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雙城記。

 江南一鱼6jvvqc 2020-09-04

坊间曾流传这样一个段子:青岛人介绍自己向来都是直接,我是青岛人。 从来不说我是山东青岛人,如果你重复一下说:噢,山东人。他会给你急的。而且自我介绍时的自豪感简直溢于言表。段子归段子,它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

是啊,像青岛这样的城市,早已把自己活成了一张名片,不管在知名度,城市建设程度,还是经济发达程度,都不输于省会城市济南,于是自然有了某种不可言说的叛逆与优越。而两个城市之间明争暗涌也成了吃瓜群众乐得谈论的话题。

说起来,这样的城市还不少,如厦门之于福州,如大连之于沈阳,如深圳之于广州:前者呢,像是时尚的、跳脱的、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而后者,则如德高望重的老大哥,背负着一身历史尘埃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面对“后浪”的来势汹汹,老大哥们,可准备好了接招?

      

同事去济南出差,聊起济南有什么好看的风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小学课本里的趵突泉?”但都兴致阙阙;再说,便都语塞了:“没什么好看的了吧”。

而说起同在一个省的青岛,那叫一个滔滔不绝:海滨城市,街道漂亮,青岛啤酒,海鲜烧烤……样样都透着诱人的气息。

单这一印象局,济南就输了。

① 济南

② 青岛

也许很多人都遗忘了,济南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誉的旅游之城;是辛弃疾、李清照的故乡,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盛赞过的地方。

只是如今,雄踞山东腹地的济南却成了半个“透明人”,人们对它的印象也多是陈旧的、蒙着灰的。一句“山东济南,中国青岛”的调侃,更是把济南放在了一个尴尬的语境中。相比之下,青岛的自信与骄傲一览无余。

大明湖 | 济南

青岛,确实有自信的资本。

一个建城仅100多年的海滨城市,一路发展势如破竹,GDP连续多年稳居省内第一——哪怕济南将莱芜合并进来,仍与青岛有不小的差距。

不光如此,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青岛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中国唯一入选“世界30大最美海湾”的城市。

漫游青岛,东部有摩天大楼平地而起,西部则可见典雅的欧式建筑掩映绿树丛中,而这个城市本身,保持着一种宜人的、优雅的节奏,俨然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而且,青岛可不止有“青岛啤酒”,我们熟悉的双星,海尔,海信等一系列知名品牌都来自于这里。

青岛

千年济南与百年青岛,两座城市的命运在何时发生了交替?

时间倒回到明朝,那会儿青岛还是个没人知道的小毛孩。而济南,刚刚被设为山东省会,成为全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一时风光无两。

那是属于“陆运时代”的辉煌。到了19世纪,海运时代开启,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便迅速崛起了,经济发展一路赶超老大哥济南。

而彼时的济南,还没有在当头大浪中缓过神儿来:工商业发展慢一步,重工业转型慢一步,城市建设慢一步,地铁修建慢N步,就在这一步步的犹疑与迟钝中,被青岛、烟台两个年轻人弯道超了车。可惜可叹!

趵突泉 | 济南

不过,济南的老大哥地位也不会轻易动摇。在山东版图中,它依然处在最有辐射力的中间地带,能够照顾到省内大部分城市,而且对于整个山东的文化认同与差异调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双核模式”,对于整个山东的稳定与发展是好的。只不过,作为大省省会的济南若想重拾往日荣光,还是需要开放思想,找准定位。期待这座千年古城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济南夜景

      

“大连人是东北人吗?”

“好像,不是。”

大连与沈阳同属辽宁,但是印象里,大连人与东北人之间,差了不止一口东北话。而且一个是漂亮的“花园城市”,一个是彪悍的“工业城市”,似乎也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① 沈阳 | Vphotos@LOFTER

② 大连 | 橡树摄影

这样的差异从何而来?还得从两地人的来处说起。

康熙年间,清政府颁布“禁关令”,禁止汉人迁居到关外东北地区。却没想到,沙俄对这块广袤的土地虎视眈眈起来,想要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清政府坐不住了,开始鼓励汉人移居关外,好加强统治。

