其他的事,能不掺和就不掺合。 即便这样,也被生性多疑的曹操,察觉“有雄豪志”,如果不是低调隐忍估计都活不下去。 这点,在荀彧对司马懿的评价中也体现了出来。 (荀彧评司马懿) 话说曹操攻打袁绍前,曾问谋主荀彧对司马懿看法,荀彧寻思半天,高深莫测的说了四个字:静水流深
意思吗其实也很好懂! 就是表面平静的水,你那知水下有多深?以此来比喻不声不响,却蕴含大智慧,大志向的人。 那个时候荀彧用这话评价司马懿,意思是,司马懿这人就如平静的水面一样,看似波澜不惊,却不知他的深浅。 (能忍方成大丈夫) 其实这话,评价司马懿可以,评刘备、孙权不也是一样吗。
史料中对于刘备和孙权的评价,都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深知低调隐忍,也明白能屈能伸道理。 这无疑是今日人需要思索的事情。现在的社会思潮,在西方自由主义影响下,开启了对自我评判的不同时代,在这个时代,自信果敢,还有傲娇成了特征。 无数人都觉得,骄傲是必须的,有才是要释放的,智慧是需要表现的。 但这所有的骄傲也好、释放也好、表现也罢,都和曾经悠久的华夏智慧背道而驰。 什么才是正确的?是不甘人后的极力表现,还是深居人后的低调有为? 按我个人看法,古老的智慧从不过时,不过要分段行事,在不同环境做不同事情。 比如,你一新人初入职场,要想低调有为,机会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做事要高调,态度也低调,机会要争取。 比如,你一老人刚入新境,资历就在哪里,不做出点成绩来,别人会想,这请的人不能立竿见影,是不是不对。 当然,这也要根据环境格局,还有单位性质调整策略。 真能收放自如了,你就成职场人精了。 |
|
来自: 昵称7105583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