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很神秘,有些相遇并没有道理可讲

 报春晖131 2020-09-03


今天,马克 ·吕布离开我们四周年了。

生活很神秘,有些相遇并没有道理可讲。

2010年,马克·吕布在上海举行“直觉的瞬间”回顾展,他写信给吴家林,“带上夫人,很好地见一次面。”吴家林暂停在临沧山区的拍摄工作赶过去。马克把来往信件和成名作《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交给吴家林保管。马克把左右两手扣在一起,说“我们不能再分开”。这是马克最后一次来中国,也是马克 ·  吕布与吴家林最后一次见面。

马克·吕布作品《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

初次见面,没有干透的小照片

1993年6月7日,深圳晶都酒店的一间客房内,光线昏暗,马克·吕布半坐半躺,在床上翻阅着照片,肖全半蹲着,倾斜身子与马克一块儿看照片,韩磊倚着房间的墙壁席地而坐。尼康FM2,100度黑白交卷,没脚架,没用闪光灯,稳住1/2秒,张新民拍下这张照片。画面外,除了张新民,还有几个人:杨延康、高加索、吴家林和翻译。

深圳晶都酒店 1993年6月7日

张新民作品

张新民后来在《一张一揽》中写道,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见面会”——几个拍照片的小伙伴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国际有名的摄影大师。

那一年,法国驻广州领事馆的文化参赞维罗妮卡告诉肖全,马克·吕布要到中国拍照,需要一名摄影师做助手。肖全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这是这次见面会促成的重要契机。还有半个月满70岁的马克·吕布于当年6月从法国赴深圳拍照,肖全告诉马克·吕布说他在深圳的几个哥们想来拜访,马克答应了。

杨延康告知,“晚上8点,晶都酒店大堂”时间太赶,来不及准备,张新民“急吼吼地抓了两本杂志”,一本《桥》,封面是当年的代表作“股潮”,一本是刊有“深圳打工妹系列”的《现代摄影》。当时的《现代摄影》杂志,如一盏点亮在南国的明灯,召唤着不少有理想的摄影人。杨延康带的也是两期刊有他作品的《现代摄影》,一是关于帕米尔的“去高原”,一是“陕西社火”;韩磊带的是一叠作品复印件,内容是他早期拍摄的胡同和铁路线;韩磊的朋友高加索也来了,“都是经常在一起喝酒的熟人。”

张新民说,意外的是,云南的吴家林也来了。

吴家林到深圳印画册,快下班时杨延康问他,去不去见一位大师。

吴家林说去,杨延康笑着说,“我们倒是准备好照片了。”

春耕.云南香格里拉1996

吴家林作品

大山包赶场回家的山民.云南昭通1989

吴家林作品

鹅回家,云南腾冲2003

吴家林作品

“我居然随身带了一批刚拍的底片!”吴家林摊手笑,24年后,坐在昆明家中回忆当时深圳的情景,他依旧激动不已。12英寸的相纸80块钱100张,觉得贵,他买了7英寸的,100张28块,急急忙忙赶到《现代摄影》的暗房,拿到暗房仍舍不得放(洗照片的意思)整张,又裁成3.5英寸,闷着头放。照片洗好了,烘干设备的钥匙被工作人员带走了,他只好把湿淋淋的照片拎着走,“等到了酒店都捂得半干了”。

马克·吕布坐在床上,大家围成一圈,依次拿出作品向老爷子讨教。老爷子带了一些画册,大家人手一册,席地而坐翻看。最后轮到吴家林,“我很害羞,拿出自己很寒酸的小照片”,马克认真看后,提出要看底片。

“延康,快,你帮我拍一张。”吴家林穿着短裤,倾斜着身子与马克同坐床上,马克在为他进行照片分类,杨延康按下快门,为吴家林马克·吕布留下了第一张合影。

1993年6月7日,吴家林与马克.吕布在深圳初次相遇,他的照片打动并征服了马克.吕布。从此两人结下了纯洁而深厚的友谊。杨延康摄

吴家林眯起眼睛笑,“我多少年不到一次深圳,却恰巧碰上并参加了他们事先与马克约定的晚上的图片见面会。”

