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利•波特》重映:孩子没看懂的魔法秘密,都藏在这部BBC高分纪录片

 棋子9527 2020-09-05

独立撰稿人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这个周末《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隔18年半在中国大陆重映。

4K高清重制版让我身边的年轻人都买好了票,准备在大银幕上见证一幕幕壮观的场景:

这是下了霍格沃茨特快以后,主角乘小舟来到霍格沃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这个画面,被誉为电影史上最壮观的画面之一。


而这个,是全世界第一次看到紧张刺激的魁地奇比赛。

哈利就是在这场比赛中抓到了后来刻着I Open at the Close(我在终结时开启)、装着复活石的金色飞贼。

这几年,轻人们把自己叫做狮院女孩、蛇院男孩,为印有霍格沃茨校徽的魔法袍、饰品和领带疯狂氪金,好像这套全球78亿美金电影是最近才上映的一样


对于年轻人来说,今天,是霍格沃茨正式开学的日子。他们收获的是从未有过的魔法惊喜。

而我们再看的时候,又是另一番风味。当年影院过这部电影的我们早已为人母,当熟悉的主题曲响起时,那些早被遗忘的幻想又回到了我们的脑海。

那个日子我记得非常清楚,2002年1月26日。那时我们也是魔法世界的新来客,怀疑和不安找寻着月台


现在,我们可能已经不能穿过9又3/4月台了,但总有孩子能够拿着车票,年年去往这个像彼得·潘故事中“永无岛”一样的地方。

罗琳说,这个故事同属于大人和小孩

“我认为大家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个愿望,想要收到猫头鹰的来信,告诉自己..……你足够特别,你将找到和你同类的人。我觉得这一想法真是太有诱惑力了,不只是孩子会有这种想法,所有人都有这种渴望。”


此,那个魔法世界值得我们在18年后,带上孩子,一同进入其中。

在这部电影和小说里,J·K·罗琳创造了史上迷人最魔幻的世界。大难不死的男孩和他的两个朋友罗恩、赫敏成为了我们的偶像。

这是一个关于魔法的故事,也是关于亲情、友情和勇气的故事。在电影里,爱也是一种魔法,能够挡下大魔王最恶毒的不可饶恕咒。

这几天我看到了无数公众号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解读,诚然这部作品可以有非常多的解读维度,但魔法才是永远不能避开的核心点

这才是我们奔着去的东西,爱情、亲情、友情的主题都只有通过魔法才能得到阐发。

故事中的魔法让我们惊讶、感动,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何我们这么容易深陷在对魔法的幻想中,被它迷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世上是否真的有魔法存在的证据?万一电影是真的,万一有人真的能隐身、变成动物,击退象征抑郁症的摄魂怪,会怎么样?

这部纪录片《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就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对魔法知识的追寻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从征服死亡的古老探求到掌控命运、逆天改命,而《哈利·波特》电影里的那些魔法在历史上,都曾是人类不成熟的发明和想象。

女巫、魔杖、飞天扫帚、复活石,还有能够变身、隐形的咒语,都的确存在过不短的时间。

下面就由J·K·罗琳和大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同带领我们,去探索这段人类“掌握魔法”的历史。

同时,我们还能够亲眼见识跟魔法相关的珍贵卷轴、器物。

无论在带孩子观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之前还是之后,都值得用这部纪录片来补补课。

既能让孩子扩展关于魔法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明白魔法其实是科学的一种形态,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领悟《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魅力所在。

霍格沃茨

来到大英图书馆

这是一次特别的周年庆,一些非常奇特的庆祝活动正在进行,有些老远从纽约布鲁克林赶来,穿着奇装异服,都只为了参观这个由大英图书馆变身而成的霍格沃茨。

这是2017年为了纪念《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2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特别展览。

有人打扮成桃金娘,麦格教授,拿起魔杖对着镜头翩翩施法。


在这个展览上,罗琳的魔法世界比我们想的还要触手可及。他们会看到跟《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密切相关的文物。

正如哈利的挚友赫敏曾说的:“传说不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吗。”J·K·罗琳的想象也并非凭空虚构。我们在《哈利·波特》小说中读到的许多东西,在历史上都曾让人深信不疑,甚至真的发生过。


罗琳吸取了已有的元素,收集了类似的故事,并将它们和自己的故事进行美妙的融合。

谈及为什么大英图书馆才是她心目中的霍格沃茨,而不是博物馆时,罗琳回忆了启迪她魔法幻想的一本书,她说:


“C·S·刘易斯在《魔法师的外甥》一书中描写了一个我曾读到过的最美丽的虚构世界,那是一个通往不同世界的中转站,在那里你站在一片森林中,那里有许多不同的水池,每一个水池都会带你去往不同的世界。

那对我来说就像是在说一座图书馆,对我来说,图书馆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

罗琳还提及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哈利在图书馆里寻找有关魔法石的书的段落,瞬间就让纪录片里的大英图书馆跟霍格沃茨藏书馆联系了起来。

而事实上,大英图书馆的地下的确藏有无数的“魔法卷轴”。

魔法石的制作教程

“李普利卷轴”

令无数人吃惊的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所说的尼可·勒梅,历史上真有其人。


在罗琳的故事里,我们所知的是这样的:

