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义乌市场里卖东西丨边境骑行(三十四)

 长光里 2020-09-03



曾经有个美国家庭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大概意思是他们进行过一个试验,就是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不用任何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果一年后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充斥在欧美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想要抵制中国制造就意味着付出更多生活的成本,生活质量也会下降得更加的明显。最后无奈缴械投降,承认确实离不开中国制造。


随着现在国力的强大,中国制造凭借着价美物廉的优势在全球的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其中离不开浙江义乌这一个全世界最大同类商品批发市场的功劳。

有人统计过,世界上所有商品共50万种,在义乌这里就可以买到30余万种。但其实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并不大,每个商户都只有很小的占地面积,但背后往往就是自家开的工厂,也因此在这里可以拿到最实惠的价格。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人在商户看好样品后,下单,出货,几十万件货品的生意就这样轻松谈成。


义乌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起源于一段鸡毛换糖的历史。当年的义乌是单靠产粮的地区,但土壤酸性过重,收成并不好,所以当地的农民需要长期使用鸡毛当做肥料改善土质。那当然当地的鸡毛有限,没有办法满足过大的需求,农民便用红糖制成糖饼,在其他地方走街串巷,用糖饼换取鸡毛,他们就被成为“敲糖帮”。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敲糖帮的扁担里有了更多的小玩意,一些人在文革结束后甚至会采购小商品长途贩运。在集市上交易货品,于是小商品市场就这样形成,并在1982年全国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创造了392万的交易额。这样的佳绩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便顺势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改革方针。

至此,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步步顺势壮大,从零售商走向了批发化,从作坊走向了股份公司,再走向国际化,终于成为了现在全世界最大的批发市场。


而其实猴弟08年的时候就在义乌打过工,帮人看过档口。那个时候,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会操着一口听不懂的中文在档口前砍价,想要拿到比便宜更便宜一点的价格。

那个时候,在广东卖十元三双的运动袜,在义乌还只是卖七毛钱一双。

那个时候,在潮州一百多块钱的公仔,在义乌还只是20块钱的价格。

而现在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在摩旅环中国的旅程即将结束的现在,来到义乌这里故地重游,猴弟已不再是当年的打工仔,当年的熟人跟朋友却也早已不在。只有眼前卖袜子的小贩依然在热闹的档口叫卖,货车拉着一箱箱的货物想当年一样进进出出,将这里的商品运到世界各地。

猴弟看着看着就晃了晃神,咬了一口手中的烤串。

还是当年那个难吃的味道……

总归一句话:

别有风情忘不得

夕阳红树照乌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