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霄?丨苕之华,芸其黄矣 (续)

 昵称37581541 2020-09-05

凌霄的典故说完了,还是让我们回到《苕之华》这首诗。

↑凌霄,摄影:登山伯

3“苕之华”考辨

前面说过,将“苕之华”解释为凌霄花,将其依附于木,比作人依附于国,这是宋人的解释。由汉至唐的《诗经》注本可不是这样解释的。这里涉及一个关键问题:“苕之华”,究竟是不是凌霄花?

让我们从头看起。

汉代的《诗经》注本《毛传》曰:“苕,陵苕也,将落则黄。”《郑笺》注:“陵苕之华,紫赤而繁。”所以,“苕”在盛花期呈紫红色,将谢时则变为黄。查阅《中国植物志》,倒是真有紫色的凌霄——非洲凌霄(Podranea ricasoliana),又名紫芸藤,紫葳科非洲凌霄属(Podranea),但是近几年才引入中国。

↑“非洲凌霄

此外,《郑笺》中对于“苕之华”比兴的作用是这样说的:“兴者,陵苕之干喻如京师也,其华犹诸夏也,故或谓为诸华。华衰则黄,犹诸侯之师旅罢病将败,则京师孤若。”[13] 诸侯弱,则京师孤若,当为诸侯保护京师,这与朱熹的“依附”说绝然不同。所以,《毛传》和《郑笺》中描述的“苕”,一定不是凌霄。

那么,最早专门注释《诗经》草木的书上又是怎么解释的呢?唐人孔颖达引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下简称“陆疏”)云:“一名鼠尾,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华紫,似今紫草。华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14]后人毛晋在整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时,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一名陵时”“似王刍”“叶青如蓝而多华”等内容[15]。这些描述都与凌霄大相径庭。

↑一种观赏鼠尾草

再来看先秦的训诂学著述、中国第一部字典——《尔雅》是如何解释“苕”的。《尔雅·释草》将其列入草部:“苕,陵苕。黄华,蔈[piào];白华,茇[bá]。”晋人郭璞注:“一名陵时,《本草》云。”“苕,华色异名亦不同”。按《尔雅》,苕名陵苕,与《毛传》同,其花有二色,或白或黄,各有各名。而凌霄花是橘红色,《尔雅》说的陵苕显然也不是凌霄。

所以,无论是先秦的词典、汉人的笺注,还是晋人的注释,唐人的注疏,对于“苕”的描述,都与今日之凌霄相去甚远。

↑天蓝鼠尾草

↑鼠尾草园艺品种

清代《诗经》的研究者就已发现这个问题。陈奂(1786—1863)在《诗毛氏传疏》指出,朱熹所引《本草图经》中的陵霄与《陆疏》描述的陵苕并不一致 [16]。吴其濬(1789—1847)《植物名实图考》解释“凌霄花”(紫葳条目)时,并没有引用《苕之华》。而经学大师王先谦(1842-1917)总算把问题说清楚了,他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辨析了以上问题后得出结论:

则所谓“苕之华”,似乃以《陆疏》“陵时似紫草生水中”者为合。古书歧出,证验未周,不经目验,不敢胰断也。[17]

据《陆疏》所说,“陵时似紫草生水中”者,又名鼠尾草。鼠尾草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下约有700-(1050)余种,园艺种众多。其中最为常见应该是搭舞台作观赏用的一串红。除红色外,鼠尾草亦有有黄色、白色和褐色、蓝紫色等。植物物种库中,冠以花色之名的就有蓝花鼠尾草、黄花鼠尾草、暗红鼠尾草等。在遥远的先秦,《尔雅》的作者就已发现鼠尾草不只一种颜色,于是将开黄花的鼠尾草命名为蔈;开白花的命名为茇。

↑最常见的一串红

↑两种观赏鼠尾草

鼠尾草之名,得之于花穗的形态。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鼠尾以穗形命名。”[18]其花穗是长长的一枝,从底部窜出,末端高高翘起,越到尾部越细,就像老鼠的尾巴,花可以一直开到穗尾。“苕”与“迢”形似,“迢”有远的意思,如“山也迢迢,水也迢迢”, 鼠尾草穗长而枝远,所以在造“苕”字命“鼠尾草”时,大概也暗含了远的意思。而这亦能说明,为何“苕”读为迢,而不是芍。

