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格竹子失败,认为圣人做不得:其实就是个美丽的错误

 灵魂医学 2020-09-04

王阳明在京城期间,把朱熹的著作全都找来,如饥似渴地日夜苦读。当时有个朋友叫钱氏,和他一起热烈讨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的问题,最后他们达成一致,要想成为圣贤,必须要掌握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

在朱熹的著作里,曾经提到程颐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恰好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王阳明读到这句话之后,立刻和钱氏一起'格竹子',二人日夜沉思,但是毫无所得。

三天之后,钱氏因为疲劳过度病倒了,于是不得不放弃'格竹子'。王阳明觉得这是钱氏精力太弱的缘故,所以更加发奋图强、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

但等待王阳明的依然是失败。七天之后,王阳明也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因此,二人叹息说:'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就这样,王阳明放弃了宋儒的格物之学,开始潜心于神仙养生之道。其实王阳明'格竹子'失败,是个美丽错误。

说错误,是因为王阳明既没有明白朱熹的意思,也不了解正确的方法;说美丽,是因为没有让王阳明走父亲的老路,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文官。

01没明白朱熹的'格物穷理'

清初学者陆桴亭认为,王阳明完全没有理解朱熹格物穷理的主旨,他的做法类似于禅宗的竹篦子话。

竹篦子是由剖开的竹子制成,弓形,弯曲状,长约3尺,头部多缠绕藤条,下部装饰有卷带结成的穗饰。

禅林中师傅指导弟子时,一般手里都拿个竹篦子,作为点醒弟子悟道的工具。一旦弟子打不出问题,师傅就会用竹篦子打他的掌心,这在禅学中被称为'竹篦商量'。

确实如陆桴亭所说,王阳明的'格竹'之法不是按照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而是更接近于禅宗参禅悟道的一种形式。

那朱熹的格物穷理本意是什么呢?他在给陈齐仲的信中说:'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另一个清初学子吕晚村也曾指出:'阳明求竹理之法,为朱子所排斥,故失败乃是必然。'

朱熹曾说过:'穷天理''明人伦'是他'格物穷理'的根本,这些圣人都已教过,因此认真学习圣人之言非常重要,朱熹推崇'读书穷理'的原因也在于此。

但是,朱熹的'格物穷理'并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和人伦,而是将其扩展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虽然范围扩大了,但大纲还是人伦道德。如果舍弃人伦道德,仅就具体的一草一木去探求其理,那就丧失了朱熹思想的精髓。

王阳明的格竹之法,其实更接近于禅学。当时他之所以选择格竹,是因为竹子已经在那儿。说得极端一点,如果当时在那个地方的不是竹子,而是杨树,那么王阳明也会去格杨树的。依照王阳明当时的想法,格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穷尽其理。

02没掌握朱熹的'格竹之法'

如果换做朱熹去格竹子,他会怎么做呢?

朱熹首先会弄清楚竹之理和其他草木之理的不同。这就和水墨画家画山水木石一样,在画之前要先明白山之理、水之理、木之理、石之理,然后才能画出山水木石。

格物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需要弄清楚每种事物的规律,然后才能进一步探究其存在的生命根本之理。

朱熹认为,总合天地万物之理,会形成一个大的'一本之理',每个事物分开又都有各自之理,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一本之理'的体现,即所谓的'理一分殊'。

然而,王阳明在'格竹'时却不这样认为,他希望通过'格竹'立刻悟出总合天地万物的大的'一本之理'。他没有看到分殊之理,而是直接来探求大的'一本之理',因此说他的做法更接近于道家和禅宗的做法。

儒家注重分殊之理,所以儒生才会那么重视出仕。但当时的王阳明还不知道朱熹格物之学的根本就是探究分殊之理。

物是理的载体,理不能脱离物而存在。格物必须先有物,有物才能穷其理,因此朱熹说:'盖言理,则无可捉摸,物有时而离;言物,则理自在,自是离不得。'

王阳明'格竹'是想一举求得穷极之理,但按照他当时的资质,还没有能力达到这样的目的。

王阳明的这一穷理方法虽然违背了朱熹之道,却和陆九渊的穷理之道如出一辙。陆九渊主张'心即理',把理看作是心的体现,王阳明的穷理方法和他的主张极其相似。

那么,如何才能穷尽竹子之理、穷尽竹子之性呢?

陈宪章在一首诗中写道:'窗外竹青青,窗间人独坐。究竟竹与人,原来无两个。'

在这首诗中,竹与人已经融为一体,这样一来,自然就能够穷尽竹子之理,穷尽竹子之性了。

如果王阳明当初能够放弃刻意格竹之心,以平常心去格竹子,或许也能达到诗中所描述的境界。但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在朱熹之前,有一位画家郭熙。当时的画家不再满足于画出具体的事物,而是开始去探究事物背后之理,了解事物的特性,悟得造化之理和天地之心,这就是郭熙体现出来的格物之学。

郭熙在绘画时,为求画作完美,总是客观地、经验性地、合理地、理智地、需求物象之理。他学书法也是如此,讲究广闻博识,广泛吸收古今书法之精华,自成一家。

朱熹的'格物穷理'之法与郭熙的方法异曲同工,郭熙的主张简直就是朱熹的'格物之学'在书画上的翻版,如果让朱熹去格竹子,恐怕会和郭熙做的一样。

王阳明格竹子失败,就像是年轻人成长中摔了一跤,完全是一时冲动,愣头青。既没有弄明白朱熹的本意,运用的方法也不对,所以才撞了南墙。

这一撞不要紧,撞得王阳明放弃了儒学,转投道家养生去了,可以说是阴差阳错,这一错就是十几年,直到王阳明31岁,才又回过头来笃信儒学。

看似走了很大的弯路,其实也是殊途同归,最后还是回到了儒家的正轨上来,而且还带来新气象。

总之,王阳明格竹子,其实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说它美丽,是因为展现出了智慧的光芒。

备注:图自网络侵删

作者:向金-kimi 曾经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闹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传播正能量。更多内容请关注:@王阳明心学智慧

如果喜欢,请点赞、转发,分享给其他朋友,非常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