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香|看一个人会不会喝茶,就看他会不会辨识茶香。

 boxing2010 2020-09-03

▌茶香的概念

茶的香气简称茶香,茶香是茶品所特有的一种令人愉悦而快乐的芬芳气息,是茶人品鉴茶品所感受到的综合气息。而茶品所表现出的令人不舒服的气息就不能称茶香,而是异杂味!

茶香是优雅、舒适而令茶者们津津乐道和追求的极大享受。纯正、优雅、舒适的茶香,令茶者沉醉痴迷、心旷神怡,精神放松,身心自然、舒服而享受!

▌茶香的组成

香气——从新的干茶中发出的气体

香味——从新泡的茶中里发出的气体

气味——吞咽茶汤从鼻腔里散发的水汽

回香——吞咽茶汤后留在口中的余香

茶叶的香气和香味由茶中气体挥发闻到的,可以定义为明香,而茶的气味和回香则是水汽挥发而闻到的,是通过品尝而闻到的,更接近于味香(暗香)

▌识香的类别

茶香的感知分为两个部分:气体部分和水汽部分;前者发出明香让我们感知叫闻香,后者我们体会到的暗香叫品香。

茶香有两类,一类是气体,包括从干茶中散发出的香气,以及从新泡的茶汤中发出的香气,对这一类茶香的感知叫作闻香;另一类是水汽,包括吞咽茶汤时在鼻腔散发的水汽,以及吞咽茶汤后留在嘴里的余香,对这一类香气的感知叫作品香

从鼻腔里面进去的,叫闻香,从口里面进去、再返上来被嗅神经捕捉到的,就品香。品茶主要考量的是品香。品香是吞咽茶汤后留在口中的余香,好茶的余香非常持久,像余音绕梁一样,这种香气是非常迷人的。

这里大家要明白一点,在干茶香、汤香、味香、茶底香、挂杯香和回味香的表述中的就是我们所交流的一切香气均为意想香。诸如我们常说的茶叶的嫩香、毫香、清香....等等,都系我们品鉴感受,方便沟通交流而用常规和大众熟习的香气来形容比似的。

由于各人嗅觉敏锐程度不同,氛围环境和经验感知差异,往往感受就会有所差异,所以不必要介怀和强求,我为什麽没感受到他人所说的这种香气,品出自己喜欢,令自己享受的香气才是大境界。

▌茶香的浓淡、厚薄

对于闻香来说,只有浓淡和纯正。香气纯正,穿透力强的为上;有异杂味儿,香气飘忽的为下。但是,并不是好茶都会很香,尤其是以滋味见长的茶,如水仙、老茶等。这里就要区分香气淡和香气飘忽不定的区别了。简单说,它可以不是很香,但不可以香得乱。

但对于品香来说,茶的气味和回香则是水汽挥发而闻到的,是通过品尝而闻到的,更接近于味。那么,浓淡就是冲泡的用量问题,厚薄就是茶叶的本质问题。

浓是指某种味的强度。厚是指滋味饱满厚实;薄,指单薄,寡,单一;淡,指不浓,清淡。

香气与滋味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各类呈味物质都具有不同的沸点,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挥发性,而且呈味物质必须是水溶性的,许多香气物质是脂溶性的,但存在一部分呈味物质即水溶又脂溶。

经试验,如果将茶叶中的香气物质萃取掉,茶汤是表现不出醇厚、鲜爽等感觉的,所以香气是会极大影响到口感的。茶汤滋味,

某茶如不够浓,可增加投茶量,增加水温,增加浸泡时间,就可以达到了,但它只是原有的味叠加,即增加其浓度,而不可能增添出其他味道来。

某茶厚,是天赋的,即它原有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

薄和淡是两回事,薄是天赋的,是由其茶质所决定的;淡,是人为的,由冲泡决定。薄的茶,可以冲泡得很浓,也可以冲泡得很淡。淡的茶,则有厚、薄之分。

茶香的5个层次

水飘香

初级的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光剩苦涩。

香入水

次级的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水含香

中级的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水生香

高级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水即香

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陈化茶,其陈化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化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注:这里的陈化茶是相对新生产的茶而言的,绿茶的陈化期最短。

初学时,体验不同层次的茶香,最主要依靠反复的对比,重点是注意力的分配,体验香入水,最关键是比较泡茶时挥发出来的香气和喝茶时的香气,若喝起来比较香,则应当将注意力移到喉咙和口腔中,体验水含香的程度,若茶汤喝完后比含在嘴里还香,则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喉咙部位,体验水生香,重点关注茶汤下咽后喉咙部位的香气的散发特征,持久度和浓度。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转载请及时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