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北诗人张耒夜里睡不着觉,坐在院子里写诗《夜坐》,人与夜色融为一体,意境深远

 qiangk4kzk8us4 2020-09-04

晚上很黑,如果没有灯,没有月光,我们可能什么都看不见。

夜晚又是最透明的,我们白天拼命隐藏的东西,会在夜深人静时不经意的出现。比如我们不愿在人前显露的悲伤,忙碌时浑然不觉得孤独,萦绕在心间的思念,甚至是隐忍不发的愤怒,等等。

夜晚看似宁静,实则波涛汹涌。因为有太多的思虑,所以有人会失眠。

夜晚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可以审视自己。

宋朝诗人张耒晚上睡不着觉时,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将自己融进夜色,写下一首《夜坐》。

夜坐

宋代: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张耒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出自苏轼门下,诗歌效法张籍、白居易,风格朴素自然,意境淡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张耒仕途坎坷,晚年被罢官,生活困苦,但他刚毅超脱,虽然困顿但并不颓败。这应该是受到苏轼影响。

《夜坐》是他晚年的一首诗,写于秋天,是秋天的夜晚。

首句“庭户无人秋月明”交代环境,紧扣“夜坐”展开。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难以入眠,独坐月下,把自己融进静谧优美的夜色之中。

院子里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月色一泄如下,洒满庭院,照耀的院子里清冷凄寒。“夜色无人”四字,将月色衬托的孤冷寒冽,使秋天的夜晚变得萧瑟轻寒。

次句“叶霜欲落气先清”更是精妙绝伦。清秋的夜晚,霜雾并不是骤然降临,它常常是随着月转星移而逐渐显现,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欲”字,表示霜还没有落下来。

气清才显月明,月明更见气清,两者互为因果。首句和次句交相辉映,构成人月一体的境界,人与月离的更近了。

明月近人,使人心驰神往。

三四句“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描绘了夜晚的梧桐。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树上的梧桐叶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

诗人独坐院内,静听秋声,不免神驰千里。他从稀稀落落的梧桐叶的声音中,听出了刚强的抗争精神和强烈的生命力,从而心灵受到震动,被带入到对人生的深邃思考中。

霜风凄冷之时,几片梧桐迎风抖动,铮铮有声,多么扣人心弦啊。梧桐叶在寒风中不甘心凋零,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倔强。

这首诗写的是秋景,写得是落叶,却不见萧瑟颓败之态。突出的是它不惧风寒的倔强与坚强。正如诗人自己,孤高自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