于是,浩浩荡荡的“闯关东”队伍出发了:有人走海路,由山东的胶东半岛划船北上,来到辽东半岛(大连所在);有人走陆路,自山东的华北平原地区,步徙千里,定居在了开阔的辽沈地带。

从渊源上说,大连人的先祖来自胶东半岛,他们说着带“海蛎子味儿”的方言,也更熟悉海洋的性格;而沈阳人的先祖来自广阔的华北平原,他们对海洋文化敬而远之,更加安土重迁。当然,后来还掌握了一口辨识度极高的东北话。

在大连与沈阳之间隔着一段长白山,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两个地区的人便很少往来。长此以往,也就保持了各自完全不同的性格。

今天的沈阳与大连之间已经开通铁路
那时的大连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直到1899年方始建市。接着建海港,修铁路,发展海外贸易,迅速成为了辽东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
而长白山另一边的沈阳,却早就享受着作为中心城市的荣光。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是说沈阳是清朝的发祥之地,也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帝王的建都之地。自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沈阳都是整个东北的中心。

近代以来,沈阳快速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工业城市建国后,更是作为中心枢纽,将东北的资源输向全国各地。当时整个城市“烟囱林立,马达轰鸣”,十分繁华。

中国铸造博物馆 | 沈阳

只是后来,重工业时代落幕,和大多数东北城市一样,沈阳也没有逃脱没落的命运。拆掉的4000根烟囱,是沈阳的断臂也是求生。

而大连,在经历过改革开放时期的繁荣之后,因为未能找准发展方向,也比先前暗淡了许多。

此时的辽宁与大连,更像一对难兄难弟。转型之路,还任重道远。


沈阳故宫 | 努尔哈赤建



     

走在深圳的街道,抬头便可见腾讯、联想、创维、TCL的办公大厦,年轻人步履匆匆,眼睛里闪烁着踌躇满志的光芒;而走在广州,随处可嗅到市井生活的气息,好像总有一味美食在诱惑着你:是浓香满溢的叉烧包,是糖水铺的甜品,或是午夜的那碗砂锅粥。

① 深圳

② 广式早茶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不过半世人生,它已经成为了GDP超越广州的准一线城市。你很难想象,在40年前,这里还仅仅是一个小渔村,而在更早的时候,它不过是广州下辖的一片区域。

深圳,如何实现了逆袭?

1979年,深圳蛇口一声炮响,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1982年,两万余名从全国各地调集的基建工程兵进驻深圳,就是他们,承建了深圳1/4的高楼。

深圳模式是什么?要往哪里去?最初都是模糊的,没有任何人验证过,大家只能抱着冒险家的心态和矢志不渝的决心边做边修正。

引进外资,建设工厂,深圳的制造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但很明显,这座野心勃勃的城市并不满足于此。它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于是又很快确定了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发展目标。

接下来,便是这个城市的腾飞时刻:腾讯、华为、中兴、大疆等品牌全都诞生于这个弹丸之地。

深圳深知自己的优势:年轻、活力、创造,于是保持;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教育造血能力不强,于是,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全国的人才,比如:住房补贴,比较宽松的落户政策等。

同时,它还以惊人的效率建造了一所深圳大学——从决定筹办到学校招生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这就是“深圳速度”。

深圳大学

相比之下,与深圳相隔仅100多公里的广州,则始终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

2000多年前,传说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色羊,将稻穗赠给了前来开疆拓土的广州先民,并祝福这里永无饥荒。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广州又称为“羊城”。

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广州人很早开启了海洋贸易。到唐宋时期,广州已经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外商贾熙熙攘攘,沿海而来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各种信仰在这里交流碰撞。

从近代的建设热潮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大步前行,广州一直是光芒四射的明星之城。每年都有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接踵而至,融入这座日新月异的一线都市。

或许就是因了那层深厚的文化底色吧:可口诱人的广式美食,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韵味悠长的粤语口音,还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80多所大学校园……让广州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始终葆有一份悠然自得。

① 广州港

② 广州岭南印象园

只是深圳的迅速崛起,以及对于高新科技的错失,让广州失去了GDP总量“第三城”的宝座。不过,“千年商都”总是敏锐的,意识到差距后,随即创新性地提出了“IAB战略”,即:新一代互联网技术(Internet),人工智能(AI)和生物医药(Bio & Medical)。这是广州的战略转型。

