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中国人学会掌握“文化主动权”时,我们离超越好莱坞还会远吗?

 泠江阅读 2020-09-03

我希望中国的年轻导演能够推陈出新,把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元素融入我们现在的电影音乐中,而不是盲目地追随好莱坞比如我们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中国乐器融入其中好莱坞知名华裔音乐家王宗贤在中新社采访时这样说道。

从《定军山》到现在,中国的电影发展也不过100多年,相比外国也只晚了十年,但美国有了好莱坞,法国有了红磨坊,英国有了伦敦东剧院,印度有了宝莱坞……中国却还不能拿出突出重围的世界级电影中心 。

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比较之下的确有所欠佳,大部分原因是有些导演一味的想要得到好成绩而不断仿照好莱坞,没有深思自己究竟适合什么,一味的去捡别人用过的,长久下去越来越迷失自我,丢失了我们的“文化主动权”。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更多的导演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积极地将他们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而这些中国元素的运用中,中国传统乐器的运用频率越来越高。

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历久弥香,极富族性、地域性。琴、筝、鼓、埙、萧等乐器以极其丰富、独特的音色不断打破人们的审美偏见,让人们为它们所展现的魅力所折服。而中国乐器在影视作品中的大量运用则是加快了这魅力传播的速度。

《金陵十三钗》、《功夫》——琵琶

曾经繁华的南京城内,战火纷飞,到处都是沾满血的灰土与人的尸体碎沫,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二位姐儿与十三位女学生来到教堂寻求庇护,在这里曾经聒噪艳丽的姐儿们,裹上胸,换上学生装,弹起了琵琶,唱起了软哝妩媚的《秦淮景》,在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中,琵琶曲调悠扬、温婉柔美,将玉墨等人的柔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当她们将琵琶放入女学生的手中,毅然向死时,她们的灵魂已经重塑,她们是最干净的人。在那一刻,他们手中的琵琶已不是从前谋生的工具,而是她们洗涤灵魂的器皿。

琵琶发音清脆明亮,若《秦淮景》是吴侬软语的美人儿,那《十面埋伏》定是侠肝义胆的大侠。周星驰导演的《功夫》里,《十面埋伏》定能算得上影片高潮了。电影中将《十面埋伏》的前半部分,作为贫民窟里黑帮对峙的音乐,极富颗粒感的琵琶声,华丽夸张,快速迅猛,像云雨欲来的压迫,却又让人热血沸腾!琵琶虽没有出现,但配乐中的配乐效果足以让人对琵琶印象深刻。

《十面埋伏》、《藏龙卧虎》——鼓

《十面埋伏》这部电影中的打斗戏份不少,武打动作也很潇洒帅气,但是让《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火了的竟是章子怡舞袖击鼓的片段。电影的评分其实并不高,甚至在某瓣上只有6.2分,其原因是剧情的混乱,在众人的大倒苦水中但也挡不住观众对章子怡的赞赏,对这部戏中的美人舞袖击鼓的惊艳。试想一下,一位身材窈窕,妆容精致的古典美人儿在被鼓围绕的华丽的地毯上轻巧的甩着水袖,随着乐声翩翩起舞,顾盼生姿,在你以为她是个柔弱的美人时,她又能伴随着节奏,甩出长长的水袖,击打四周的花鼓,在鼓声的节奏下,舞的动人心弦。在这段舞中,鼓不仅仅用它的节奏为美人儿伴舞,还用干脆利落具有爆发性的音色来暗示眼前的美人绝不会是如此的柔弱,她神秘而又坚韧。

“寒江孤影,江湖故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李安的江湖里意境圆融,一个人有一个江湖。江湖里有刀光剑影、有卧虎藏龙,而人心里也有,刀剑里藏凶。鼓,音色浑厚,曲体结构产生的巨大共鸣空间使之慢敲时悠扬深远,快敲时气势磅礴。将《卧虎藏龙》的江湖表现的淋漓尽致,将江湖里的英雄衬托的潇洒自由,将英雄的往事重重的拿起,轻轻的放下。鼓声响起,就是江湖了。

《闪光少女》、《百鸟朝凤》——唢呐

音乐学院里,一道破旧的铁门隔开了西方乐器和中国乐器,满是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为自己所爱的乐器打抱不平,谁能说西方乐器就一定高贵典雅?谁又能说中国乐器就一定寒酸无人问津?“她比你早了三百年,你凭什么瞧不起她!”为了这个信念,他们隔着铁门用自己所爱的乐器来完成一场“战斗”!我古筝、你钢琴,我琵琶、你小提琴,我二胡、你萨克斯……我唢呐,你完蛋。唢呐一响,谁与争锋!少男少女的青春无比珍贵,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本国乐器的爱与坚持。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曲唢呐吹一生。

唢呐一响,不是大囍就是大悲。社会变革、民心动荡的时代里,唢呐应该如何自处?百代人的传承,两代人的守候,传的是手艺,守的是信念。一曲唢呐接新人来,送旧人走,不仅吹给别人听,更是吹给自己听。天鸣天赋不好,但品行过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守得住唢呐,守得住信念,将唢呐吹入骨子里去将民俗文化实打实的传承下去。百鸟朝凤,绝唱哀歌,青天不破,唢呐不老。

含有中国乐器的影视作品从前不多,样样精品,现在不少,青出于蓝。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为之陶醉,总有一日,所有的导演在用中国乐器的时候考虑的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她是“中国元素”,而是把她看做中国的一个无可替代的文化,这时,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文化主动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