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已逾六旬,授艺也三十载,回首往事,慨叹学拳难,教也不易。一般业余练武,无非为了健身,并无他图!然而立志于武术,想练得有所成就,则与之不同。除少年武术在各体育场馆有教练外,传统武术只能向社会上或公园中的武师学习。然而其中水平高低悬殊,初学者不善识别,唯遇是从。遇三脚猫及有名无实者,学之却非真传,徒然费时费资。即使遇名师,然保守而不传真功夫,尚须久经考验,况且学生应考,恋爱,婚育,就业,调动,任务紧张等等,难有不中断者。业余习武欲有所成,真是难上加难!社会武师授拳也多有疑忌,这也是从历史,客观教训所形成的。业余学武多成年人,带来各种不同的思想行为。求技艺时恭称老师,稍有成就或小有名气就喊老某了,怎不叫人心寒? 有位身份超过武师者,明明想请教某个诀窍,但却以武师的口吻问某诀具体怎么做。待武师讲了,问者却说:“唉!是呀!你和我是知道的,别人就不清楚咯!”。武师暗自好笑,心想:“嗨嗨,还有一半呢,你就甭想知道了!”尔虞我诈,怎麽交流提高?近几年,国家体委对前六名运动员的教练发放奖金以资鼓励。然而业余队的教练不等于就是该运动员的老师;有时,真正教者无人问津,而挂名教练却名利双收。为挖掘整理继承传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已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文字整理和录像存档,做了不少抢救工作。但“千金难买一诀”,“宁教千手,不教一口(即诀窍)”,真功夫绝非文字和录像所能全然代替的。例如:太极拳的要诀早已见诸古典拳论的文字,但一句“迈步如猫行”具体怎么做?并非“轻轻地”迈步就解决了。必须教,练一阵子才能领悟。他诀亦然。因此,必须言教身传才能见效。因此,传统武术活动尤须尊师重教。武术与中国的传统技艺,如:戏剧,书画,中医等等一样,皆重师承。然而解放后不兴拜师,建议各级武协对确能教出人才及有名的老师与有志于武术者公证他们师生合同的签订,使教学双方皆负有一定的责任和名分,避免出现受教而不认师的情况,从而真心实意地教,学。另外,亦应由前六名运动员填报其师姓名。真正做到奖励有功,从而尽快提高技术水平,更好地继承传统拳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