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四史”】重温北辰大地的“星星之火”

 板桥胡同37号 2020-09-04

“品·读”

抗日火种

朗读者:冯暐

作品来源:《闪光的足迹——北辰历史故事集》

在早年间,日本全面侵华之前,北运河畔的北仓和柳滩两个村,曾有过宣传抗日的“义教”活动。所谓“义教”,就是指当时天津的爱国学生,为宣传抗日,到农村开展的义务教育运动。

1936年的夏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天津学联成立了暑期义务教育促进会,选择近郊农村作为活动阵地,北仓和柳滩是主要的活动地点。1936年下半年,天津法商学院、北洋工学院、三八女中、河北女师等大中学校的一些学生,就陆续来到津北办“义教”。学联组织的歌咏队、话剧演出队也常来这里演出。

在卢沟桥事变的前夕,就有六名学生常住在北仓。他们是:北洋工学院的徐达本、刘天民,法商学院的孙洪志、马树椿,三八女子中学的刘蚰珊,东北流亡女生李尚平。他们虽只是学生,但其中也不乏共产党员。例如已有一年半党龄的徐达本同学,就曾因抗日入过狱,后被营救出来。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共产党员无法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能用自己的行动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经历过风雨锻炼的地下党员,徐达本因一贯的精明干练、沉着冷静,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临时集体的领头人。

七七事变的爆发,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的全面爆发。天津的时局越来越紧迫,在北仓办“义教”的徐达本、刘天民等学生更是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研究问题,编写、印发宣传材料等等,常常一干就到天明。

7月上旬,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关键时刻,为了扩大宣传阵地,北洋工学院的学生们又在柳滩村创办了另一所农民义校。组织者是马克昌、于奇,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同时还有学生任学敏、孙洞等人。每到傍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主动地拎着凳子,摇着扇子,成群结队地汇集到村东路边的康家大院,聆听大学生讲演、纵谈时政。马克昌、孙洞等同学主讲救亡运动史,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内容;于奇、任学敏同学负责教乡亲们识字,组织教授他们演唱抗日救国歌曲。

村民们受到了通俗易懂的抗日救亡史实教育。当讲到日本帝国主义践踏、蹂躏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涂炭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而汉奸卖国贼却卖国求荣时,台上台下群情激愤,时时发出“一致抗日,坚决不作亡国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阵阵口号声。每次讲演都深深地打动了群众的心扉。

7月29日,日本侵略者轰炸天津,天津很快失陷。失陷的当天,北仓、柳滩办“义教”的学生接到分散撤离的指示。他们冒着大雨,步行到津西杨柳青,与各地学生汇合。此后,他们以“天津流亡学生团”的名义,一部分南下南京,另一部分转移到太原,分赴到各个抗日战场,继续战斗。

北仓、柳滩的“义教”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他们播下的抗日火种,却长久地留在了美丽的北运河畔,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14年浴血奋战

3500多万同胞伤亡

75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迎来胜利

今天,我们纪念这一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悼念牺牲的同胞!

铭记历史、奋勇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