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答火了,是大家都土豪的节奏了吗? | 观察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by 苏天翱

正式开始之前先摆个花边吧:就在几天前,值乎3.0版上线,这个由知乎推出的问答产品因其和“分答”的高度相似而遭遇吐槽,作为当事人的分答,尽管未见官方渠道的正式声明,但却用侧面的一些小动作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关键词“值乎”的结果,第一条链接指向分答的界面

其实,这顶帽子硬扣给值乎还真是有点冤,因为回顾产品时间线的话,分答正式测试前的一个月,值乎就以愚人节活动的扮相登场了。因为知乎一贯的对于新功能谨慎的态度,此后值乎一直以独立公众号的形式进行测试,直到6月的3.0版,值乎的入口也只是到了知乎自己的公众号内,产品主界面里依然难寻其踪。


知乎的首页只能看到测试的LIVE入口

不过,外界对值乎上线的众多吐槽里,有一个判断是正确的——来自分答走火的刺激直接推动了值乎3.0的出现。作为知乎死对头的在行,这一次又用分答抢到了先手。


分答火了

但和知识分享关系不大

从产品核心逻辑看,分答知识分享,付费问答的路子,值乎早在4月的雏形里基本上就已经具备了,前者能够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靠得绝不是外界所吹捧的所谓知识分享的理念和模式。在体验了一把同各位行家的语音互动后,刺猬君认为,分答火爆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明星大V策略。分答最初的测试版所引发的舆论热评并不算大,真正让分答进入大众视野,是从王思聪在分答上陆续回答了几个颇有爆点的问题开始的。分答没有走自己母产品在行的老路将分享者的身份束缚在专业技能的框架下,而是将更具影响力的大众偶像和话题人物纳入答主队列。前者所生产内容的绝对价值从专业角度无可置疑,但这部分信息的门槛和针对性往往制约了其推广做大的可能;相应的,明星大V们为代表的后者,却能带来普罗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内容信息。


分答的答主里不乏社交媒体上的明星大腕

如果说明星大V是运营策略的胜利,那么要维系这张分享网络,就需要良好的产品机制了。回答者--提问者—偷听者的分成系统,是分答走火的另一个原因。

对于分答这样的付费知识社区,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动机问题——为什么(要为知识付费/要为这个价格回答),尤其是对直接付费的提问者而言。大V明星的引入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价格的飙升,王思聪的提问价格已经到了近5000的标准,汪峰、章子怡夫妻也都摆出了2000+的价位,提问者为之支付费用的“知识”是否值回票价,决定着他的行为动力。


分答解决这个情况的方法是分成系统,这一系统由回答者—提问者—偷听者构成,提问者根据回答者的价位付费提问,二者完成一轮交易后,这组问答将会以1元钱的价格面向所有偷听者,而每当这组答案被偷听一次,提问者和回答者就可以分别获得提成。

这一系统对整个分答社区内的成员都提供了持续性的动机支撑,提问者在满足最直观的知识需求后,还可以获得提出一个优质问题的物质回报——这部分回报甚至可以在消解提问成本后回馈更多利益;而对偷听者来说,1元钱的零门槛让他们可以获得提问者高价换取的知识,但同时这部分人的选择也在为提问者和回答者的行动埋单;至于回答者,用1分钟的语音赚点零花钱,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标价已经到了5000,但这些提问者很明显都赚了一笔


成也大V

败也大V

分答的火爆并非偶然,从运营策略和产品机制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其团队在母产品在行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经验教训。但外界对这款现象级产品赞誉有加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它可能面临的问题。

其中,对分答最主要的质疑声音大多指向分答知识分享的理念。很明显,分答的声势虽然浩大,但在其知识分享的网络内最容易流通的信息,却大多属于八卦隐私等娱乐性较强的内容,所谓“专业知识”明显被冲淡甚至消解。长此以往,对平台自身的定位也许会构成威胁。

出现这种问题最直接的原因也正是分答能够火爆的因素——明星大V们的运营策略。前文提到过,这部分群体对整个平台而言的价值主要在于眼球效应,其所生产的内容——至少是受众希望从他们身上获得的“知识”,大多停留于隐私八卦的阶段,以王公子为例,尽管他也可以生产诸如“你的投资理念”这类价值含量更高的内容,但受众显然更关心体位和择偶标准这类信息。

这种情况最终造成的结果就如曹政在文章里提到的:“以知识分享的名义,开着偶像发布会。”KOL的存在会极大影响整个社区网络的流量分配,这种局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和微博极为类似。分答自诩知识社区的品牌标识是具有相当辨识度的,至少外界对它的一贯认知还是停留在这个相对具有逼格的层次上,大V和娱乐化的倾向可以作为一种短期的运营策略,但这种内容生产格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尤其是对分答这种问答类社区,长此以往,整个平台社区的内容质量都会下沉。

