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创业者,是站在玩法门口的"野蛮人" | 豪猪专栏

 刺猬公社 2020-09-03
题记

六度空间理论认为,两个陌生人想要相遇,中间至多隔着六个人。

陈聪和刘欣,两个看似南辕北辙的人,因为刺猬,在某个瞬间,产生了奇妙的重合——他们倾听彼此的故事,感叹于对方曲折离奇的经历。

同生于富庶的江浙之地,经历过创业中从零开始的成长阵痛,也见识过中国大众创业时代荒唐的众生百态。他和他只是“双创”时代的一个断面,却又好像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他们是你吗,你又是他们吗?

——刺猬少侠

刺猬公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刺猬少侠 采写

故事总有好开端

“第一次进监狱感觉要疯了,和电视剧里面完全不一样,特别干净,就像发达国家、像部队一样整洁,我就想,天啊,这是监狱!”

“你还想进去吗?”

“不想,谁会想去监狱。”

五个月以前,肯定没有人能猜到陈聪现在在做什么。当然,他自己也猜不到。

浙广播音主持专业2009届“未来之星班”班长,还没毕业就创立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毕业后从浙江广电集团的财经电台主播到湖南娱乐台的真人秀编导主持。陈聪的人生和同龄人相比,有点“开了挂”,色彩鲜艳的不科学,不过,这也都是五个月前的事情了。


 2012年,陈聪作为浙广“未来之星班”的班长,登上了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那个时候的他还是一个纯粹的大学生,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位著名主持人

“你猜这个人现在怎么样了?”

我问坐在面前的刘欣,这个91年出生的年轻CEO,抓了抓头发,目光有点茫然,思考了十几秒才开口。

“在创业?做公众号?”

“呵呵,你还真当人人都和你一样。”


刘欣很年轻,这点从他脸上此起彼伏的小红疙瘩就能看出来。不过你恐怕很难想到,这家伙已经是一个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了6年多、一路从苏州滚到北京创业大街的老油条。

他有个绰号叫“微信公号运营之王”,他还有个绰号,叫“流量增长黑客”。

“野蛮”的创业者

“摇一摇新年签”、“分享后看答案”这种在朋友圈经久不衰的“病毒式H5”,都是刘欣最先带着团队捣鼓出的新鲜玩法。这些创意,也让他们的公众号粉丝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最好的时候,粉丝数的日增长量高达数十万。

这个不过十几个人的团队,同时运营了四十几个微信公众号,粉丝总数达数百万。团队通过百度贴吧、QQ群、SEO搜索等方式,用落地的技巧低成本引流,广泛吸引粉丝。同时,还专门开发搜索工具,每日从大量公众号提取最受欢迎的文章,模仿或转载,只推送最受欢迎的内容,保证粉丝的留存率。

这种超级规模的引流量,也让刘欣运营的公号成了微信官方封杀的常客。


刘欣的公司地址在立方庭,离创业大街不远,他和他的好兄弟们准备在这里打造全新的90后新媒体“一二”,想让商业变得更有趣。

不遵守游戏规则,没有细致的长远规划,刘欣的动作,在现今的互联网“高干”创业者们看来,就两个字:“野蛮”。

做事不太看重情怀和姿态,只要招数好用,能赚钱就行。刘欣把自己这种行事风格叫做:“草根”。

你如果和刘欣谈创业,不到十分钟就会疯掉,因为所有问题的答案,他最后都会绕回到“草根”两个字上去。

刘欣不是道明思聪,不是含着“金汤勺”的创业者,悲剧的是,他还是一个成绩差得不能看的学生。这也导致:虽然刘欣从小就觉得自己非同一般,但当下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却不能验证这一点。

“草根”修炼记

初中的时候,差学生刘欣的偶像是韩寒,也可能是郭敬明。渴望逆袭的他瞄中了第一个人生捷径——写作,他要当作家。苦练写作获得了新概念作文的三等奖,然后他却发现,除了让自己更加相信自己不是普通人,这个含金量很高的奖项,没有带给他任何预期的回报。

写作不靠谱,他得找到一个更加快速实现人生价值的东西。

“互联网不需要靠关系,不需要背景,也不看你成绩好不好,就能做成大事情。”

互联网,是刘欣瞄中的下个东西。

接下来就是行业内都知道的传奇故事了:通过写代码卖网站,刘欣开始有资金进账,之后捣鼓起流量经营,通过卖广告流量变现,赚取了几百万数额的第一桶金。手里有了资本,他又玩起了域名投资,全面提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


