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岛国太穷,刺刀比子弹省钱啊!

 剧透历史 2020-09-04

关于二战日军的战斗画面,很多以抗战为背景的影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日军就提着刺刀哇哇乱叫着冲上来了,接着就是一场血肉横飞的近身白刃战。

而且抗日战争期间,我军由于装备低劣、弹药匮乏,往往也采用伏击战术,集中扔一波手榴弹、放几排枪,就拔出大刀冲进日军队伍里搞白刃战,尽可能地抵消日军的火力优势。

如此就给了人们一种印象,日军仿佛很喜欢拼刺刀。真是这样吗?未必。

大家想一下,刺刀再厉害那也是冷兵器,杀伤力能比得过热武器?想要用刺刀拼杀一个对手,在对方抵抗的情况下,有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但用子弹,那就是一秒钟的事儿。

有句话是“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同样,刺刀拼杀术再牛,也挡不了子弹。假如交战的另一方手里有充足的枪支弹药,谁耐烦和日军拼刺刀?定然一顿扫射。这种时候,发起刺刀冲锋的日军就是傻乎乎地万里送人头了。

因而,战场上除了对刀术特别感兴趣的,在有得选的时候,大部分士兵都会选热武器而不是刺刀,指挥官也不可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展开刺刀战。当然啦,个别精神狂热者除外。

但是,理论虽是这样,实际上二战中日军拼刺刀的案例还挺多,为何如此呢?有各种具体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则在于省钱。二战时的日本,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壕气。

一柄刀和一支枪,哪个贵?小学生都知道答案。

装备刺刀比装备枪支便宜太多了,而且刺刀只要保养得好,可以反复使用,子弹打出去就没了,属于消耗品。

据统计,二战期间日本生产的刺刀总量在各国中最多,达到680多万把,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参战国家。但这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各国不生产或少生产刺刀很正常。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主导战场的必然是远距离杀伤对手的热武器,传统的刀枪剑戟等冷兵器肯定会被慢慢淘汰,有什么必要大量生产刺刀呢?

日军之所以逆时代而行,除了上面提过的成本原因之外,还因为他们赋予了刺刀另外的意义。

在日本,拼刺刀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追溯到1877年。那时日本国内发生西南战争,正规军队由于缺乏白刃战训练,在面对精于白刃战的叛乱旧武士时吃亏很大,因此不得不从警察中招募旧武士组成拔刀队平定叛乱。

之后,日军开始重视现代战争中的刺刀拼杀技术。因为这武器太省钱,日军上层故意夸大刺刀的作用,有意将其与武士刀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体现武士道精神的武器,让士兵们发自内心地接受拼刺刀这种近身作战模式。

日军的《步兵操典》中明文写道“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方式,是刺刀突击。”

换言之,这和喜不喜欢没关系,而是日本军方规定的一种战术。喜欢也得上,不喜欢也得硬着头皮上。并且基本没有日军敢表现出对刺刀术的反感,那将成为人们眼中的胆小鬼,懦夫,以后他就没法混了。

日军通常将刺刀装备在三八式步枪上,也就是俗称的三八大盖,这是二战中日本陆、海军最常用,最基本的制式武器,给各国抗日军民带来极大的伤痛。

三八式枪长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体约为1.7米。这个长度长于世界其他的所有步枪,也高于大多数日军,在近战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除了给刺刀找到合适的搭档之外,日军还非常重视刺刀术的训练,据说基层各部队都有刺杀教官,专门负责此项目。

历史上,日军的刺刀术曾经创造过一些战绩。例如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军先是用火力覆盖,然后拼命顶着俄军的炮火发起刺刀冲锋,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终于夺取了控遏旅顺军港的203高地。

这一战让日军尝到甜头,却也助长了日军对冷兵器盲目的迷信。原本日俄战争,就已经显露出火炮、机枪、战壕和铁丝网组成的堑壕战,是未来战争的主流形态,但日俄战争中日军“拙劣战法”的胜利,却将日军从此引入了白刃战的歧途。

日军陷入歧途误区的外部表现,就是不断在步枪、冲锋枪,甚至重达几十公斤的机关枪上都装刺刀,而且日复一日强化单兵的拼刺技术训练。

但是,二战爆发时都1939年了,经过30多年的研制,世界武器装备早已更新换代,日军的刺刀术也只能对付当时较为落后的国家。如果遇上战争资源丰富、武器装备先进的国家,基本没有发挥拼刺优势的空间。

与太平洋战争有关的电视电视中,很少出现美日拼刺刀的场景,原因何在?很简单,美军火力强,枪支弹药不要钱一样源源不断从美国运来,美军犯不着节省着用。

攻打日军占据的岛屿时,财大气粗的美军,战术通常是这样的,先轰炸几遍岛屿,等到炮火把地表的泥土松得差不多了,再上岸清除负隅顽抗的日军。

这时会发生白刃战吗?一般不会,因为美军普通战斗班的装备都十分齐全,有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汤普森冲锋枪,弹药供应充足及时,近战火力十分凶猛。日军倒想与美军拼刺刀,但美军不给他们这个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