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及降糖治疗的后果

 鲶鱼上画壁 2020-09-04

1889年英国医生在摘除了狗的胰腺后,发现并证实了糖尿病是因为缺少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而产生的,其后到1930年又是在英国,医生又发现不仅仅是胰岛素参与了糖代谢,许多激素也参与了糖的代谢过程。而现代医学也证实,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病症都存在糖的代谢异常问题,如此一来,就使问题变得复杂化。肝硬化的病人,癌症病人的副癌综合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都存在高血糖问题,所以有高血糖的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患者仅指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减少的病人。

正常的人偶尔也可能暂时出现高血糖的情况,例如吃了大量的面包、喝了葡萄酒后、喝了白糖水或蜂蜜水后,尿糖检验可能呈阳性。但正常人的人体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这几种情况下血糖升高只是暂时现象,人体自己有能力摆平它。

糖尿病原发性继发性两种。

从现代医学来看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具体指有遗传倾向及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所引发的糖代谢紊乱,血糖、尿糖增高、蛋白、脂肪代谢相继紊乱有关。原发性糖尿病又分为胰岛素依赖型(I型)非胰岛素依赖型(II型)

继发性糖尿病是由于慢性胰腺炎,胰腺手术切除造成胰岛组织大量破坏、肢端肥大症、嗜硷细胞(腺)瘤、胰岛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或胰岛受体异常,以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或用苯噻嗪类利尿剂等因素引起。

发性糖尿病初期症状大多不太明显,有软弱无力,消瘦、疲乏、腰酸腿痛、皮肤瘙痒、阳萎不育,女性月经紊乱、便秘、视力下降等。

典型症状是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尿浊、尿有甜味,但是体重却下降,病情发展严重时,脂肪分解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容易出现化脓性皮肤感染,伤口不愈合,神经、视网膜和肾脏炎等慢性并发症,甚至出现坏疽,最后四肢零落,眼睛失明,病人在极其痛苦地过程中死去。

近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由于一直到目前为止,近代医学仍然不明白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好在近代医学通过摘除狗的胰腺而发现了胰岛素,胰岛素本来是在胰腺运化精微的过程中自动产生的,是胰腺功能的物质形态。所以近代医学认为人体胰岛功能一旦损坏便不能恢复和逆转,因此在治疗时不考虑如何恢复胰腺功能,而且是直接使用降糖药或采用人工替代的方法——注射人工胰岛素,甚至植入所谓的胰岛素泵或者采用支持疗法,胰岛素可以在短期之内降低血糖,缓解一些症状。但糖尿病不仅仅是胰岛素的问题,上面说过现代医学发现许多激素都参予了糖的代谢,因为胰岛素不能自生,所以需要不断注射,而长期的注射不但会使胰腺的正常功能完全丧失,还会使肝肾功能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所谓的并发症,手足坏烂,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等病症,终归不治。所以西医说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是绝症,对西医来说确实是这样的。让患者终身口服西药降糖药、或打胰岛素,这样治疗糖尿病,不能治愈是必然结果,所以西医将糖尿病归类为慢性不能治愈的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 “ 不能根治,只能维持” 的观念也慢慢占据了人们的思维,包括很多医生。

但据西医统计并报导,老老实实地使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人,在十年后到二十年左右,大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并最终由各类并发症而导致生命的终结。

且不说人工胰岛素的注射量越来越大,由8U增至16U以至32U,患者越来越不敏感,症状却逐渐加重;这也就从反面说明,糖尿病不仅仅是胰岛素不足的问题,既然不足,补充足够的胰岛素就应该能够解决问题,但胰岛素的量为什么要越打越大呢?单说降糖药物把血糖合成肝糖元的同时,也把血糖合成了脂肪,并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这就是降糖药物严重的副作用,可能血糖正常了,但血脂在不断的沉积,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把瞎子治成了聋子(检查眼睛时各指标正常,但耳朵聋了),糖尿病人检查血糖、尿糖指标正常了,可是血脂却逐渐升高了且偷偷的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身体多种器官不健康,于是慢慢的各种并发症都出现了。这种治疗方式就是通过降糖药让患者维持外在的所谓血糖、尿糖指标,使患者终身服药,表面看血糖、尿糖正常,但其它脏器的风险在不断聚积,最终导致冠心病、脑血栓、动脉硬化、肾衰等。所以说西药表面效果很好,有些只要一吃血糖就降下去了,但其它器官的健康却下降了一点

我们知道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有无数种的并发症。

服用降糖药,就存在一个血糖的去向问题,近代医学认为把血糖合成肝糖元就平安无事了,就万事大吉了,而实际上,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降糖药物把血糖也变成了脂肪并且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了血粘度增高,造成了动脉硬化,其实糖尿病的危害不是高血糖,而是血液粘度逐渐增高,为以后并发症的产生埋下了定时炸弹。

当然有人会问,既然如此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可以降下来呢?本文不是讨论如何治疗糖尿病的,只是告诉大家,如果不想其它办法,单独依靠西医来控制血糖值,是永远无法治好糖尿病的。因为西医会告诉你,这个病无法治,只能控制,他配给你的药也只是控制血糖值的,而不是治疗糖尿病的。而随着服用时间的增长,一般五到六年后,这种药的作用就不明显了,必须换更猛一点的控制药,而更猛的控制药其副作用也会更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