其实刘欣还带着小伙伴短暂从事过电商行业——用陌陌批量定位,然后发广告,卖零食。天蒙蒙亮,几个小伙伴就得骑着三轮电动车出发进货,虽然辛苦,但是每天都很开心,“而且那时候根本就不用融资,每天完全可以赚到钱。”

现在,这个南方小伙子来了北京,在体验了短短4个月的互联网大公司的氛围后,自己竖起了旗帜,准备搞新媒体。

创业哪有那么容易

 “你知道吗,这个家伙现在身家应该千万了,并且,他之前从来没有融过资。”

“这么厉害,来来,你把他电话给我,我和他聊会。”

电话那端的陈聪听说刘欣的故事,诧异的很,他大三的时候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好歹算是同龄人中跑在前面的创业者,就算承办了万达和华为这样大企业的活动,过手的资金也不过一两百万。

在陈聪看来,刘欣的创业故事顺利的有点假,创业明明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创业要的东西很多,要能吃苦,有机会、技术,当然还有资金。”

资金是陈聪的一块伤疤,他的文化传播公司就是因为资金链的断裂,给生生拖垮的。

“资本寒冬,我从创业第一天起,就活在资本寒冬里。”

第一次和陈聪通话是晚上八点,正儿八经的播音腔从话筒里传过来,娓娓动人,听这样的声音说故事是一种享受,哪怕这个故事不那么美好。


陈聪是班长,所以班里的活动多由他主导,这张珍贵的和张颂老师的合影,就是一次讲座活动时留下的

播音系的孩子大三大四就开始经常在外面“接活”了,多是给某些大企业的年会当串场主持之类的。一来二去,陈聪看到了商机,拉了一个合伙人,办起了文化传播公司。

上帝一开始总是很善良,故事也总有好开端,文化传播公司的门槛不高,启动资金不多的陈聪也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同学眼中的“大老板”。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干了一年不到,这种文化类公司最常见的款项先期垫付问题,就成了打在陈聪“七寸”上的一记闷棍。


 承办华三集团的十周年庆典算是公司前期接到的最大单子,而这次活动,陈聪就一口气垫付了近百万资金

“单子接的太大,比如万达的活动,一月份的CASE,六七个月后才给你付款,一般都是百万以上的项目,活动一完,会务、灯光、场地都找你要钱,你必须先垫上。”

万众创新?很对;

大众创业?扯淡!

陈聪的文化传播公司运营了不到3年,第一年狂飙突进,第二年资金脱节,第三年业务停滞。

公司资金困难的时候,账户上只剩700块,陈聪几乎找过身边所有的朋友借钱,就连家里人,他也厚着脸皮借过几回。

而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转,还在电台上班的陈聪,甚至把台里发的所有个人福利,都搬来了公司,连饭卡里每月的800块钱,他都取了一大半。

“好歹得给财务发点工资吧,不然账怎么办。”


 
老实说起来,陈聪长得有点像明星罗晋,就是靠偶像剧《克拉恋人》火起来的那个男二号,不过在创业这出大戏里,他没能上演逆势翻身的反转桥段。

“现在觉得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要一分为二,创新是应该的,但是大众创业是不可能的。”

陈聪一直问自己:你到底是不是个当老板的材料,最后他终于有了答案。2014年 11月,陈聪终于决定关掉公司、遣散十几人的团队。作出决定的那一刻,被资金和团队协调问题折磨良久的陈聪,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终于结束了,他想。

创业有时候像荒唐的闹剧

其实和刘欣相比,陈聪创业的心一直不算太坚定,他最终能迈开创业的那一步,和身处的城市——杭州,不无关系,这是个充满了创业因子的南方城市,它是阿里巴巴的故乡,这个中国最传奇的互联网公司总部所在地。

在陈聪当财经广播频道主播的时间里,他采访过很多创业园区的创业者。他仍旧记得在某个广告创业园区,有个新公司的创立者告诉他,如果购买自己的产品,就能得到公司送的外国股票。

“送美国的、欧洲的股票,欧洲的股票更值钱。他们说中国市场监管不严格,你成为会员后,公司还可以回购你的股票。但是一般的中国公民,哪能在国外股市交易。”

这属于陈聪能看出来的鬼蜮伎俩,也有更多他看不透的——在杭州海创园,那些西装革履的“海龟”们声称自己带回了美国来的技术,一上来就要千万起跳的融资。

“我不懂技术,但是谁知道这些技术是不是真的呢,美国就有那么多的新技术吗?”