也有人提出索将以大V明星为主导的偏娱乐化的内容风格作为核心,绝对高逼格的知识分享交给在行去做就好。这种提法,后半句倒是没错,详细原因我们下面分析,但前半句就很成问题了——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太强,大V明星乃至网红的原生地是在微博和其他社交平台,分答的语音问答本身作为一种功能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而一旦这种功能被变相植入其他平台,分答对这部分群体就很难形成吸引力了。毕竟,在行和果壳的精英气息从骨子里是有些抵触娱乐化的东西的。


知识分享

形式意义大于内容意义

那么,分答的未来就必须要坚持知识分享的路了么——未必,其实,也做不到。

分答核心的60秒语音形式已经决定了它无法承载一次高价值的知识分享行动,道理很简单,时间太短了,很多问题说不清。这也是为什么在行上点对点的知识分享都是1小时起,如果不够直观的话,对映到知乎上那些专业回答的字数就明白了——60秒的语音抖个机灵还差不多,对一个问题展开分析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即便分答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作为回答者的主力,所谓的知识也未见得会有多优质,充其量是一些碎片化的关键词,效率和收益远不如去在行上面对面交流。语音互动是个很有趣的形式,但若离开了回答者个人魅力和名声所形成的短期注意力,仅从知识分享的角度出发,分答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


很明显,知乎LIVE这种付费公开课的模式更适合深度知识的传播

但这并不是说分答前途黯淡。因为,知识分享的这块招牌,分答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实现,其实并不重要;分答的意义,在于它通过语音这种更为亲密的方式,将专业人士同相应的兴趣群体进行了连接。

很多时候,问答行为本身的意义是要超过其所产生的内容的价值的。这句话有点虚,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当你能够和宋钟基进行30秒互有来往的对话时,回答的内容是他演戏心得还是他今天心情如何还重要吗?提问者向某专业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回答者提问,对方以语音的形式进行反馈,这种连接关系本身就已经满足了一种社交的需求,和粉丝在明星微博下留言的粉丝在被回复时会有被临幸的感觉一样,语音的社交亲密感要远大过冰冷的文字,从这个角度看,分答构建的社交关系已经具有相当的价值了。

要实现这一点,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去中心化,因为KOL的存在本身是反社交逻辑的——至少对平等的社交关系构建是不利的;去中心化的结果,依然延续了在行和果壳的一贯理念,垂直领域下专业人士的分层,根据不同连接的性质进行切分,降低单个节点的连接维度,依据兴趣领域构建若干组一对多的小范围问答关系。浅层次的问答关系提供了初步的知识分享,深层次的点对点接触,就可以交给下游的在行去完成了,依照这个逻辑,分答对母产品在行都可以形成巨大助力。

但要完成这种匹配,实现切分,运营就需要承担不小的压力了。因为语音内容的识别问题,技术产品层面要实现精准匹配相对困难,至多利用注册时的个人兴趣标签进行分类,但具体的个性推荐和需求匹配,就只能辛苦运营人员了。分答不是一款很复杂的产品,尽管很多人因其功能的单一质疑其单独以产品出现的必要性,但在刺猬君看来,这种由单一功能完成社交连接的属性,恰恰是分答成为一款极具潜力的社交产品的关键所在。


分成体系的隐患

文章到这儿本该是结束了,但刺猬君在体验分答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

前面提到过,分成体系中的回答者—提问者—偷听者构成了整个分答的社区网络。这三种角色里,提问者实际上是核心用户,这部分群体的行为驱动了整个网络的运作,答者的内容生产依靠他们的提问,偷听者的发散也要从他们花钱购买回答的行为上进行。这部分群体的成本也是最高的:提问行为所付出的直接金钱成本是硬性支出,为了构思问题而付出的时间精力是软性的;他们的回报则是由信息回馈和偷听行为所构成。

这里的问题在于,提问者的整个行动环节是有风险的。可以看到,普通回答者的提问价格大多都在几十到上百元不等,但回答时长60秒的限制,大大提升了提问者信息需求不被充分满足的风险,回答者侧面规避问题,或对时间控制不好都会造成提问者的损失。

另一方面,偷听者的偷听行为尽管是为了给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提问者进行补贴,但这本身就让那些付出高额提问价格的提问行为成了一场赌博(对王思聪的那些提问尤其明显),也无怪魏武挥戏称可以通过分答进行“创业”。在这场“创业”行动中,创业者(提问者)用以创收的产品是他提出的优质问题,但对偷听者来说,答案的复制成本只有一元钱,一个人只需要20块钱,就可以听完王思聪总价值10多万的问题答案,如果有偷听者将这部分答案进行传播分享,对提问者造成的损失就很大了。


如果把这些回答看成是1元钱的商品,问题就很直观了

提问者同回答者、偷听者的利益制衡关系所存在的隐患,如若无法有效控制,很可能会对提问者的行为动机造成损害,进而打消其积极性,甚至造成用户流失,最终整个内容生产的链条就会受到破坏。套用曹政的观点,一元钱的偷听成本和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提问价格落差过大,这对于知识自身的赋值就是件很诡异的事情。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刺猬公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