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释读

 昵称32901809 2020-09-03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释读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

朱熹注:“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无私曲也。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盖以此民即三代之时所以善其善、恶其恶而无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实也。”

盖朱熹解释孔子的意思是:这些人三代时就善其善,恶其恶,所以我也不能改变其善恶,我对这些人无增其毁誉。

孔子曾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若以三代之好恶为好恶,是亦随人毁誉。

“斯民”以下,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译文是:“这人呀,即是三代以来全社会一向有直道流行其间的人呀!”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作:“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译为:“这样的老百姓,就是夏商周三代正直做事的规矩。”三位先生的译文差别较大,且都与原文有一定距离。

钱先生译文说这人是什么样的人,与上文联系起来,关系较密。我对人无所毁誉,如果有所誉的话,因为这人是这样的人,所以赞誉,意脉相连。

杨先生译文中“都如此”三字不知从何而来,且“如此”是指于人“谁毁谁誉”,还是“直道而行”?不甚明确。

李先生把“斯民”译成“这样的老百姓”恐与孔子之意相去已远。孔子所称誉者,于三代为禹、伯夷、叔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盖非一般百姓可比。且主语“老百姓”与谓宾结构“就是……规矩”词语搭配似失当。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释读

孔子

我对本章的解读如下: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之”,用在主语“吾”和介宾短语“于人”中间,强调介宾短语“于人”。“于”,对,对于,表示动作的对象。“也”,表示语气舒缓。“毁”,诋毁(批评过当);“誉”,赞誉(溢美,称人之善)。“谁”为代词,问人,按照古代汉民族书面语言习惯,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谁毁”即“毁谁”,“谁誉”即“誉谁”。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对于他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所誉者”,赞誉的人。“者”与“所”呼应,称代赞誉之人。“其”,那,指“所誉”。“试”,使用,检验。“所试”,实践过的,检验过的。“矣”,表已然。连贯起来的意思是:如果有赞誉的人,那是有实践检验过的了。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此,这种,这些。“民”,人。“也”,表舒缓语气。“三代”,谓夏、商、周。“之”,用在“三代”和“直道而行”之间,起取消独立性的作用。“直道”,正道;“行”,前行,行走,指做人做事。“而”,连接状语“直道”和中心语“行”,“直道”是“行”的方式。“所以直道而行”,是一个“所字短语”,其形式是“所+介词+动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即沿着正道行走(做人做事)的原因。这些人做表率,是三代正道前行的原因。

全文今译如下: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如果有赞誉之人的话,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了。这些人(影响),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正道发展的原因。”

我理解孔子的意思是:我对人无所毁誉,如有赞誉之人的话,那是事实证明值得赞誉。这些人,是三代能沿着正道发展的原因,所以我赞誉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