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守敬翰墨三境界 之三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9-03
境界三:《学书迩言》,评书家之绝唱,论千古之美文。
尊碑崇帖书论,是杨守敬翰墨的三个境界。晚年正是炉剑纯青,1911年73岁时,十月应日本学生水野疏梅之请,作书论《学书迩言》,系统精论碑帖及诸家书法。老人幽忧积月,遂suí不能成寐,俯伏床褥,但凭记忆,随意随录。自称语无伦次,必多遗漏,以草稿付小野归日本。细读《学书迩言》,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书论的历史文化观和艺术的审美精神。

第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大背景中论书法。他说:三代古文高古绝伦,变化无方,今不适用;秦之小篆,汉之八分,各臻极则;魏晋行草代兴,篆分遂微;晋行草代兴;南朝至齐、梁,北朝至魏、齐、周,具体分书,或杂篆书;隋开唐之先声,遂为楷法极则;宋、元行草、楷书风格自立面目;唐人分书,以整齐为工;故杨以唐人为断楷书。元明篆分寂jì然,明人工行楷。清行草不及明代,篆分超轶(yì,古同“溢”),前代,直接汉人。以上可见杨氏以历史论书法,依书法记历史的观念。

第二,无论各种书艺,在比较中论书法。如右军之草隶,所云隶者,即今之楷书,而世传《乐毅论》、《黄庭经》、《东方象赞》、《曹娥碑》等小楷,结构与分书迥异。今以晋之《爨cuàn宝子》、刘宗之《爨龙颜》,前秦之《邓太尉》、《张产碑》观之,明是由分变楷之渐,而与右军楷书,则有古今之别。《宣示》、《贺捷》又似有分书遗意,则右军手迹,当必有合……未可尽嗤为伪。

第三,个人学书法有“五要”。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杨守敬“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樨dùnxī,则天分限也;又尝见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见少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笔力之疏也。”

第四,以审美的视觉和美感的情绪观察书法史的全过程。中国书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历史所创造,又为其记录历史。如对《南北书论派》、《北碑南帖论》,在理论和方法上,对书风的演变作历史的考察,推进了书法史的研究;在帖学和碑学兴衰中,客观、全面对待碑帖,站在历史的山峰上观察时俗;联系不同时代碑帖用笔、结体、风格、继承、演变,逐作品的评述辙迹;对名人或不名书家,亦唯求其是,是杨氏治学品格的可贵之处;不拘一格评书,评品书艺与考据学问相结合;感情洋溢,终身热爱祖国书艺,并在一生中以贫困治碑帖而不悔,且痴以苦为乐,以祖国传统书法传世而乐,其审美与美感的观念及情趣,世所难匹!                 

附:一、五代杨凝níng 式的《韭花帖》。 杨凝式是五代时梁、唐、晋、汉、周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一生狂傲纵诞,人称“杨风子”。有一年秋天,杨凝式一觉醒来,已是午后。杨凝式觉得有点饿,这才想起中午没有吃饭。恰在此时,宫中给他送来了一盘韭花,不知是饿了还是韭花做得地道,吃起来特别美,格外难忘。为表达感激之情,杨凝式当即写了一封谢折,其中有“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然后派人送往宫中。

本是一封不经意写就的手札,连杨凝式自己也未在意,哪知后来竟成为传世之宝,是为《韭花帖》。同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王徇《伯远帖》并称为“天下五大行书”。因为一盘韭菜花而成就了一篇绝世之作,大概也与他的“疯”劲有关。

二、镇江焦山江心岛《瘗yì 鹤铭》摩崖石刻。瘗,埋葬。一个书法家,家养的鹤死了,埋了并写了铭文。凡是历史上有名字的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书法摩崖石刻,并拓了此铭而去。后来遭雷击滑坡,碑文下半截落入江中,再后来,上半段也消失了,传世的拓片多为伪作。

杨守敬故乡——宜都夜景(杜选奉摄)

作者简介

杨世灿,男,宜都人,杨守敬族孙。副研究员,副处。代表作中华书局出版《水经注疏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