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窄门》剖析: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

 泠江阅读 2020-09-03

“这不是一本书,谁接触它便是接触一个灵魂。”

这是一生只写了《草叶集》的诗人惠特曼为他自己的诗集留下的钥匙。同样,读懂了《窄门》,便读懂了纪德的一生。

安德烈·纪德。1947年因《窄门》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介绍:“致其内容广博且极具艺术性的著作:这些作品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和处境,展示了作者敏锐的心理洞察力,以及他对真理无所畏惧的热爱。”

(纪德与他的女儿卡特琳)

故事梗概:

《窄门》书写了主人公杰罗姆与表姐阿莉莎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人相爱却因各自心中的障碍无法在一起,最后阿莉莎在满怀爱意中郁郁而终。

这个故事其实带有自传的性质又不完全是自传:纪德与他的表姐玛德莱娜结婚后发现他对她的爱情是精神爱恋,最后玛德莱娜郁郁而终;而在故事里,阿莉莎与杰罗姆甚至还没有订婚便死去了。阿莉莎对杰罗姆的爱恋可以说是精神爱恋,她热切地思念杰罗姆、热切地写信给杰罗姆,但重逢时发现现实情况不是像他们两个想象中的互诉衷肠,而是无言以对,满是尴尬。

而对杰罗姆来说,他一直喜欢着她,因为自卑所以想要变得更优秀,想要与她在同一层次上,而不是处在一个配不上她的境地。所以他努力提升自己:旅行、看书、思考、开阔眼界。但最终他发现,原来从一开始,他就把她放到了一个自己心中无法达到的地位,他甘愿就这样一直做她的追随者,而自己也确实在慢慢变得优秀。

“为了与她在同一个高度相见,我单凭自身努力抬高了她。”这是男主杰罗姆的内心独白;

“你爱上的是一个臆想出来的形象。”这是女主阿莉莎对杰罗姆所说的话。

(电影《泰坦尼克号》,2012年)

作品的第一层意蕴:

爱想象中的人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可当他们来到你面前的时候,爱他们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纪德用他深刻的洞察力将阿莉莎的心理波动刻画的淋漓尽致,阿莉莎察觉到自己与杰罗姆之间是精神爱恋,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于是她自觉不能再任由杰罗姆一门心思在她身上。正如她从一开始对杰罗姆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应独自到上帝那里去”一样,她一开始便洞察到了杰罗姆把她当成了全部,是为了她而想要变得更优秀,但这对阿莉莎来说却是一种枷锁。当她与杰罗姆重逢时竟然无言以对,而不是像信中那样互诉衷肠。“我爱你那么深,却那么绝望。你也看到了:离你越远,我就越爱你。”

这与阿莉莎的家庭环境有关:当阿莉莎目睹了母亲与他人私奔、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后,而愈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碍通往完美爱德的崎岖,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杰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而她本身又是一个清教徒,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所以最终她选择了孤独地死去。

杰罗姆本身也把阿莉莎放在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他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追逐者,一个想要往上爬到与阿莉莎一高度的追逐者。杰罗姆其实很像“荒原狼”,他需要一个目标来支撑虚空的自己,而这个目标便是他要配上自幼青梅竹马并深深爱恋着的表姐。他们两个互相疯狂地迷恋着对方,他们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但爱得愈深,愈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阿莉莎率先发现了这一点,杰罗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非常喜欢阿莉莎,他不愿就此放手。所以当阿莉莎郁郁而终后,他对阿莉莎的妹妹朱莉叶特(朱莉叶特也喜欢着杰罗姆,但是她选择把幸福让给自己的姐姐阿莉莎,自己嫁给了一位自己并不喜欢的人。选择了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说,“不,我想我无路可逃,若是娶了另外一个女人,我也只能假装爱她。”

“所以,你觉得这种无望的爱情可以在我们心中留存那么长时间吗?”

“是的,朱莉叶特。”

“尽管在生活的摧残下,每日栉风沐雨,这爱火依然不灭吗?”

