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lyl物种说】今日--红尾鹲(Red-tailed tropicbird)

 rlyl的自然世界 2020-09-04











rlyl陪你每天认识一个新物种
(总第1299篇)

好好学习  天天想上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鹲形目 Phaethontiformes

科:鹲科 Phaethontidae

属:鹲属 Phaethon

种:红尾鹲 P. rubricauda


物种介绍 Introduction

中文名:红尾鹲(拼音:hóng wěi méng);

英文名:Red-tailed tropicbird;

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 (Boddaert, 1783)。

红尾鹲为鹲科热带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尾热带鸟。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部分、南从大洋洲、北至日本、台湾岛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毛里求斯。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8)列为:无危(LC)


外形特征 Description

红尾鹲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热带鸟类,平均体长为95-104厘米,其中包括长达35厘米的尾羽,重量约为800克。翼展为111-119厘米。通体白色,羽毛具绢丝光泽,繁殖期缀有玫瑰红色。


眼及眼的前后黑色,形成一条短的逗号形宽眼纹。虹膜深棕色,嘴红色或橙红色,基部略微浅,鼻孔周围黑色,脚黄色,腿和脚趾基部为淡蓝紫色,脚蹼和脚趾的其余部分为黑色。初级飞羽羽轴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具较宽的黑色中央纹和黑色羽轴。中央两枚尾羽特别长,橙色或红色,具黑色羽轴,基部为白色,在飞行时很难看清。白色翅膀的顶端有深色的方格形斑点,可见初级飞行羽的深色羽轴。


在繁殖季节之外红尾鹲会换毛,长长的尾羽最先被更换。一个在生长的时候,另一个才脱落,旧羽毛经常会在繁殖地周围随风乱飞。幼鸟和成鸟相似,但背有较粗的黑色横斑,无特长的中央尾羽。



▲红尾鹲的叫声,由David M,2012-03-14录于美国沙岛中途环礁


亚种与分类 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国际奥委会承认的红尾鹲亚种有四个:

1、红尾热带鸟指名亚种P. r. rubricaudaBoddaert,1783),来自西印度洋;

2、红尾鹲澳大利亚亚种,P. r. westralis Mathews,1912),来自印度洋东部。1989年更广泛的分析表明,这只亚种和指名亚种的翅膀和喙的大小是重叠的,颜色的明暗是唯一的区别特征;

3、红尾鹲大洋洲亚种,P.r.roseotinctus Mathews,1926),来自西南太平洋,包括克马德克群岛、豪勋爵岛、诺福克岛和雷恩岛;

4、红尾鹲大洋洲亚种,P. r. melanorhynchos Gmelin,1789),来自太平洋西部、中部和南部,包括库克群岛、汤加、萨摩亚、马克萨斯群岛和社会群岛;

鸟类学家迈克·塔尔伯顿(Mike Tarburton)在1989年考察了已知的亚种后得出结论,认为没有一个亚种是有效的,并注意到该物种的大小发生了倾斜变化:来自北太平洋库雷岛的亚种体积是最小的;到南太平洋克马德克群岛亚种体积是最大的。他还指出,粉红色毛在新换的羽毛中更明显,而在博物馆标本中,几年后就褪了色。


生态习性 Ecological Habit

在澳大利亚水域,红尾鹲可能会与各种燕鸥相混淆,不过它的体型更大,更重,尾巴呈楔形。其红色的喙和全白的翅膀将其与成年鹲区分开来。未成熟的红尾鹲同样可以通过部分红色而非黄色的喙与未成熟的鹲区分开来。


红尾鹲在飞行时不会发出叫声。在求偶时,鸟类在到达或离开巢穴时可能会向配偶发出短暂的问候叫声。也会发出低沉的咆哮声作为防卫性的叫声,幼鸟会重复地发出颤音,作为父母在附近时发出的乞食性叫声。


红尾鹲飞行能力强,但不善于行走,所以它的降落方式是迎风飞翔,停滞不前,然后慢慢飘落到地上。

在库尔环礁上发现的鸟类表明,北太平洋的鸟类跟随那里的盛行风向东飞。 强风有时会把它们吹到内陆,所以有些目击记录发现它们远离海岸和它们的栖息地。


红尾鹲主要以鱼为食,特别是飞鱼和乌贼鱿鱼等,偶尔也吃甲壳类动物。红尾鹲通过俯冲潜水捕获猎物,潜水高度从6-50米,到水下约4.5米的深度,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当潜水时,一项对在圣诞岛的研究得出的潜水平均时间为26.6秒,通常在浮出水面之前吞下猎物,红尾鹲有时会在空中捕捉飞鱼。

筑巢发生在海洋岛屿上的松散群落,已知没有定期的迁徙行为;成鸟可以在分布区附近全年被发现。红尾鹲鸟是一种强壮的鸟,嘴和喙都很大,对于它的体型来说,可以携带比较大的猎物,父母鸟通常会携带重达120克-16%自身重量的鱼回到雏鸟身边。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Breed

红尾鹲是一夫一妻制的,在连续的繁殖季节里,看对眼的鸟儿都会保持配对关系。它的巢搭建在近海的岛屿和栈道、岩石悬崖、珊瑚环礁和珊瑚礁上,大多在难以到达的悬崖上。它很少在大面积平摊的陆地上筑巢,不过在西澳南部曾有过几次这样的记录。巢本身是一个浅浅的凹痕,在阴凉的沙子、岩石缝隙中或在灌木下。巢穴通常位于灌木边缘(或其他阴影区域)一米内,以尽量缩短步行距离。热带雨林筑巢的红尾鹲经常选择茎杆较少的灌木,以便于接近。



