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微信彻底干掉刷量漏洞会怎样?再读电商未来之争

 磐石之心 2020-09-04

此前数万,10万的阅读量在9月28日晚上的文章中瞬间降为几十、几百、几千。

微信对于公众号刷量一直是知情的,为何不采取措施全面、彻底封杀呢?真若是彻底封杀,会有什么后果?

1、不全面、彻底封杀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技术上可能会存在一些难题,当然微信想要攻克,不会费多大力气;第二,微信公众号已经演变成商业重地,一旦彻底不让刷量,可能很多公众号就会关掉,这不利于微信的公众号的数据。

水至清则无鱼,也是这个道理。

2、若真的全面封杀,会怎样?9月28日,刷量机器坏掉后,一大批公众号的阅读量被打回原形,让人瞠目结舌。

而在这些公众号的背后,有大量运营公众号的公司。有些公司手中握着数十个,上百个公众号,每年营收数千万元。而公司的员工人数有得高达300-400人。

而这些号的阅读量大多来自机器刷量。他们注册了一个好听的号之后,就剽窃一些好看的文章,然后每篇10万+的刷。由于此前几百元就可以刷10万次,而一条软广的收费高达数万元,所以刷量的成本极低。

若微信真的全面封杀,则导致大量类似的公众号运营公司死掉。同时,一大批依靠公众号生存的“作者”也将瞬间消失。

同时,还有一大批公关公司、营销公司、传媒公司处于这条产业链的第二层,向这些公众号投放客户提供的内容。而且大量公关公司的重头收益多来自这一块,一旦微信全面封杀,大量公关、营销公司会倒闭。

所以,微信公众号的刷量已经严重到连微信自己都不敢轻易采取措施的地步。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扯的面太大。

更为重要的是,刷量并未给微信造成根本性的伤害。最大的伤害是导致内容越来越差,公众号打开率越来越低,因为通过刷量即可实现阅读量,赚到钱,谁还会去努力写文章?

我认为,一旦打开率降至一定水平,微信必然会考虑彻底封杀公众号刷量行为。

这与电商刷量是一样的。虚假繁荣并不是平台的初衷,但是在平台成立初期,由于绩效、竞争的需要,以及规则设计上的缺陷,让平台纵容了虚假刷量的存在。

直到这颗毒瘤发展到无法治理,割掉会导致严重流血,导致巨大创伤的时候,变得不知道如何再去治疗。

但是放弃治疗,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也期待微信能够想办法把这个毒瘤切掉。

以下是今天的文章:

最近我在看《刘强东自述:我的经营模式》,在第8章《重视合作方 打造产业链》中,刘强东不仅提到了他那个经典的“十节甘蔗理论”,还有一节是“联手腾讯:多渠道的移动战略”。

这里他谈了腾讯是如何入股京东并买下20%股份,如何将京东商城做到微信、QQ上,帮助微信、QQ的移动流量变现。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京腾计划”。

同时,刘强东还提到,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京东的移动战略本质就是“多渠道战略”。

9月27日,京东又宣布与今日头条合作,推出“京条计划”。无论是“京腾计划”还是“京条计划”,都是京东多渠道战略的一部分

本文,我想就这个话题谈谈电商未来形态的一些思考。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场景化购物崛起

人们使用手机的60%时间是在阅读,但是阅读的入口已经不再唯一。可能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以及其他阅读类App上,并且随时跳转。这就是入口的碎片化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用户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每个手机APP都希望让用户更多的停留,从而获得更多流量,然后产生广告、电商、增值服务等收入。

对于资讯类、社交类APP最容易实现的商业模式是广告模式。微博、今日头条的最大营收也都来源于广告。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的普及,人们不仅希望阅读资讯,更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商品、服务。比如,我的读者群中,有人使用了一个健腹轮把“啤酒肚”减掉了。于是推荐群里的男士使用。

然后他发来京东商城的购买链接,群内立刻有10多人通过链接完成购买(声明下,他不是卖这个的,是自己使用后真的感觉有用才推荐,我也买了一套)。

再比如,你在阅读一篇手机评测文章的时候,突然想要购买这款手机。但是当你离开这个手机资讯APP后,又把这个事情忘记了。这都是场景化购物。

商业主要为了解决的是成本和效率两个问题。如何在阅读入口碎片化、购物场景化的时代提高用户购买决策效率,这就需要电商平台与社交、阅读APP的合作。

今日头条为何高调与京东合作?