张新民写,“后来我才知道,杨、韩、肖、张、吴五个拍照片的人,在这次会见中,只有吴家林一人让马克·吕布看了自己手工放大的原始照片,这确实是缘分。” 

他说,“最幸运的是吴家林。”

赶花山节的山民听领导讲话

云南宣威1991吴家林作品

 雨中赶马人

云南水富1987吴家林作品

“巴黎对你很重要”

 马克·吕布回忆与吴家林的这次见面,“他走进我的房间,一言不发,将一张张小小的,轻若羽毛的照片摊在我的床上。惊叹之余,我给这些照片分了类。” 马克说,从那天起,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与吴家林的交流无声却一直很深刻,言语被眼睛和视觉愉悦所取代。

1996年春天,吴家林应邀前往美国休斯顿举办《云南山里人》摄影展,在休斯敦接到马克·吕布的信,信是写给Rice大学摄影系的一位教授,由教授代为转达。马克·吕布在信中邀请吴家林前往巴黎参加国际摄影节。他在信中对吴家林说,“巴黎对你很重要。”吴家林拒绝了。马克·吕布又写了两封信,强调“巴黎对你很重要,你一定要来。”吴家林依然婉谢,说“以后再去”。

1996年11月,马克.吕布出席吴家林在巴黎接受德国莱卡公司赠送莱卡M6相机仪式

教授有些生气,质问吴家林,“你难道不知道马克在国际摄影上的地位吗?”

“我知道。”吴家林回答。

“知道你还不去?”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去吗?”吴家林把双手放在沙发上,声音低下来,“从休斯顿飞巴黎,一万多块钱的机票,我还有四个孩子需要养,我没钱。”

教授也很快意识到吴家林的经济问题,跟休斯顿华人摄影家协会联系,请求他们赞助吴家林。扛了一箱吴家林的书,开着福特大面包车,教授把他拉到休斯顿华人社区。

教授上台做了一通讲话,除了马克·吕布的名字,吴家林一个字没听懂。

接着,35美金一册的书很快被买完。吴家林给大家签完名,一个募捐箱被放到台上,大家开始捐款。“我当时像是受到了很大的侮辱。”他走过去按住募捐箱,说,“谢谢大家买我的书,我的钱够了。”

“吴家林是非常优秀的华人摄影师,巴黎摄影节从1980年始创至今,没有一个华人摄影家参加,马克·吕布很欣赏吴家林,邀请他去参加,但由于经济原因去不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直到翻译来,吴家林才知道教授在台上说了些什么。

1997年7月,贝聿铭到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参观吴家林和马克.吕布的影展

1997年7月,吴家林与马克.吕布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举行摄影展,与“粉丝”们见面。

吴家林和马克.吕布与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新、老主任合影

到巴黎的那天,73岁的马克·吕布特地开了老岳母的车来接吴家林。刚进家门,马克·吕布告诉翻译,让吴家林把机票拿出来,他来“报销”。吴家林没有掏机票,而是从口袋里掏出1000多美金,堆在桌子上。“我当时想,要给马克一个惊喜。我要告诉他,看,我有钱。”翻译转述完吴家林的意思后,马克·吕布上来抱住吴家林,“没想到你这么迅速地解决了问题!”

语言不通,吴家林每天除了看书就是看照片和画册,“吴,吴”,吃饭时马克就呼唤吴家林的姓,然后比个吃饭的动作。“就像这样”,吴家林起身,两个手指作筷子状,边回忆,边转动手指学马克喊他吃饭的动作。

这次巴黎之行,吴家林在马克·吕布家住了半个月之久。许多人不解,问吴家林,“我们去马克家都是说完事就走人,你到底什么地方迷着老爷子了?”

