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媒体人离世,这个行当的压力有多大?| 昨日头条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又一位媒体人离世,媒体人生存境况堪忧的现状再次被提上台面。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转型焦虑、生活不规律,当这一切成为常态,当媒体人离世不再成为大新闻,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哀。

by 陈璐 黄紫蓝 施锦珍 |整理  

  慧雯 晓涵|审编

近日,又有一位媒体人用比较极端的方式离开了大家。


讽刺的是,媒体人猝死这一消息对于许多媒体从业者来说,反而不是大新闻了,近年来中年甚至青年媒体从业者因突发疾病离世的不在少数。除去这些,生理上的旧疾、心理上的抑郁,都在提醒着人们媒体从业者健康状况堪忧。唏嘘过后,刺猬君用数据告诉你,国内外媒体人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这个锅该谁来背?


媒体人辞世消息频频被曝

记者健康状况有多差?

回顾今年以来媒体人离世的消息,其频率之高令人震惊。尤其是四五月份,有十多位媒体人相继离世,一度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曾以“媒体人之殇”为题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

4月26日,中国著名调查记者、东南亚问题研究专家尹鸿伟先生于云南昆明市去世,年仅43岁。

4月28日,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宋斌自缢身亡;

5月3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微博发布消息,年仅41岁的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同日,《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女士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5月4日,《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享年45岁。

也是同日,都市快报副总编徐行自杀,年仅35岁;

5月6日,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在办公室楼梯间上吊自杀;

5月8日,深圳报业发行物流公司总经理张敬武自杀。

5月18日,网易女编辑王雅珊因肝癌离世,年仅28岁。

而这些密集的日期展现出来的状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媒体人的健康状况堪忧是不争的事实,在2014年的相关调查中,中国媒体人逾九成身体状况不佳。一方面是工作导致的生理压力,不少记者因为饮食不规律、常年奔波劳累、熬夜等问题身体亮起红灯,肠胃疾病、颈椎问题、视力下降等问题几乎成为了媒体人的职业病。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情绪失控、长期抑郁在媒体人中的发病频率非常高。尤其是抑郁症,堪称笼罩在媒体人头上的一朵阴云。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进曾患有重度抑郁症,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则是因为抑郁症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媒体呈现出的群像来看,记者的健康问题似乎尤其令人担忧,这一切和媒体的工作特性和记者的生存境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今年1月,美通社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一共有1477名中国记者参与了美通社PRNJ记者在线的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85后为中国一线新闻记者的主力军,占比约60.2%,从业两年以下的占四分之一。但超过8成的记者处于加班过度、应酬过多、三餐不定和作息不规律的生活状态。对于大约65.7%的记者来说,若要原创一篇具备时效性的内容,需要2-5小时进行资料收集和查证研究等前期准备,因而工作周期自然短不了。


中国一线记者画像,以85后为主力军 (图源:美通社、钛媒体)


记者撰写一篇具有时效性原创内容所需的时间 (图源:美通社、钛媒体)

这也就难怪诸如此类的调侃会换着花样出现:


尽管这只是调侃,但现实生活中高考生报考时被新闻从业者劝别报考新闻专业的事儿也并非没发生过。前两年,原本对北大新闻专业很感兴趣的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当时收到的几乎所有采访他的记者的建议都是不要报考新闻,最后,吴选择了金融专业。

尽管这是特例,但也能从某种程度上翻映出新闻行业从业者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并不高。如果有人将其归咎于媒介转型时代媒体人对于自身的焦虑,那么2015年年底新榜对自媒体人的生存境况调查表明,这些“站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图片来源于新榜

约37%的自媒体人日均工作时间超过了11小时。近80%的被访者表示加班是工作常态,对于“你幸福吗”这样的提问,仅有18%左右的人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媒体人的生存境遇

国内外差不多

直接导致记者们健康状况堪忧的是来自生存的压力,这一点国内外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低薪水平