《陆疏》所说的鼠尾草,其重要功能是染皂。查找资料后发现,鼠尾草属的丹参、南丹参确实可以用来染色、染皂,可以检索到相关论文和专利。但古人所说的“鼠尾草”具体是那个物种,我们还不能妄下结论。

↑南丹参

鼠尾草属有众多开紫色花的种,在凋谢的时候,花瓣干枯,的确会变为黄色,正是诗中所说的“芸其黄”。“芸”可以解释为众多,可以解释为凋落。据陈奂《诗毛氏传疏》,“芸”是“抎”之假借,抎,落也。

↑舌瓣鼠尾草

所以,“苕之华”的“苕”,又名“陵苕”、“陵时”,是鼠尾草,而不是凌霄花。那么,“苕”是如何与“凌霄”扯上关系的呢?

4 版本讹误及《诗集传》之影响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载:“《唐本草注》引《尔雅》:‘苕,陵苕。’郭注:‘又名陵霄。’今本无之。”[19]陈奂《诗毛氏传疏》也有此记载。据此,最早将“苕”等同于“凌霄”的是郭璞注释的《尔雅》,但成书于宋代的《尔雅注疏》中,郭璞注为“陵时”,并非“陵霄”[20]。这很有可能是《唐本草注》在引《尔雅》时出现了讹误,误将“陵时”写作为“陵霄”。

朱熹可能他恰好看过《唐本草注》,当看到其中郭璞的注释时,估计眼前一亮:原来是苕是凌霄啊,用来解释《苕之华》,简直完美!他完全不顾前人的解释,并且在写作《诗集传》时将“陵霄”更名为“凌霄”。

同时期的博物学专著《尔雅翼》,也将“陵霄”写作“凌霄”:

苕:陵苕,黄华蔈,白华茇。华色既异,名亦不同,今凌霄花是也。蔓生乔木上,极木所至,开化其端。诗云:“苕之华,芸其黄矣。”[21]

《尔雅翼》 的作者为南宋著名的博物学家罗愿(1136~1184),只比朱熹小6岁。《尔雅翼》成书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朱熹《诗集传》大致动笔于绍兴三十年(1143),定稿于淳熙十一年(1184)。根据朱熹为罗愿宗谱所写的序,二人曾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在杭州相遇[22]。朱熹与罗愿同时亦相知,在“陵苕”的解释上,罗愿或许受到朱熹的影响,也未可知。

↑ 华鼠尾草

但无论如何,将“陵苕”等同于“陵霄”的是《唐本草注》,而将“陵苕”等同于“凌霄”的则是宋人的《诗经》研究。其中朱熹的《诗集传》在元明清三朝被作为科举取士的基本教材,从此“苕之华”之为凌霄花便成为主流,深入人心。清人方玉润(1811-1883)《诗经原始》[23]在给“苕”作集解时,仅仅引用了《诗集传》,《陆疏》和《尔雅》的相关解释则完全被忽略了。

在今天,《诗集传》也是研读《诗经》所必须参考的注本。今人夏传才《诗经学大辞典》[24],中华书局通行本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25],商务印书馆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6],都依然遵从朱熹的解释,释“苕之华”为凌霄花。

由此可见朱熹《诗集传》的影响力。今天我们读诗,不能不注意到其中的问题。

2017.11.06


[13]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6页。

[14]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6页。

[15] 咸丰五年(1855)丁晏校正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第8页:“苕,一名陵时,一名鼠尾,似王刍,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华紫,似今紫草。华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叶青如蓝而多华。”

[16] (清)陈奂:《毛诗传疏》,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713页。

[17]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80页。

[18]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496页。

[19] (清)吴其濬著,张贤瑞等校注:《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20] 宋人邢昺《尔雅注疏》中已无“凌霄”二字,故吴其濬云“今本无之”。参见(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页。

[21](宋)罗愿撰;石云孙校点:《尔雅翼》,黄山书社,2013年版,第40页。

[22] 参见罗来平:《朱熹与呈坎》,《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0卷3期。

[23]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1页。

[24] 夏传才:《诗经学大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5页。

[25]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41页。

[26] 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80页。

特别鸣谢 @新浪博客_蓝紫青灰 

作者简介:江汉汤汤,企业职员 / 美术馆公共教育志愿者 / 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