 杭州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全景

想要见见世面的“草根”刘欣,去年才来北京,在创业大街上晃荡的时间不长,但是见过的创业奇葩故事却不少,准备做“一二”了,看到的故事就更多了。

一个70岁的老头,要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拍成VCD,肯定自己能大卖,计划融资30万,每天都在创业大街街口发传单,像上个世纪90年代那种风格的小广告,纸质粗糙,排版老气。

一个不到40的男人,声称自己发明了“变种”的永动机,在创业大街的车库咖啡,口若悬河,情怀高阔,每天数不清的创业者、投资人和他攀谈。明明谁都知道永动机只活在传说里,但总有人愿意排着长队,听他说那玄乎的发明故事。

这时候,创业好像变成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那些妖魔鬼怪,无穷无尽,并且总有你想不到的奇怪形态。你需要一双火眼金睛,才能看穿这些红粉骷髅、白骨皮肉。


 图左是创业大街咖啡馆里的“奇景”,这些A4纸上,都宣称自己有颠覆一切的“商业模式”;图右则为声称自己发明了“永动”蓄能机的中年男人

要专业,少作伪,不为恶

“有些事我不会做,有些钱我不会赚,我不会超过我的底线,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其实刘欣是一个挺可怕的人,他做事情不一定会成功,但是肯定不会失败。

之前一心想要搞互联网,从来不是好学生的刘欣,在大一的时候自学写代码,从来没有凌晨3点之前睡过。投资域名的那段时间,中国所有的网站的域名,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是个不怎么需要搜索引擎的人。

轮到做微信公众号了,微信制定的每条规则他都能背得顺溜。

“这就是专业知识,现在很多创业者不具备这样的知识,但是我做事情一直都很专业。”

现在刘欣已经不太看书了,自己一直在做公众号,他已经习惯了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圣经》是他现在唯一常看的纸质书。

他是基督徒,大学时候,学校边有座美轮美奂的教堂,很难得的聚集了一帮子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徒,刘欣有感于这种鲜活奇异的宗教氛围,便受洗入了教。

“我信基督,所以我有底线”。

还好他有底线。

 

承载了无数人的创业梦和发财梦的创业大街,在这里,就连大屏广告都带着资本的鼓噪。

基层公务员和宿命创业者

对了,文章一开始的故事结局在这里:2015年9月,从湖南回到杭州的陈聪,通过了公务员考试,成了杭州警察系统的一名小片警,主要负责监狱减刑工作。短短2年,身份四度转换,继创业梦碎之后,他的“名嘴”人生,也结束了。

一入体制深似海,基层公务员经常加班,经常“洗脑”学习,朝九晚五那是日本偶像剧,不是小片警陈聪的生活。

小公务员的日子还挺艰苦,但自己创过一次业后,陈聪尽管佩服那些自己当老板的人,却不再羡慕了。白手起家、兼顾诸事,实在不易,这不是他能再走一次的路。而成为“名嘴”,其道路则更加诡谲,也好像并不适合他,现在这样,也挺好。

也许他的下一次人生依旧会戏剧反转,但那也是未来的事了。


陈聪偶尔也会在机关内部的电视台当代班主播,这也是他现下生活和曾经的“主持梦”的唯一联系

而远赴首都的刘欣,他的新一轮创业才开始,“一二”还在试运营阶段,这是他第一次做原创内容的新媒体,砸了不少精力和资金,没有任何媒体经验的他每天都在捣鼓新玩法。

不过刘欣已经不再敞开大门接待慕名而来的创业者了,大多数人一上来就想颠覆Facebook,颠覆推特,颠覆微信。他们被自己的想法撑开成了发泡的猪,风没来,就自己漂在了半空中。

“现在我宁愿闭门造车,也不愿交流‘烧脑’,我可能比较草根,干事情就讲务实,要落地。”

刘欣想告诉更多的人,创业不等于拉风投,创业也不止是写一份惊天动地的BP。

他也总在提醒自己,不要有优越感,不要“假大空”。从卖网站、投资域名,到中途试水O2O并快速推出,最后全心做新媒体、做公号,刘欣的创业切口越来越小,但是他知道,这是他这个“90后”,当下最适合做的事情。


 目前,刘欣的一部分业务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上海,他租了一间江景写字楼的办公室,准备转变自己的屌丝创业路,开启下一个新的五年。

而他做公号“一二”,也是想告诉更多人:在大学里卖鸡排,这也是创业。

至于未来,刘欣已经笃定自己是天生的创业者,现在先积累,30岁以后就能干“大事”。

“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这句在《圣经》上出现了四次的话,是刘欣记得最清楚的箴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