今日头条是非常成功的智能推荐类资讯APP,依靠大数据实现资讯的智能推荐。它的主要商业模式是广告。

我们在使用今日头条的时候,会在资讯列表中发现一些广告,这就是“信息流广告”,比如,图中的这个房地产广告就是此类。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淘宝、天猫的电商的广告,这就是通过大数据推送的购物广告。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场景化购物。

但是这些购物广告点开后必须跳转至电商平台完成购物。这对于资讯APP来说,一方面降低了用户购物的效率,另一方面则让用户从资讯APP平台上跑掉了。

如何解决这两个难题?京东此前与腾讯合作的方式是,在微信、QQ上直接完成购物,不需要跳转至京东平台。

这个经验也被用在“京条计划”中,据合作双方透露,以后用户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京东的广告,想要购买的时候,不需要跳转至京东,直接在头条上完成购买。

未来电商比拼:谁更开放,谁更有能力开放

对于京东来说,这种开放电商能力的做法,通过京东开普勒项目,让京东商城可以在任何一个移动应用场景的APP上复制自己的高质量电商能力,让更多用户实现场景化购物。

比如,电商与天气APP合作。当遇到雾霾天,APP会推荐空气净化器,用户一点空气净化器的图标即可完成购买。

对于品牌商来说,场景化购物节约了广告费,让投放更精准。现在都在抱怨流量成本高,场景化购物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各类APP来说,都丰富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许多手机APP都苦于商业模式太窄,局限在应用分发、广告上。而与电商平台合作,直接在平台上为用户提供购物能力,完善场景化购物,也拓展了商业模式。

未来不仅资讯APP,安全类、天气类、工具类等各种APP都应该可以找到场景化购物的方法,再利用电商平台赋予的能力,即可实现商业化。

还记得在互联网是垄断还是开放的争论中,我曾提到一个观点“越开放越垄断”。

电商平台之争,一直都局限在几家企业、购物平台、购物APP之间的竞争。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化购物的时代,竞争的焦点变成了开放平台之争。

而开放平台之争比的是:胸怀、能力。

所谓胸怀,就是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资源、能力给更多的企业、合作伙伴、平台使用,而且不要求控股、独家、跳转等苛刻条件。

电商与其他APP的关系,不再是买卖流量的甲乙方关系,而是共同服务用户,共同获取收益的“合伙人”关系。这真的可以用“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来形容。

所谓能力,就是你是否有能力在电商的供应链管理、商品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大数据技术、金融支付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是否牢固。

马化腾曾在腾讯开放之初提到过一个观点:开放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我想对于电商平台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阿里、京东都看到了场景化购物的趋势,并也在进行相似的动作。但是做法确实有不同之处。

比如,阿里要求合作伙伴一定要给自己跳转导流,京东不要求跳转;阿里热衷自起炉灶,推UC头条(不论是商业模式还是UI设计都跟今日头条一模一样),京东则采取广泛合作。

毋庸置疑,阿里、京东、苏宁这些电商平台的下一个竞争焦点就在于谁更开放,谁更有能力开放。在《互联网黑洞》一书中,我也曾写道:“京东的未来根本不在电商,而在于为商家、合作伙伴提供物流、技术、金融、数据等能力。

(-END-)

磐石之心其他精彩文章:

任正非为何要建“华为战略预备队”

任正非的焦虑与坚持

别只瞅着房价 未来在于你有无知识

磐石之心
 
panshizhixin18

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

并且在身体和心灵中保持自我

磐石之心:只为解剖互联网的未来

互联网趋势 商战解密  营销干货

每晚9点后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