美通社的报告中显示,超过8成(80.6%)的中国职业记者月薪收入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其中约3成(32.2%)的记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薪资方面,国外的记者也哭穷。去年普利策奖揭晓的时候,加州地方报纸Daily Breeze获得本地报道奖,但参与报道的记者Rob Kuznia却在半年前转行做公关了,原因是记者收入太低,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那么,在美国,公关行业从业者与新闻记者之间年收入差距有多大?皮尤研究中心指出,美国公关人员与新闻记者年收入的中位数差距达到了两万美元,2015年美国记者的中位数年薪(37813美元)仅为公关从业者平均收入的65%。这是什么概念?这样的薪资水平大概介于砌砖工人与伐木工人之间。

在英国,根据英国统计局(ONS)年度薪资调查,记者的薪资水平排行也难尽如人意,吊车司机、管道工人和环卫工人的薪资水平都比记者要高。新入行的记者年薪仅约12000-15000英镑。根据去年10月英国国家记者工会针对900名记者与自由撰稿人的调查,两成英国记者年收入低于2万英镑,而认为生活入不敷出者超过四分之一。

今年,记者这一职业还被美国求职网站CareerCast列为了最差职业,报纸记者连续三年位列榜首,播音员和广告销售人员分列第三和第八,新闻界在前十中占去三席。在美国记者眼中,新闻业收入低、工作时间长、脑力消耗大、危险性很高,而且美国新闻业还有对记者业务能力具有高要求和各种各样规避利益冲突的严苛规定。这项综合了环境、收入、成长潜力和压力四大因素的职业排行榜也能多少反映出国外记者的生存困境。

行业压力

在中国,由网友投票选出的“新十大高危职业”排行中,网编、记者纷纷上榜;“过劳死”、 “英年早逝”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媒体人身上,新闻从业者日渐严重的亚健康问题背后也折射出行业内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近日,中国最大的财经记者社群平台深蓝财经发起了“2016年中国媒体人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66%的人认为媒体行业的特点可能是造成媒体人不健康的原因。与国外一样,记者在遇到大新闻时连续加班不眠不休是家常便饭。面对目前传媒市场“竞争者众”的残酷现实,记者们除了“抢新闻”之外,还要拼“加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他们面临的压力还有很多: 如绝对不能错过的deadline(交稿截止日期)、采访调查时潜在的危险、行业升级所带来的高技能要求和媒体转型所带来的职业迷茫。

此外,国内的新闻记者有时还需要考虑市场经营,也要面对各种新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冲击,尤其是传统媒体人领命进行新媒体的探索压力更是不容小觑。当然,内容侵权等一直以来的行业问题也从未消失,要知道《新京报》 20日还依然奋战在维权的第一线,起诉大众网非法转载呢。

人身安全

这之中对记者健康威胁最大的便是暴力伤害。近几年记者采访时被威胁、被恐吓乃至被打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去年,深圳多名警察吃娃娃鱼围殴暗访记者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也反映出调查记者这一职业的“危险系数”。在我国,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舆论监督权、报道权等尚未在法律层面上得到明确的保护。

在国外,虽然记者的“钱途”不乐观,但其劳动权益与舆论监督权利却有很好的制度保障。比如1791年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就保证了国内传媒机构监督批评的权利,成为除政府、国会和法院以外的第四权力机构。


 

而根据国际记者联盟(IFJ)2014年公布的数据,芬兰记者工会制定新协议:要为记者涨工资并拒绝减少记者的假期。在土耳其,记者前两年可获加薪,比例分别是12.5%和11%。女记者可享受18周的带薪产假和250欧元的儿童津贴。相比之下,美通社调查报告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中国记者的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与年龄的增长而有显著提升”则让中国记者的境遇多了几分“凄凉”的色彩。

不过新闻行业中也有特例,那就是日本。在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工资排行榜上,记者的收入高居第六。在《朝日新闻》,25-30岁年龄段的记者年收入大约超1000万日元(约60万人民币),而记者年均收入也随着年龄段的提升而增长。


记者、媒体、行业生态

这锅该谁来背?

