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这首极美的诗,告诉了世人“野色”有多美?惊艳了整个春天

 等着l70smp782j 2020-09-04

范仲淹的山水怀情,范仲淹的咏志纪游...,不管何种风格,成作后的意境,总能令人流连感叹,回味几番。

野色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范仲淹这首极美的诗,告诉了世人“野色”有多美?惊艳了整个春天

这首《野色》,便是范仲淹在山水间的浮生闲意,是置身红尘之外的淡泊清雅。

所谓“野色”,你定是见过、走过。它不就是野外的景色吗?我了然大悟,不知这人人见过的风景,在范仲淹的笔下,会有怎样的一番意趣。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它不是烟也不是雾,它浓浓地映照着整个楼台。轻烟也好,薄雾也好,它们便是野色中的一部分,它们是能见却难以形容之物。那种静止中的流动,能见却无法触到,处处有却难以名状的情景,本来就是一种神奇。

“野色”就是这样啊,如烟如雾,却又非烟非雾。楼台是人工缔造之物,在野色的浓浓包围中,静默了一季又一季的岁月,倾听了一年又一年的风烟。

漫山遍野皆是野色,诗人由满眼的自然之景,去找寻具体的小处小景。他说了:“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一只白鸟突然飞来,点破了这无际的野外之景,落日的余晖照下来,就像是划开了一片野色。

白鸟并非闯进了野外,而是闯进了诗人的视线,残阳本就是野色的一部分,黄昏的霞光照耀在世间,那便是自然中的一分盛景。白鸟虽小,残阳虽短,但却是能给人视觉冲击的事物。

鸟儿在静谧中挥洒着灵巧和自由,夕阳是夜幕之前最后的灿烂余光,白色和红色的相互点缀,动的活力和静的消逝彼此交织,自然和生命给人的感动就表现了出来。不必多言,静静欣赏,自会懂得,这是范仲淹写意野色给人的感怀,想来也是他对野色的定义罢。

鸟儿会飞离眼前,夕阳会消失在地平线,那野色呢?遍绿的芳草给了诗人新的感发,“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它会随着芳草的逝去而逝去吗?不,我怀疑它会追逐着远来的白帆而到来。

由此句可以判断,诗人当时所处的,应是春天时候的野外。只见芳草萋萋,一直追着夕阳蔓延到了天的尽头,真是“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春天过去的时候,芳草渐逝,但是野色是不会消失的。

诗人说怀疑野色随着远帆的到来而来,其实帆的来去与野色并无关系,只是那帆的来去,能将离开和归来诠释地更为深刻。这样写来,春去秋来,四季轮回中,野色发生的变幻,就显得尤为形象和意蕴无穷。

春走了,还有夏,夏去了,还有秋。春花青草,落叶冬雪,只能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招摇生发。而野色,却送了春走,又迎来夏归,夏离开了,它又追着秋日而来。永生轮转,生生不息。

范仲淹这首极美的诗,告诉了世人“野色”有多美?惊艳了整个春天

范仲淹置身山水春光之中,他多想写尽他眼中的迷人野色,在诗的最后,他自然地吟出了“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谁了解山公的意趣呢?他每每都登高赏景,然后饮醉才慢慢归家呢。“山公”指晋时镇守襄阳的山简,在这里是诗人以山简自况了。

诗人将自己登山赏景的兴致全然托出,自然是因为景色太美,值得他醉卧其间了。那些未写尽的野色美景,都在最后两句的自况中,做了无形的补充。

范仲淹这首极美的诗,告诉了世人“野色”有多美?惊艳了整个春天

身在野色之间,范仲淹将整颗心都交给了它。他坐拥山水,伴着夕阳,然后醉眼而归,那样的疏落惬意,得来多少世人羡艳。不过,羡艳之余,也会惘然几分,只因不置其中,终是难体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