面对竞争,珠三角的两兄弟显然更加开放,他们互相学习借鉴,补足自己的短板,并且能根据复杂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自己的经济结构。这需要胆魄,更需要胸怀。

广州塔

  

说起厦门与鼓浪屿,几乎是每个人心中美好与浪漫的代名词;但要说到福州,好像并没有什么印象。

走在两座城市的街道上,便可以明显感觉到它们的差异。

福州更像一位气定神闲的长辈:大大小小的茶馆遍布全城,众多的名寺古刹香火旺盛,人们保持着一种舒适的生活节奏。如郁达夫当年所说“濒海的福州等处,也是住家的好地方”。

而厦门则是一座朝气蓬勃的“花园城市”:空气清新得闻不到尘埃的味道,人们敞开胸怀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随处可见的咖啡馆,漂亮的洋楼别墅,海天一色的壮丽美景,随时期待着与陌生人撞个满怀。诗人郭小川曾如此描述厦门:“真像海底一般的奥秘啊,真像龙宫一般的晶莹”。

当然咯,还有学子们向往的厦门大学,几乎总在“全国最美大学”之列,亦是厦门的一张响亮名片。

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厦门总是惹人垂爱了。

① 厦门

② 福州
回溯历史,两座城市的气质其实早已在冥冥中注定。
福建,古时因地处偏远,山脉纵横,交通不便,一度是被中原无视的地区;直到被楚国击败的越国人逃到了这里,带来了先进的农耕和冶炼技术,才迎来了发展的曙光。
当时的福州,凭借“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地理优势,成为了福建的政治中心,农业生产与海外贸易也都十分发达。
反观厦门,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是一座无名孤岛。到明朝才有了“厦门城”。当时,厦门的商铺与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一座海滨城市初见雏形,也吸引了一批“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来此定居。
地理与人文的差异,无形中塑造着这两座城市的性格:福州三面环山虽为优势,但也将自己围成了一处“内敛”的盆地,中原文化的痕迹依然保留在这里,人们安居乐业、小富即安;而“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厦门,则秉承了典型的闽南文化,人们性格开放,敢闯敢拼。

福州

不同的城市性格也影响着两座城市的发展路径。

建国后,开放进取的厦门人找准了自己的发展节奏:先是凿石填海,建成了一条长达5000米的海堤,结束了岛陆之间只能靠轮渡的历史;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又建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等跨海大桥;同时不断扩大各大港口的航线范围,海外贸易大幅增长。这样的厦门也吸引了大批华侨、台胞前来投资。

尽管着力发展经济,厦门对自然与历史的尊重也常常让人感动:修建环岛路时,附近村民舍不得移走一棵百年榕树,建设单位便让道路拐了个弯;胡里山炮台也有一棵大榕树,树下专门设置了石桌、石凳,可以供市民游客泡茶休憩。

现代而宜居,是厦门的优势。只是,厦门的土地面积太小了——仅是福州的七分之一,以至于经济总量一直无法实现超越。这已成了限制厦门发展的重要因素。

厦门环岛路

再来看老大哥福州,面对后辈的崛起倒是一派气定神闲:挺住了重重动荡后,也慢慢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如今,随着高速铁路、公路的贯通,曾经桎梏福州的陆路交通困境也正在被打破。

厦门与福州,一个快速崛起,光彩夺目,却有亟待突破的瓶颈;一个脚踏实地,步步前行,稳稳地保持着自己的步调。不问名气,不问过去,期待你们有更好的未来。

福州西禅寺

双城,是竞争关系,也是共生关系。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如果没有对手,总是寂寞的。更何况,双城归于一省,不管哪一个发展得好,都会带动到周边地区,最后反哺到整个省的发展中,是正向的循环。
通过透视双城的发展,我们亦可总结一些浅薄的经验:对于历史悠久的“老大哥'们来说,过往的经验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的桎梏,关键是如何将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力;而对于年轻的城市,重要的是如何在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与特色,同时不断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不管老城还是新城,只有“求新求变”,才能在新时代乘风破浪,笑傲江湖。
你怎么看城市的发展 ?欢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讨哦。

编辑丨倾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