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为一代学术巨擘杨守敬立传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9-04

“著述等身高,晚岁书名传海外;专精为学苦,他年文苑仰斯人”,这是清末民初传奇人物、社会活动家杨度对宜昌籍著名学者、有着“鄂学灵光”之誉的杨守敬的特别评价,但遗憾的是,自杨守敬1915年辞世至今,坊间虽有不少杨守敬的学术年谱和传略,但严格意义上的传记著作一直付诸阙如。记者了解到,近日,六十余万言的《鄂学灵光杨守敬》作为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书系之一出版,从而填补了此方面的空白。

《鄂学灵光杨守敬》以总结杨守敬人生历程、著述成就和文化传承为旨归,长期致力于杨守敬文化与地方史志研究的宜都高级教师傅世金担任总纂。杂文名家符号先生为此书作序,认为此书称得上是《清史稿》杨守敬传的现代版,扩充版;《邻苏老人年谱》的诠释本,细化本。“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告成的13卷、1700万字的《杨守敬集》,作了新世纪观照,亦为正在隆重推出的40余卷、2000万字的荆楚文库版《杨守敬集》,彩排了前奏曲”。

《鄂学灵光杨守敬》以丰赡的史料和独到的分析,细细探寻杨守敬成功之道,对当今的人才培养与塑造不无借鉴价值。

家乡始终是杨守敬人生与学术的起点

杨守敬学问“淹通宏博”,萃舆地、版本、目录、金石、书法、藏书、方志和教育于一身,尤以“舆地学”即历史地理学,最为后世所称道,几涉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被称为清代三绝学之一,杨守敬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上开创性人物。其最高峰,则是由杨守敬、熊会贞师生两代倾毕生精力“开舆地学之新纪元”的《水经注疏》。二位广采博闻,将《水经注》中记载的1389条水道详尽考证,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细加订正,成为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的集大成者。

取得这么大成就的杨守敬,始终对家乡怀有一份感念之情,他一生以家乡宜都为荣,每有题记,大都落款“宜都杨守敬”,而实际上,家乡的山山水水、人脉文脉,与杨守敬的学术启蒙、学术造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杨守敬自幼在宜都临水而居,亲水而乐,远眺长江峡水从西北滚滚而来,近观清江从西南滔滔相汇,少年杨守敬因此喜读《水经注》,热爱眼前两江交汇“激素飞清”的美景,于是将家中书斋命名为“激素飞清阁”,平生所藏碑拓珍本常自题签“记于激素飞清之阁”。

傅世金在传记里提到,杨守敬五岁时,在店铺里帮着祖父数钱,从中发现古钱,就拿出来品尝玩味一番,由此嗜古成癖,热衷收藏金石,后来参与续修《荆州府志》时,杨守敬还专门汇集了古代钱币史料26则,65岁时还编就《古泉薮》和《飞青阁钱谱》两部图录,成为近代有名的古钱币学者。而据《湖北金石记》所载,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宜都龙窝发现“楚双夔钟”,重约七八十斤,内外镂刻夔龙形,精致绝伦,因避乱滞留湖北、租住在杨家的大收藏家顾文彬斥资收购。青年杨守敬带顾先生前往龙窝出土现场,得以细致观摩文物,聆听先生对这一楚国重器的考证鉴评,这件事,可以说是杨守敬金石学研究的缘起。

据《邻苏老人年谱》载,同治九年,长江沿岸遭遇数百年未有的大水灾,“江水泛涨,街流屋宇无算”,大水过后,杨守敬与好友同游三峡,察看沿途灾情,为三峡分段命名作实地考察,纠正了前人“长江清江同源”的宿见。这些早期的经历,成为杨守敬毕生从事《水经注》研究的原动力。