红尾鹲具有一定的领地性,在繁殖前3个月左右开始积极保卫巢址和巢址周围的啄食半径。在拥挤的群落中,鸟数量较多或合适的巢址较少时,红尾鹲更具攻击性。它们采取防卫姿态,包括抬起喙骨,将翅膀并拢,将颈部拉入身体,并侧摇头部,蓬起头部羽毛,发出叫声。一旦有冲突,战斗就会随时爆发,双方红尾鹲会互相咬住喙,摔打长达90分钟。

红尾鹲的配偶选择很可能部分基于尾羽的长度,尾羽较长的雄鸟更有吸引力。不过红尾鹲交配对象也可能有长度差不多的尾羽。


在繁殖前期,雄鸟会发起空中求偶表演,在离水面几米的范围内大圈飞行,交替进行滑翔、短时间快速拍翅和低空飞行,同时发出尖锐的咯咯叫声。最初是小群飞行,然后成双成对地重复这一表演,然后再结合。一旦成对建立了巢穴,它们就不会再进行表演。


繁殖的时间取决于地点;一些地方在特定的繁殖季节繁殖,而在其他地方,比如赤道以南,则没有繁殖季节。在赤道附近的岛屿上,产卵通常发生在6月-11月,大部分雏鸟在1-2月左右出雏。在圣诞岛,由于当时的天气条件,繁殖在岛上不同地方的不同时间进行。一些鸟类可能全年都留在繁殖地。


雌性红尾鹲一次产下一枚卵,父母双方共同孵化42-46天,卵长5.4-7.7厘米,视地点而定,宽4.5-4.8厘米,卵椭圆形,呈淡褐色,有棕色和红黑色的斑纹。孵化期间,父母进行长时间的觅食旅行,大约150个小时。但是一旦雏鸟孵化,父母就会进行专门规划时间的觅食:其中一方每次短途旅行(约3小时)为雏鸟觅食,而另一方则进行更长时间(平均约57小时)的觅食旅行。


雏鸟是晚成鸟,需2-3天后才能睁开眼睛。它们只有在被触摸时才会张开嘴,因此父母必须抚摸喙的基部才能开始喂食。父母双方给幼鸟喂食是将嘴塞进雏鸟的嗉囊,然后反刍食物。一周大时,每天喂食1-2次,一般在中午前后。在一周大之后,它们就被庇护在父母的翅膀下,期间也会站起来,向附近的环境张望。

新孵出的雏鸟身上覆盖着又细又长的灰白色羽绒,头部较浅。绒毛是裸露的。老龄雏鸟的羽绒较灰。雏鸟的初羽、直羽和肩胛骨在16-20天时长出,6周后雏鸟大部分羽化,胸下和翼下有残羽,11周时羽化完全。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红尾鹲分布在印度洋南部、太平洋西部和中部,从非洲海岸到印度尼西亚,日本南部周围的水域,一直到智利,以及夏威夷群岛,在那里它们在西北岛屿上更为常见。在印度洋的欧罗巴岛、阿尔达布拉岛和圣诞岛有大的繁殖地,在马达加斯加,它在小岛诺西维上筑巢,塞舌尔和毛里求斯也有小的繁殖地。


它通常在岛屿上繁殖,但也可以在澳大利亚西南海岸发现。在新西兰境内,它在克马德克群岛上繁殖。在太平洋的其他地方,它在斐济、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夏威夷,库尔环礁,库克群岛、皮特凯恩岛以及日本和智利附近的岛屿上繁殖。


保护状况 Conservation status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规定,红尾鹲被认为是最不受关注的物种,不过它受到来自人类的不利影响。老鼠和野猫会在筑巢地捕食鸟蛋和幼鸟。2010年在北太平洋约翰斯顿环礁发现了细足捷蚁,成群的细足捷蚁侵占鸟类的筑巢区,并且它们的蚁酸喷射出去会导致受害者失明。


知识 Knowledge

1、1783年荷兰自然学家Pieter Boddaert在他的《自然百科全书》目录中创造了红尾鹲的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属名来自古希腊文phaethon,即 "太阳",而种名来自拉丁文单词ruber "红色 "和cauda "尾巴"。英国鸟类学家John Latham于1785年在他的《鸟类总纲》中写到了红尾鹲,记录了它在毛里求斯和南太平洋的常见情况;


2、红尾鹲的尾羽曾被一些夏威夷人和毛利人觊觎。北部地区的Ngāpuhi毛利人部落会从东风吹上岸的死鸟或流浪鸟身上寻找和收集这些羽毛,并与南部部落交换绿石。英国自然学家Andrew Bloxam报告说,夏威夷对这些漂亮的羽毛也非常重视,当地人会在鸟儿筑巢时抓鸟直接将其拔下;


3、在飞行过程中,红尾鹲脚的温度总是低于体温,但总是高于空气温度。因此推测红尾鹲在飞行过程中,脚很可能是用来散热的。


红尾鹲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ed-tailed tropicbird (Phaethon rubricauda) is a seabird native to tropical parts of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One of thre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tropicbird (Phaethontidae), it was described by Pieter Boddaert in 1783. Superficially resembling a tern in appearance, it has almost all-white plumage with a black mask and a red bill. The sexes have similar plumage. As referenced in the common name, adults have red tail streamers that are about twice their body length. Four subspecies are recognised, but there is evidence of clinal variation in body size—with smaller birds in the north and larger in the south—and hence no grounds for subspecies.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联合国推荐!

他拍的鸟类照片为什么感动了全世界

  点击下图购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