不少记者认同这些生存境况是由行业带来的,在2016年深蓝财经的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媒体行业的特点可能是造成媒体人不健康的原因。不过在接受调查的媒体从业者中,因此有离职意愿的大约占一成左右。在记者们看来,媒体行业仍然是一个对待员工比较亲善的行业。

针对这样的现状,对于媒体人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变高,一方面,媒体对于媒体人健康的集中报道和关注在增多,另一方面,各种形式对于媒体人健康的关心也在慢慢出现。就上述参与调查的媒体人表示,多数媒体单位都会组织记者编辑定期进行体检,同时也能够给予员工相应的病假。《中国记者》杂志也曾连续12期刊登《心理咨询师手记》,帮助媒体人自我调整心理健康状况。


不过这些活动能多大程度上改善记者的健康问题,值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妨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英国全国记者协会(NUJ)专门出台过相关的《焦虑指导手册》,提供舒缓精神压力的方法,并使用专业机构英国卫生与安全管理局(HSE)研制的测试工具,判断工作压力状况,一旦超标会有相关的负责人进行对接,帮助记者渡过难关。

无论是媒体本身还是相关的社会机构,都在为维护媒体人的健康做出努力,给出了一些可能的建议,在传播与心理相关的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如开设心理宣泄室,提供合理宣泄的途径;定期进行心理检查,开展常规性讲座;用科学量表来测量媒体人的心理成长,和职业匹配度等。

海外的媒体研究院则提供了成立“媒体人互助联盟”、记录自我经历作为一种发泄的途径、保持心理平衡感缓解冲突等方式。

实际上在这些看似科学、经过严肃讨论得出的方法中,能实际应用到记者日常工作中的又有多少呢?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必然会遭遇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考验,即使在办公室里设置心理宣泄室,又有多少人有时间有心情去加以利用呢?


就目前国内的现实状况而言,除了在福利制度上为记者提供一些便利,改善工作环境之外,媒体对于记者在生理健康上的维护、心理健康上的疏导基本处于缺失的状态,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纠纷。原《时尚》资深编辑、媒体知名人士原小娟因积劳成疾2006年7月确诊患胃癌三期,半年后,被《时尚》杂志社终止合同不与其续约。

不过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讲真,和其他行业相比,媒体人糟糕的生存状况是否因为媒体自身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夸大,可能值得打一个问号。但是面对我们所能看到的糟糕的现状,外界的助力是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自己对于身体和心理的调整才是最重要的,高效工作,好好休息,坚持锻炼,做起来其实也没那么难。

刺猬君和各位共勉。

【参考链接】

1、Human Rights And Safety

http://www./issues/human-rights-and-safety/

2、全媒派:10天内4位媒体人逝世…当职业倦怠遭遇技术焦虑,能否有尊严地活下去 | 全媒观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Q1MzQzNA==&mid=2656903015&idx=1&sn=29bebf31241035ad64931bb269999755&scene=1&srcid=0513MUs5Vqlh0pIezYTKG3Pq&key=77421cf58af4a6536a1d3dc14bad45cde1a95bc60f9053c36c5107020e33096733aed775806181a115f4eb5db934faa7&ascene=0&uin=MjE3NDQwODg2MQ%3D%3D&devicetype=iMac+MacBookPro11%2C5+OSX+OSX+10.11.5+build(15F34)&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BuhDmvcO5Rglfy%2F6SZ5Nz%2FBMtDkJs2uS4fJ5CyIIFr%2BGZCOTKawwcEzq6eFps%2Bjk

3、钛媒体:中国记者生存状态报告:多数收入低,社交媒体成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http://m.tmtpost.com/1502455.html

刺猬公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