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寒肢冷组合穴一温针灸大椎、 气海

 369蓝田书院 2020-09-04

01

导语

背寒肢冷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阳气对人体起着温煦的作用,是体内热量的来源,人体的温度依靠阳气的温煦作用维持和稳定。人体的五脏,心、肝、 脾、肺、肾都有阳气,但以肾阳最为重要,被称为“全身阳气之根本”。所谓“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就是指肾阳而言。

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肌肤,则全身畏寒;不能推动阳气温暖手足,则四肢逆冷。“阳气”是一种推动力,所谓“气行则血行”,阳气不足则推动无力,推动无力则血行缓慢。血液不能达于四肢,就会出现冰冷的现象。而“ 血得温则行, 得寒则凝”,寒凝血瘀,阳气何能到达四肢百末,发挥温煦的作用呢?

平时我们可以看到,阳虚的人秋风刚起,就已经手脚冰冷,穿得再多也无济于事。稍不注意,便会鼻塞流涕、咳嗽频频,或是腹痛腹泻、浑身关节酸痛。稍一吹风,则浑身起“鸡皮疙瘩”。女性常有下腹冷痛、经期延后,甚至出现痛经。

这些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虚生内寒”的表现。尽管出现的症状“五花八门”,但是阳气不足、虚弱甚至衰竭是“罪魁祸首”。体表温度的形成与局部血流量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血流量的大小可以影响人体温度的高低。

研究还发现,针灸后体表出现沿经络分布的点、片状或线、带状的升温现象,证明针灸的确能激发人体“阳气”,从而使背暖肢热,诸症缓解。




02

[针灸方法]

用2寸针直刺大椎穴,小幅捻转得气后,剪取1厘米长的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点燃施灸5~7壮。

用2寸针直刺气海穴,得气后,剪取1厘米长的艾条一段, 套在针柄上, 点燃施灸5~7壮。以局部潮红、深部温热为佳。




03

[组合之妙]

大椎穴属督脉,为“三阳督脉之会”,因此大椎穴内可通行督脉,外可流走于三阳经脉,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又因大椎穴位于脊背的上端,是为“阳中之阳”。针之可温阳益气。现于针上再加温灸,则温通之力倍增,且一穴而有针、灸的双重作用。

气海穴为人体生气之海,“盖人元气所生也' (《针灸资生经》)。故“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悉皆灸之”,有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气、益肾固精之功。思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 之说,气之所至,血乃 通之,阳气振奋,得以温煦,犹如艳阳高照之下全身通泰,何有背寒肢冷之虞耶?

大椎穴属督脉,气海穴属任脉。督脉者,“总督一身之阳脉”;任脉者,总 任一身之阴脉”。大椎穴与气海穴组合,共有温阳益气之性,亦寓阴阳双调之义。

两穴重灸,借艾之温通之性助其温经散寒之力也。




04

[临症一得]

余于30年前曾治青年,三伏天盖3床棉被仍四肢厥冷、寒战不已。余独取大椎一穴针后加灸,连灸5壮,肢暖汗出,灸毕竞揭被而起。后 写成《大椎穴温经回阳验案三则》一文发表在1990年5期《中医杂志》, 和同道交流。

大椎穴穴性灵验,然而由于其穴位深处是脊髓,一旦刺入过深,容易引起意外,而刺之过浅,则无法奏效。古今针灸学家为此做出了艰苦 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针刺深度范围。如《铜人》:大椎针五分(15毫 米);《古今穴性探微》:大椎针刺深度因病而异,针刺深度: 0.5-1.5寸(15-40毫米);《腧穴学》:大椎斜刺0.5-1.0寸(15-25毫米)。

现代有专家对大椎穴的针刺深度做了进一步的深人研究后提出: 中等身材的成年中国人,较为安全的针刺深度应控制在36毫米之内,平均危险深度为54.6毫米。

临症切不可盲目追求针感向前胸、胁部、腰部、上下肢体传导,更 不可出现全身震颤及触电样针感,以保证针刺安全。




扫描下方二维码永久看回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