聪明人不想做笨功夫,是艺术领域之大弊。大家热衷于把一个东西消解、重组,却往往忽略了真实朴质的摄影纪实。“在吴家林的摄影中,看不到丑恶,怪物或暴力,更没有那些成为杂志卖点的媚俗照片。相反,带给你的是视觉上的愉悦与惊喜,它们不乏幽默甚至超现实主义色彩。我要告诉读者,我对吴家林作品的评价应当归纳为一句话:‘慢慢地,长时间地欣赏书中的每一幅作品,从中你会发现爱与幸福的秘诀。’”

这就是2002年马克给出的“迷之答案”。

马克·吕布每天都在看他带去的照片,反复挑选、排序,由于语言不通,他不知马克要干嘛。“直到有一天,翻译说我们要去见戴乐比尔”,吴家林恍然大悟。戴乐比尔(Robert Delpire)当时是法国国家摄影中心的主任,照片要拿去让他申请、审批,经他同意才能在巴黎办展。

见面头一天,马克·吕布特地找了翻译告诉吴家林,说见了戴乐比尔千万不能乱说话。审批很顺利,吴家林在法国办了展。

“那天马克特地为我选了一件蔴织的浅灰色中式服装,朴素之中隐含着个性品味”,吴家林拉了拉身上的灰色布纽扣唐装,“有点像这件。”

黑皮书与布列松的选择

 巴黎确实对吴家林很重要,在那儿,他第一次见到戴乐比尔。这个把他放入黑皮书行列的“摄影界的上帝”。

2004年,吴家林到法国南部做展览,带了8本作品《时光》到现场。书很快被买光了,其中有位女士,吴家林后来才知道她叫莎拉·梦(Sarah Moon),她的先生就是戴乐比尔。莎拉·梦把《时光》带了回去,戴乐比尔看后打电话给马克·吕布,说“我要见吴家林”。

2004年,吴家林与马克.吕布在法国南部蒙特利埃法布耶艺术博物馆举办摄影展时,与观众交流、签名留念

2004年,马克.吕布和马汀.芳,在巴黎布列松摄影博物馆,陪同吴家林会见美国盖蒂基金会主席韦斯顿.纳夫

后来,吴家林寄了100多张照片给戴乐比尔,挑了67张,两年后,戴乐比尔编成了《黑皮书—吴家林·中国边陲》,2006年在法国出版。在摄影界,能够跻身黑皮书,算是受到世界摄影行业的认可。

2004年,在巴黎马克.吕布家中,马克.吕布通过小芹(翻译),与吴家林交流准备次日会见“黑皮书”主编的有关事宜

《黑皮书—吴家林·中国边陲》

吴家林是第一位被选入该丛书的华人摄影家。

世界摄影巨擘亨利·卡迪埃·布列松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做了一件事,他在全球范围内把自己这一生欣赏的85位杰出摄影家的代表作集中到一起(每人一张,个别人有两张),在巴黎办了一个展览,叫《布列松的选择》。布列松在前言中写道:“我选择了这些照片:我被它们感动,并且有所启发,最后它们带给我快乐。他们是:人文摄影家,诗人,几何学家以及富有才华的观察者。”

这本画册带有强烈的现实—超现实倾向,表明了布列松一贯的摄影态度。93张杰作时间跨度117年。华人世界只有吴家林一个人入选。

拉家常

成都1999 吴家林作品

司苏实的女儿墨墨2002年旅法期间住在马克·吕布家,关于这次入选,她在《住在马克·吕布家里的那些日子》中写道,马克让她帮忙拆一个来自中国的“神秘包裹”,一个盒子套着一个盒子,沿边小心地裁开,里面夹着两片红色的硬纸板,打开硬纸板,露出邮件的核心内容——一张黑白照片。

马克一边仔细地看,一边说印得多好呀,这是布列松叫吴家林寄来的他的一个老作品。这就是入选“布列松的选择”展览的作品——“拉家常”。马克让墨墨帮忙发中文传真给吴家林,说照片非常非常好,他让墨墨尽量写一些细节,“比如包裹是早餐时到的,是你当着我的面,在办公间把它打开的……”

吴家林把从书柜中翻出的黑皮书与《布列松的选择》影集放在桌子上,打开写有布列松字迹的扉页,“我事先并不知情,布列松亲笔签名的书寄过来,我才知道自己入选了。”

“我们是孪生兄弟,我们不能再分开”

