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林评中传新闻“浮躁、功利、不读书”,只为“挑”起讨论?|观察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雪夜妄评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的气质》成了昨天朋友圈的焦点。作者曹林称“突想奇想,妄评下中国各大新闻院系的毕业生,纯属个人感想,带着个人偏好,权当雪夜扯淡,只说整体印象不谈具体案例。”经过一天的“论战”,今日凌晨曹林又发文《中传学生真的浮躁不读书吗?感谢那些理性争鸣》,称“想引起一个关于让学生更多读书的讨论。”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刺猬君 整理

1中传“浮躁、功利、不读书”


《雪夜妄评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的气质》截图

“内容提要”部分就直接摘取这段最具争议的说辞——传媒大学浮躁、功利、不读书。中传学生应该是各大新闻院系中最“社会化”的,在学校中过早被社会化,缺乏学生气。

博人眼球也罢,突出重点也罢,总之,曹林是把传媒大学给得罪了。

同被点名的还有哪些院校呢?

复旦新闻:情怀、有趣、才华、开放。缺点就是有时比较圈子化,有时让人感觉“过于聪明和精明”。

人大新闻:专业、深刻、严谨、无趣。复旦的脑子比较活,而人大的比较一根筋,认死理。

清华新闻:有想法、好奇心强、英语很好。

北大新闻:自由、情怀、聪明、读书多。不过钱理群教授说得对,北大学生身上精致的利己主义也是很明显的,在我交往中有时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华科新闻:严谨、敢闯很拼、缺少才华。

中大新闻:开放、活跃、格局小。总觉得这里的学生缺乏新闻追求,对新闻没有太大的兴趣。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同城的暨南大学。

细读后发现,这七所上榜院校中,除了清华和中传,曹林对其他五个都是有褒有贬。对清华的评价虽然简短,但没有一个不好的词;而对中传,则是没有一句“好话”。这一点,也是昨天“论战”爆发的最直接原因。

在文末,曹林又提到了三所院校:

南大新闻:南大新闻跟复旦比较像,有想法有情怀。

浙大新闻:在北京竟然没遇到过浙大新闻的毕业生,难道都做生意或者都留在杭州和南方了?

武大新闻:珞咖山(应为“珞珈山”)熏出来的,文字与思想俱佳,不过没有闯劲。

所谓的“中国各大新闻院系”仅此几家?这是文章又被人诟病的一点。因此有人撰文称:“这些上榜被批的都是名校,普通学校连被批的资格也没有。所以有朋友在朋友圈写道:事实证明,只有名校才有被黑的资格,我等非985,谁care 。所以,作为一个围观群众,我真羡慕你们被黑。”

2反对者的声音

一石激起千层浪。曹林的文章发表后,微信、微博上的反驳声此起彼伏。先是文章下的评论区有不少人回复。



接着,熊太行发表了《“雪夜妄评新闻系毕业生”,就是挑软的捏对吧》。文章称,“表达偏见的时候要特别谨慎,记得挑软的捏,至于谁是软的,那就要看这行的形势。”复旦和人大不能撕,清华北大不好撕,中山可以一黑,武汉大学等可以藐视掉。最后就只剩传媒大学这个“软柿子”了。

传媒大学也有不少学生发文章进行反驳。如这篇《斥曹林妄评中传新闻“浮躁、功利、不读书”之论|咱也是妄评》。文章称,“浮躁!仅拿个别案例和听闻就试图妄下结论,片面之词可见。功利!以不入流的盘点泛议、对立立场博取点击,趋利之思可恨。不读书!对时下新闻环境执于八股、不以充分事实为据,腐朽之行可悲。”

《新世相》的主编、资深媒体人张伟也在朋友圈里反驳说:“说点儿真人经验,过去三年里欣赏的实习生,多半是中国传媒大学的。”

也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比如肖弦弈老师(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教授,两个黄鹂品牌创始人。)

还有一些人认为“个人观点,不必深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昨天也在微博对此文进行了回应。


3一个“反标签”的曹林

《雪夜妄评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的气质》发表后,有同学说到,曹林曾讲“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贴标签、以偏概全的判断往往会有失偏颇,甚至与事实相悖。


截自文章《雪后妄语|我所认识的曹林和广院新闻系的学生》

除此之外,在一篇《中青报曹林:十年新闻评论生涯的心得总结》中,发现他说过这么一段话:

当评论员的时间长了,评论写多了,会成为“时评油子”,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判断会形成很多套路和教条。一看到某个事件,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某个论点。这种套路迎合着评论员的惰性,无需多少思考就能得出一个论点,方便实用,却毫无营养可言,也有不少弊端:一,对知识生产不负责任,对自己是一种重复,不用动脑子;二,对读者不负责任,毫无附加值的观点既浪费版面又浪费读者时间;三,对社会不负责任,快餐式的观点淹没对深层次问题的洞察。

所以我一直提倡,在动笔写评论之前,要学会否定那些快速涌现在自己脑海里的观点(这种“第一反应”往往都是迎合你思考惰性的教条,每个人也都能想到),学会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进一步去思考。这样才能突破表层,深掘背后深层次的现象和问题。对读者来讲,最容易的事是放弃阅读,如果评论缺乏一定的附加值,很难留住读者。

在曹林的微博中,也能找到一些他“反标签”的言论。



截自曹林微博

将这些言论和“雪夜妄评”一对比,不免让人觉得他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曹林再发文:中传学生真的浮躁不读书吗?感谢那些理性争鸣

好吧,就在风波逐渐平息的深夜,曹林在其微信公号上发表《中传学生真的浮躁不读书吗?感谢那些理性争鸣》一文,首先就自己的“简单判断”做了反省。


然后表扬了广院的“理性与宽容”。


紧接着道出了他的批评动机,并用此前在北大的例子来说明——“如果非逼我给一个动机,就是想引起一个关于让学生更多读书的讨论。我之前在北大课堂上曾经‘挑’起个这个讨论,而且挺成功。”

最后,曹林写道:“在这场讨论中,中传学生多表现出了理性交流的态度,即使有不满,也表达得很克制,让我尊敬,让我反思我判断的简单粗暴。”

回想上午曹林的朋友圈,以及微信评论区一片“为中传鸣不平”的精选言论……


5媒体人使用社交平台的规范

不论是真正的“妄评”,还是有意挑起话题,曹林的这一举动,让刺猬君想到一个问题:媒体人使用社交平台发表言论时,是否应该有所限制呢?毕竟文章是出自曹林——一个有一定舆论影响力的媒体人——之手才引来如此大的风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曹林的这个平台和文章属于个人性质,与其供职媒体无关。官方的平台代表官方立场,所发内容都会经过严格审核,而个人平台则比较随意。

其次,中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规来对记者使用个人社交平台作出明确规范。现有的资料显示,由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迅教授负责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手册》课题组于2012年10月完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手册》,对新闻工作者使用微博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刺猬君注意到以下几点:

新闻工作者使用社交媒体应避免与单位及职业身份产生利益冲突;

新闻工作者应注册个人账号,当其能够被公众识别其职业身份时,应该:

(1)在首页加上“免责条款”,明确所表达内容与所在单位无关。

(2)区分所发布信息是“事实”还是“观点”,对事实信息的发布最好提供相关链接。

(3)观点信息所持立场应与所在单位保持一致。

(4)在冲突事件中表态应谨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