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现在的山西人基本都是来自哪里的吗?

 公司总裁 2020-09-04

山西这一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七国争霸,秦与六国有关山之隔,山就是指崤山,当时崤山以西称为山西(当时指的是关中地区)。直到南北朝时期,山西才作为太行山以西地区的称为出现,元代开设河东山西道,明初改称山西等处,山西省这一地理名词正式确定下来。因大部分位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故简称“晋”。“唐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宋代以前的古建筑中70%位于山西,晋语是中国北方唯一的非官话方言。历史上两次著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清代走西口都是主要源于山西。山西的人口貌似一直都在向外迁出,那么之前的山西人又是来自哪里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山西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来了解一下现在的山西人基本都是来自哪里的。

(一)地理环境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三次大动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耻(蒙元南下),导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人口大量流失。当时战乱人口主要是三个方向,第一是衣冠南渡,迁移到南方的江浙、福建等地区。第二是暂时躲进当地的山区避难。第三就是迁移到相对和平的山西地区。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的山西地形图,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黄河和境内崇山峻岭的阻隔,东有太行山藩屏、西有吕梁山遮挡、南有黄河阻隔、北依古长城,易守难攻,山西成为古代躲避战乱的宝地。

所以当这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战争悲剧在中国北方各地轮番上演之时,山西却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升平景象。外省流民蜂拥而入,山西农业稳产,户口日增,百姓安居乐业,特别是汾河两岸的平原地区,更是人口稠密,鸡鸭遍地,猪羊满圈,一片繁荣富庶的盛况。

这也为后期明初山西洪洞移民提供了前提条件,其实当时移民有很多是遣返回原籍。清朝时期,河南有一户人家自称是山西洪洞移民的后代,结果通过老家墓碑进一步考证,最早祖上就是从河南移民到山西的,所以他们其实是河南土著。通过这一点也可以充分的看出山西地区的人口,当时除了古晋地土著之外,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战乱时期进入山西的河南、河北、山东以及陕西等地人口。

(二)山西历史遭到最大的一次破坏。

山西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其实一直都到北宋建国的动乱中,山西始终保持着经济上的繁荣。唯一的一次动乱就是宋灭北汉的战争。

故事从五代时期说起,中国的五代时期,实际上就是一部山西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史,中原王朝在这场博弈中吃尽了苦头,五代时期是山西历史上一个辉煌夺目的时代。在唐朝灭亡后,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山西始终保持着经济上的繁荣,这块土地上的军事集团,就成为了一股在当时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有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相比中原的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有高山大河为屏障的的山西军阀则拥有全方位的军事优势。五代中的后梁,后唐和后晋王朝,都是被山西地方军阀灭亡的

当时郭威灭掉后汉,建立五代中最后一个王朝后周时,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太原留守刘崇仍然占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并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以晋阳(现在的太原)为都城,一直到公元979年才被北宋所灭,这个时候距离北宋建国已经有19年了。占领山西之后,宋朝统治者对山西军民进行了丧心病狂的报复,太原城也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这一时期导致山西人口损失几十万,但总体人口也未被动摇。

当时破坏山西的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当时后汉刘志远投降后,杨业(杨家将的第一代)继续率领军民抵抗,杨业投降后,山西军民又继续抵抗,招致北宋军队损失惨重所以进行报复。其二就比较有意思,太原是龙兴之地,历史上曾有大大小小的15个皇帝从太原起事,赵光义灭掉后汉以后,为了切断龙脉对太原城进行了焚毁,后来又引入汾河水淹太原,彻底切断了太原的龙脉,的确从哪以后太原再也没有出过皇帝。

山西人口大规模向外移民并不是从洪洞大槐树开始的,而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宋朝军队在同北汉作战时,已经开始从山西劫掠人口,到北汉灭亡之后达到了顶峰,先后从晋中平原和汾河平原一带掠夺百姓达数十万之多,后来的山西大诗人元好问的诗句“鬼役天财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综上所述,山西在明清时期之前,基本上都是以接收周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移民为主,后期又开始反哺之前迁出的地区。

中国面食看山西,有据可查的山西面食超过280种。如果说的谁的口味最辣,谁的口味最甜,相信很多人会争论不休;但是说谁的口味最酸,全国人民都得捂着腮帮子向山西人竖起大拇指,给山西人一瓶醋,能把整个世界给办了,山西人均食醋量在10斤左右,稳居全国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