抓住各种机遇提升自己,成就“品高学富”美名

杨守敬曾热衷科举,十四岁初应县考,二十四岁乡试中举,其后十八年间六次赴京参加会试;出使日本归国,在黄冈县教谕任上,杨守敬第七次会试不中,时年四十八岁。从此,他开始绝意功名,专心著述。有专家据此将杨守敬学术人生划分为前后期:48岁以前,边谋生,边求学,边著述;48岁以后,不再备考应试,而以著述为业。

虽然七次进京会试都名落孙山,但杨守敬因此而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鄂学灵光杨守敬》用详实的篇幅,写出了此一时期杨守敬的丰富经历和心路历程,也用大量笔墨充分展示了杨守敬在关键时期,不乏贵人髙人相助相携的史实,对当今的人才培养路径,有重大启示意义。

《鄂学灵光杨守敬》披露,1854年5月,江浙三学者避难宜都,租住杨宅,携来大量令青年杨守敬见所未见的珍贵图书,一部六严《舆地图》,成了他迈入历史地理学殿堂的肇始;20年后,杨守敬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付梓,为书作序者,正是当年的房客嘉宾;19岁听谭大勋讲授汪中《述学》,让其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三赴省城乡试,有幸结识同省学者张裕钊,从此二人成为“忘年交”。张乃著名学者、书法家,追随曾国藩为“曾门四弟子”之一;杨守敬初次赴京会试,遇广东拔贡陈乔森,一次相见而成终生至交;随后结识了潘孺初、邓铁香,他们成了杨守敬受惠终生的两位良师益友。晚清著名外交家兼散文家黎庶昌,两度出使驻日钦使。杨作为黎的随从,合作影刊《古逸丛书》,开创了抢救、保存、传播我国珍稀古籍之先河。访日期间,杨结交的日人无论达隐、长幼、尊卑,志趣相投,友情所在,竟成异国知音。

“德不孤,必有邻。”符号先生在序中认为,杨守敬择友,所交朋友皆是清友,师友,畏友,诤友,挚友,正是这些友人,成就了杨守敬“品高学富”的美名。而《鄂学灵光杨守敬》牢牢把握杨守敬的这一突出特点,道出了杨守敬学术境界的重要秘密。

[微访谈]

杨守敬学问做得好   也主张“睁眼看世界”

三峡晚报:近几年来,宜昌文化名人研究渐热,成果丰硕,《鄂学灵光杨守敬》是最新的收获。你撰著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傅世金:去年是杨守敬诞辰180周年,这本书的出版,是对杨守敬学问和人生的致敬。

三峡晚报:《清史稿》里,称杨守敬是“鄂学灵光”,这一提法百多年来流播甚广,几成杨守敬之专用词。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其内涵?

傅世金:关于鄂学,著名学者冯天瑜指出,湖北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孕育灿烂的楚文化之核心地带;秦汉以降,文化中心在黄河中下游;晋唐之后,南方文化崛起,江浙尤显,湖北只是偏师。这种状况一直到晚清民国才有所转变,湖北人文蔚为大观,鄂学大振,黄冈熊十力、李四光、王亚南,蕲春黄侃、胡风,浠水闻一多、徐复观,黄梅汤用彤,钟祥李济,黄陂谭鑫培、谭富英,罗田王葆心等,各领风骚。而宜都杨守敬,也沐浴时代风尚,遂成一代鸿儒,成为“鄂学灵光”。

三峡晚报:晚清民国时代,正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杨守敬身处其中,是怎样处理学术与时代之间的平衡的?

傅世金:杨守敬生当板荡多事之秋,发愤研究、著述历史舆图,其实有现实的关照。他所处的时代,由于外敌入侵,中国疆土不断被蚕食,以杨守敬和曹廷杰等为首的学者,或钩沉古籍,或实地调查,编著了不少史地著作。其代表作《水经注疏》,表面上是为郦道元《水经注》作疏,实质上是学以致用,给当世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在日本期间,杨守敬不仅有访书之收获,还接受了思想的洗礼,与黄遵宪一样,主张“睁眼看世界”,革新变法。 

 (内容原载8月26日《三峡晚报》三峡风文化副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