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滇藏线上:澜沧江畔有个千年古盐田,住藏民家中体验原味民风民俗

 瑞视觉 2020-09-03

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澜沧江畔13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盐田,是我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的地方。去年夏天,河南省滑县登山协会的CEO“霞姐”带领小伙伴去西藏,走滇藏线经过这里时,给我传回一组照片,这里就成了我一年来一直挂牵着的地方。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跟随霞姐来到了这里。图为无人机航拍的“澜沧江畔千年古盐田”。(王子瑞 摄)

这里属于藏东横断山脉的腹地、滇藏线214国道的西侧,行政上隶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的盐井镇,距离县城107公里。东北与四川巴塘相邻,南与云南德钦接壤,西与西藏左贡县扎玉、碧土、门孔等相连,是滇藏公路上从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站。这里海拔2400米,是西藏海拨最低的地区之一。图为无人机航拍的“澜沧江畔千年古盐田”。

澜沧江,起源于念青唐古拉山,经云南景洪市流入老挝、泰国、越南等国(中国境外叫湄公河)。在它长达4900千米的行程中,于西藏东部的芒康段,完整穿越了横断山。这是全河段最为狭窄和陡峻的区域,也是人类难以生存的区域。图为无人机航拍的“澜沧江畔千年古盐田”。

流经这里的澜沧江两岸岩层中盐矿较多,江水溶解了岩石中的盐后涌上地面,形成了用来晒盐的卤水井。江东(图一的下部,图二的右侧)纳西族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出产的是白盐,江西(图一的上部,图二的左侧)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则为红盐(淡红色)。图为澜沧江西岸加达村的“千年古盐田”。

据了解,江西面相对平坦地面上晒得的红盐产量高,但是价格低;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的白盐(也有说是“黄盐”),量少,略贵。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加达藏族村使用红土铺盐田,而上、下盐井却用细沙或白土铺田。图为澜沧江东 岸上盐井村的“千年古盐田”。

每年的3月至5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此时不但阳光明媚,掠过河谷的风也非常强劲,不到半个月就能晒出一茬盐来,而且晒出的盐品质也是好。此时,正逢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因此这些在“桃花月”里晒出的盐也被称为“桃花盐”。图为澜沧江东 岸上盐井村的“千年古盐田”。

我从“盐田”返回停车场飞无人机航拍“千年古盐田”时,霞姐他们在加达村口遇到了大学毕业、年轻漂亮、衣着时尚的卓玛。她说自己家里开着“藏家乐”,且有“马帮民俗博物馆”,欢迎前往食宿。霞姐他们意见一致,果断退掉了在盐井镇上订好的宾馆。图为我返回时在村口随手给卓玛盲拍的一张照片。

飞完两块电池,我按照地址来到了村中卓玛家的民宿。回来后网络搜索发现,2018年澎湃新闻的记者来此采访,就是住在了这家民宿。晚餐的好几个菜,都是自家菜园里现摘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几个人高兴起来,竟然喝了四种酒,其中一种是店家送来的“马奶酒”。

次日一早,“藏家乐”的男主人格松江措、卓玛的“爸爸”去他的“博物馆”,为我们演示藏民原始生活场景和传统的古法制盐工艺流程。(瑞视觉拍摄的照片,随后将分专题陆续发布,敬请关注)回来后网络搜索得知,去年10月下旬新华社记者来此采访、拍摄时,格松江措就做过这些演示。从格松江措很熟练地摆出的POSE可知,其他摄影师来了,没少摆布他。

次日的早饭,是盐井的特色美食“加加面”(又称“佳加面”),照片随后整理发布。早饭后准备离开之际,我说要上其楼上飞无人机航拍,格松江措领我上楼,陪我拍摄,从显示器中看到了自家村子的另一番模样。

离开的最后一刻,“霞姐”与卓玛一家合影留念,从左至右依次是:卓玛的“爸爸”格松江措、卓玛的爷爷、霞姐、卓玛、卓玛的妈妈。卓玛的奶奶一早去盐田忙活了,叔叔一早出门了。希望还有机会去盐井,为卓玛家拍摄一张真正的“全家福”,挖掘更多的“澜沧江畔千年古盐田”的故事。【《瑞视觉》发布的照片,全部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人民图片和光明图片签约摄影师的原创作品,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或者收藏,盗用必究!如果你身边有奇闻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请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