杰罗姆没有回答,两人看着彼此默然不语。

故事到此已经结束,虽然杰罗姆没有回答,但答案已经非常明确了。

(电影《卡萨布兰卡》,1942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窄门》一书带有非常浓烈的半自传的性质,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了解一下安德烈·纪德的生平。

伟大的艺术创作应该要脱离历史、政治、道德,从个体本身出发,通过原始自然转化为自觉形式,从而达到不朽。

(注:“荒原狼”形象来自于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意即对生活的无意义感到空虚进而感到恐惧从而陷入虚无的形象)

作品的第二层意蕴:

康德在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二律背反”的说法,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二律背反”放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便形成了伟大作品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两难结构。

两难结构是伟大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例如我们熟知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剧作家易卜生和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而《窄门》这部作品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这个结构:阿莉莎与杰罗姆自由青梅竹马且互相爱恋,他们两个没有任何一个人做错,他们都是为了对方而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但这却偏偏成为了他们爱情的障碍。在这一段关系里两个人都没有错,但这便是他们不能在一起的理由,尽管亲朋好友都非常支持他们在一起。而纪德以他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们感觉到书中的人物是在写我们自己。因为现代生活节奏过快,使我们远离了自然。手机和电脑的逐渐普及又让我们每个人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种“异化”的精神状态下,当有人向你伸出手时,你很容易把自己毫无保留的献出去,有可能是物品,有可能是心。只是为了留住对方,哪怕自己知道自己与她的距离在哪里,而你想再挽留一下,因为你知道,你需要她。

(张国荣&梅艳芳)

阿莉莎与杰罗姆之间的爱情可以算是一个悲剧,杰罗姆说:“在今后追求的不全是幸福,而是达到幸福的无限努力,已经把幸福与美德混为一谈了。”“美德是什么?是理想,是悖论,是人生的窄门。正因为我抱着和你相见的希望,我才永远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而窄门的含义,当我们抽离作品本身来理解时,它绝非狭隘的爱,或者道德宗教世俗的羁绊,因为它们所永恒追求的,是人生的终极价值——美德。所以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

但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喜剧,无论是阿丽莎还是杰罗姆,都是在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他们称之为美德)殉道。事实上,杰罗姆的爱绝不算勇敢与坚定,他畏畏缩缩,不敢求婚,也不敢真正接近阿丽莎。因为他至始终和阿丽莎一样相信“最崎岖的路是最平坦的大道”,为了最高的美德,两人都做了无限的努力,这又何尝不算作幸福?幸福不一定要圆满,更不排斥悲剧,这和我们的生活非常相像:每个人都会在人生某个瞬间面临个人价值观念的崩塌、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激烈矛盾、牺牲、逃避,破碎……又何尝不是这样痛苦与幸福的交织呢?对于纪德这样深邃的思考者来说,爱情与宗教的束缚都过于渺小,因为他所面对的始终是整个宇宙,整个世界,而”美德”也许是他所追求的、超越一切的绝对真理。

(电影《巴黎圣母院》,1956年)

这便是这部伟大作品得以不朽的原因:从总体来说,你不能说双方错在哪里,双方都有无懈可击的理由证明自己没错;而纪德以他特有的洞察力击破了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的难点,“使外在的现象成为心灵的表现。”从文学角度上来说,纪德对于人物心理刻画是非常成功的。

而在故事中,阿莉莎与杰罗姆的书信中引用的拉辛、高乃依等艺术家的诗句又进一步将阿莉莎与杰罗姆的爱情引入了神秘主义的范畴。这便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角度,也使我们得以窥见作品中的第三层意蕴。

作品的第三层意蕴:

“窄门”一词出自“你们要努力进窄门。”这句话中,原句出自《新约·路加福音·十三章二十四节》

全文为:“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窄门》这个书名从一开始便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因为它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这里可以再细分为两个角度。

第一角度:批判禁欲主义

阿莉莎与杰罗姆之间的爱情的障碍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宗教所倡导的“禁欲苦行”,即压制自己的欲望,这也是阿莉莎郁郁而终的一个重要原因。

纪德受宗教熏陶非常多,但自从尼采高呼“上帝已死”以来几代人都在重建价值观,纪德便处于这一时代的交界处。一方面他批评精神爱恋,一方面自己又“灵肉分离”,与妻子过上了无性婚姻转而和男童同性恋。最后妻子在烧掉了所有纪德写给他的信以后抑郁而终。

想必纪德在写作时内心也在煎熬,因为从作品一开始他便说了:我在这篇“故事”里不遗余力地活过,倾进了所有德行,所以仅仅将回忆记录下来。

第二角度:爱情应该是一扇通往自身的门

“为了你,我把人生的高度设得那么高,以至于人间所有乐事对于我来说全是失落。”

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在爱情里一个真实的精神写照——你爱我的地方也是我们无法在一起的原因。

对于杰罗姆来说,爱情是他的目的;对于阿莉莎,爱情是她走向圣洁的手段。正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所写的一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所说的自由是国家的独立,而对阿莉莎来说,“自由”象征着通往天国的道路。

谁对谁错?谁也不知道,就像没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爱情。

正如阿莉莎对杰罗姆所说的,“……离你越远,我越爱你。”

这是一场由阿莉莎主导的理想主义斗争。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斗争。层楼误少年,自由乱余生。

“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