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小儿辩日”到底谁赢了?

 芸斋窗下 2020-09-04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的著名一篇,讲的是孔子被两个小屁孩讨论的问题难住了。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一点,中午的时候离人远点。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就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不对,应该是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你看早上多凉快,可到了中午却热得多,肯定是因为中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呀。

孔子这么聪明的人,竟然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还被这两个小孩子嘲笑了。而列子把这件事记下来,主要是为了说明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顺带也赞扬孔子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说明,列子自己也是不知道答案的。后来王充在《论衡》中也说,“是否曲直未有所定”。看来这个题,是属于古代的“世纪难题”。

那现在知道答案了吗?当然,但远比你想像的复杂,恐怕真不是每个人能随随便便答出来的。事实上现在的标准答案,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争议呢。

首先两个小孩要各打50大板,因为他们都错了,谁也没赢。他们犯了同一个逻辑错误——用片面的自我感受去判断客观事物。无论太阳的大小还是清晨中午的凉热,都不足以作为论证太阳远近的依据。

让我们用科学来“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先来教训第一个小孩。为什么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呢?这是错觉。太阳其实大小没变,变的是参照物。当太阳初升时,参照物是地平线上的一角天空,而且附近往往还有树木、房屋、山峰背衬,加上此时四周天空昏暗,太阳就显得特别亮而且大;到中午时,背衬可就是一望无际的辽阔天空了,没有物体同它比较,而且四周的天空又很明亮,与太阳亮度相差不太悬殊,因此,看上去太阳显得小了。

第二个小孩呢,也不对。实际上太阳这么个大火球,稍微离你近一点或远一点,你感受到的温度变化是夏天到冬天那种级别的,而不是早上和中午这种级别的。你在一天内感受到的冷热变化,主要取决于地表温度和太阳照射角度。夜晚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汽或水珠,湿气比较大,早上太阳升起后,就会蒸发,这就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因此人感觉到较凉爽。中午没这事了,而且地表已经吸收了充分的热量。另外还有太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因素,地球受照面积也是不同的,正午时分烈日当头,万物吸收的热量就会更多。

那到底真相是什么呢?事实上,从日地运行这个大尺度上,一天之内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总体都是相同的,差距微乎其微。如果硬要算早上还是中午什么时间太阳离地球近,那还得看那一天是什么日子。就是看那一天,地球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是正在远离太阳,还是正在接近太阳。甚至还要考虑到观测地点的因素。

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相差出不过一天。

没想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小儿科”问题,细究起来这么复杂吧。笔者觉得,值得重视的是,两个小孩子的论证方法出问题了,但千百年来因为科学水平限制没有办法得到结论,所以也没有人能指出其论证的错误。而对于一些有结论的问题,我们反而容易忽视论证方法的错误。

说个《世说新语》的故事。

司马绍(后来的晋明帝)是个很聪明的小孩,有天坐在他爹司马睿(晋元帝)的腿上。司马睿就问儿子:“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答:“太阳远啊。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那里来,这是显然可以知道的呀。” 司马睿觉得这娃子厉害了,答得太有水平了。第二天,司马睿召集群臣们宴会,还得意地把司马绍的回答告诉了大家。而且为了加深大家对神童的印象,再次询问司马绍,你说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啊?没想到这次司马绍答道:“太阳近。”司马睿脸色大变,说:“你怎么和昨天答的不一样了?”司马睿说:“因为我现在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阳,却不能看到长安啊。”

太阳明显比长安要远,司马睿心中其实知道答案。而司马绍的两个论证,其实跟两小儿犯了同样的毛病,但因为第一次答案是对的,司马绍忽视其了论证的逻辑问题,而且还深以为然。所以司马绍第二天用了同一套错误逻辑得出错误结论,实在是怪不得他。

古人早就曰过,要反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实践中,只要答案正确,就把论证照单全收的错误,谁都会犯过。司马绍在给太阳远立论据的时候,其实漏洞很明显,皇宫旁边的臭水沟,也没有听说谁从那里过来呀,难道说臭水沟比长安还远?

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我觉得“两小儿辩日”故事里面,最值得敬佩学习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既不像司马睿一样“异之“,也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出一个仲裁,而是给出了当时唯一的正确答案——“不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