 2008年,昭通大山包国际摄影节,吴家林邀请马克·吕布到家乡拍摄,由于身体原因,终未成行。

2010年,马克·吕布回顾展“直觉的瞬间”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他写信给吴家林,“带上夫人,很好地见一次面。”吴家林暂停手上的临沧山区拍照工作赶过去。这次见面很有意义。

马克·吕布把他与吴家林交往近20年的书信整理好,交给吴家林,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来中国了,把书信带过来交给你。”吴家林拒收,说这是我写给你的。马克告诉吴家林,他已经复印了一份,他说,“你保管比我保管更重要。”吴家林控制不住,眼泪当场流下来。

2010年3月,在上海,马克.吕布将17年来,他们往来的书信原件交给吴家林

马克一生没有保管过谁的书信,他对吴家林的书信很重视,这一点可以在墨墨那儿得到证实。她在《住在马克·吕布家里的那些日子》中写道,马克曾找出厚厚的一本资料给她看,里面全是吴家林寄给马克的信件。马克对墨墨说,“我保存了所有吴家林寄给我的信,和我们之间的资料。就是李德(马克的儿子)的信我也没有这样地保存。或许我会写一本书,记述我和家林的故事。”

展览间隙,87岁的马克·吕布冒着严寒,爬上上海大厦楼顶,用颤抖的双手继续纪录这个他喜爱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他知道,今后不再有体力拍摄中国了。

2010年3月4日,吴家林刚下飞机与马克.吕布见面,马克就提出要看吴家林的新作品

他们一见面就相互看作品

2010年,吴家林与马克.吕布和夫人在上海见面

2010年,马克.吕布与吴家林夫妇在一起

87岁的马克.吕布爬到屋顶拍完上海全景后,吴家林搀扶他回到客厅

2010年,吴家林与马克.吕布接受法国电视2台采访

2016年8月30日,马克·吕布病逝于巴黎。这位与布列松、卡帕并称“玛格南传奇三杰”的摄影巨擘一生22次到访中国,用《中国三面红旗》、《中国印象》、《中国:旅行瞬间》等摄影集见证并记录中国的巨大变化。

惊悉马克·吕布仙逝的消息,吴家林如丧父般悲痛。他写下《沉痛悼念恩师马克·吕布》一文,“马克无私地在摄影上帮助我,鼓励我必须坚持已形成的个人风格,为我推荐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摄影节及摄影展览馆、博物馆,为我举办了无数的摄影个展。

马克是一位有道德良知、有大爱的人道主义者。他一生的摄影作品,包括中国题材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走了,但作品却永恒地让他活着,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2010年3月,吴家林及夫人吴月华与马克.吕布及夫人卡特琳娜,在策展人尚陆等友人的陪伴下,在上海散步

吴家林从书柜里翻出马克的妻子凯瑟琳给他的回信:

“您和马克的相识对马克来说同样美好。他非常高兴能发现并帮助到您,因为他喜欢以视觉和人性的眼光去发现事物。您的友谊对他来说很重要。而您取得的成就,出版的书籍和举办的展览也使他欣悦不已。”


张新民后来回忆,“当年参加会见的肖、韩、杨、吴、张,在九十年代,都各自走上了自己选择的摄影之路,且有所作为。20年后回头看,我们都是幸运者。至于当初为什么是吴家林独享青睐,坊间有些传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或聚焦不准或曝光过度。其实当事人大多没把和谁见面太当回事,而是靠自身的作品安身立命。比如肖全,他说,吴家林和马克·吕布这份缘,是前世修来的。吴家林本人则在自己的文字里这样写道:知足,感恩!自己永远是渺小的!是吗?”张新民发问。

是吗?

这个问题早已在双方当事人那里得到回答。

2010年3月,马克·吕布在上海接受《吴家林与马克·吕布》纪录片导演张明采访时再次说到:“生活很神秘,在所有的相遇里,有些原因并没有道理可讲,别问我解释神秘是些什么原因。”马克边用手比划宇宙,“就是一些不会出现第二次的事情。我有很好的运气遇上了吴家林,可能他也会认为他也有很好的运气遇上了我。我感觉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就像孪生兄弟的朋友,我们是孪生兄弟。然后,从一定的时候开始,我们说我们不能再分开。”说完,马克把左右两手扣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