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长卿很潇洒的一首诗,吃闭门羹却没有抱怨,最后10字流传千年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9-04

文/顾无

【引觞漫谈】

无聊的时候干什么?当然是去找自己的知己好友啊,聊聊天,喝几杯,吃顿饭,所谓的无聊,还有近段时间的烦闷就全部都没有了。

我自己虽然到现在为止朋友数量很少,但是很庆幸的是交到的朋友都是能说上话的,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无聊的时候也知道应该干什么。

现在我们联系朋友当然是很方便,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可以把行程都敲定下来了。但是这件事对于古人来说,就没有这么的方便了。

古代没有这种即时的通讯工具,一时间来了兴致,总不能再去写信通知朋友吧,等信送到了,这样的机会也就没有了,“下次再约”。

没什么办法,就只好是亲自登门拜访,但是你去的时候又不知道自己的朋友这会儿在干嘛,所以并不是百分百能够得偿所愿的。

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的例子在古代也不少,如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是一个例子,本来想要找世外之人畅谈一番,没想到却进山采药去了,贾岛还不死心,追着童子问东问西,最终怅然而归。

【临其诗境】

今天我们来看刘长卿寻友不遇的作品。和贾岛一样,他也吃了一个闭门羹,但是与贾岛不同的是,他的心情并没有被这样的挫折冲垮,反而是顺水推舟,自娱自乐的欣赏起了友人家边山上的风景,最后得意忘言,尽兴而归。

虽然没有见到朋友,却也在山光水性中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愉悦和顿悟,唐代诗人里还有这样一首作品:“虽无宾主意,颇尽穷通理”,其中意境与刘长卿这首诗大致相同。

【经典原文】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代: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条分缕析】

这首诗的构造很奇特,诗的题目,第一个字就点出了“寻”,然后通篇的内容,就围绕着这一个“寻”字展开,随着诗人的脚步,移步换景,一起来欣赏山中的美妙吧。

首先是来路,自己这一路走过来,回头发现路上的莓苔,上面都印有自己的脚印。刘长卿走的大概是山中的一条小路,这与隐居道士的身份是相符合的。而自己的脚印在苔藓上清晰可见,充分的说明了平日里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很少,或许只有道士自己在不得已要下山的时候,才会再一次踩到青苔上吧。

第二句是到了朋友家门口,描写的是家门口的风景,首先是远望,天上的白云悠悠闲闲,依偎在一片静静的水湾边上,美轮美奂。春草茂盛,将自己朋友家的门遮掩起来,若隐若现之间,如在云间幻境。同时,诗句中也暗含了“闭门”的因素,说明了隐士不在家的情况。

不在家,那就走呗,然而刘长卿并不是原路返回,反而是随着水流溯源而上,一直走到了山中小溪的源头。看山中松树的颜色,雨后更添了一份清新。

在二三句中,有白云,有青松,实际上已经在氤氲着禅宗的气息了。最后一句破题,溪边的小花与我顿悟的禅意,两相对视,得意忘言。

为什么是溪花与禅意相对?佛教中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将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诗句变得更加神秘多彩,更加哲理幽微,审美上也高了一层。

佛家本来喜欢“曲径通幽”,与道家的占山林泉,幽径寻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到刘长卿这里,佛道融合,共同沉醉在水光山色之中,正所谓世间之大美,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