“但现存的唯一魔法石,归著名的炼金术士和歌剧爱好者尼可·勒梅先生所有。勒梅先生去年度过了他的第665个生日,现正与他658岁的妻子佩雷内尔在德文郡过着平静的生活。”

相比伏地魔,在尼可·勒梅的故事中,他才是那个真正习得永生之法的人,直到现在还健康地活着。但是利安·哈里森——《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的首席策展人说:

“我不想毁了这个故事,不过他是根据真实人物形象改编的,这个人十五世纪初住在巴黎,很显然令人难过的是,他还是去世了。”

现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了他的墓碑,仿佛这个墓碑本身就是一件魔法物件。


不仅如此,根据大英图书馆的策展人说,尼可·勒梅也许没能不朽,但是以他为代表的炼金术士们仍在继续寻找长生不老药,他们的一些秘密指令,在魔法卷轴上保留了下来。

记载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终极秘密的卷轴,就是李普利卷轴。

当工作人员把这个卷轴从盒子里拿出来,并告诉J·K·罗琳这就是惊艳的李普利卷轴时,罗琳难以掩饰惊喜和荣幸。


乔治·李普利爵士是炼金术士、英国律修会修士和作家,他写作的这部卷轴色彩还很完好,这大概是公元1600年制作的,上面记录了如何制作魔法石。

“太华丽了“,罗琳说。因为它一直是卷起来存放,才得以保存完好,大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很少把它全部展开。这次为了罗琳和我们,他们才展开来放在镜头下面。


“我非常荣幸,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眼看看这种文物,当然我看过很多参考书,有一些很廉价的我用作研究资料。所以,私心来讲,能一睹真品机会难得。

我在创作魔法石的故事时做过一个关于尼可·勒梅很真实的梦,我梦到我在他的炼金室里,墙上都是这种象征符号,我什么问题都没问,只是静静看。”


罗琳如此回忆自己在写复活石制作者尼可·勒梅那部分时的一件趣事,可见炼金术的历史对罗琳写作《哈利·波特》的影响。

“炼金术,包含着科学,真正的科学,”罗琳提出这样的看法的时候,在一旁的策展人补充道:“因为这是古老的化学,有一些是真正的科学,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现在认为是化学的基础。

“曾经的炼金术是所有学科的一个令人着迷的交叉领域,很多科学发现都是人们在研究炼金术的过程中,顺便发现的。”


在这个展览上,大英图书馆展出了德比的约瑟夫·怀特的一幅非常有名的画。这个人是一个炼金术士,生活于1734-1797年,是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准会员。

这幅画画着一个十七世纪德国的学家、金术士,他试图通过煮一烧瓶的尿液来炼金。他没能炼出金子,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磷,也就是人们曾经当成鬼火和幽灵的东西。

罗琳和工作人员们相信,即使是理性开明的现代社会,也许依然容得下古老的思考方式界上有什么力量是我们看不到,但却可以学为己用的呢?种程度上来讲这就是一种魔法,许青霉素也是一种魔法。

被当时的精英污名化的“巫术”
却拯救了大众

在《哈利·波特》里面,有一种巫师世界重要的治疗药物,叫做曼德拉草,它的根部有婴儿的形状,一旦被从土里拔出来就会发出尖叫,这个叫声可以致人死亡。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用于治疗被石化的学生的药剂就是用曼德拉草制作而成的。书中关于如何安全采摘曼德拉草有这样一段描述。

'哈利戴上耳罩,完全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斯普劳教授自己戴上一副粉绒绒的耳罩,卷起她长袍的袖子,紧抓住一丛曼德拉草,用力拔出,哈利发出一声惊讶的喘息声却无人听见。

从土中拔出的不是草根,而是一个浑身是泥,长相极丑的小婴儿,显然在声嘶力竭地哭喊,斯普劳教授从桌下拿出一个大花盆,把曼德拉草塞进去。斯普劳教授拍了拍手上的泥,朝他们竖起大拇指,并摘掉了自己的耳罩。”


事实上,自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人们采摘曼德拉草的绘画纪录。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中世纪书籍中,也有关于它的采摘方法的描述。罗琳承认她的描写其实来源于书本的记载。

'把曼德拉草系在狗身上,用土堵住你的耳朵,然后吹响号角。当狗受惊跑开时,它就会拔出曼德拉草,而它的尖叫也不会伤到你。'


事实上,《哈利·波特》故事中出现如此多的植物都是因为罗琳很喜欢读几百年前一个男“巫师”的一本植物大全。

这本植物大全堪称英国的《本草纲目》,它就是古拉斯·卡尔佩珀写《草药大全》。


大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卡尔佩珀是真正意义上的草药学英雄,他把权利从那些医生手里夺回来,还给了普通的民众。因此他被当时的精英们恨透了,他们还诬告卡尔佩珀是一个巫师。

但他所做的只不过是翻译了拉丁文的医学书籍,介绍了能够治疗痔疮、口腔溃疡、狗咬伤、蛇咬伤 、坏疽和流鼻血等的植物,这些植物当时并不为大家所知,民众读不懂拉丁文。


同样因为民众读不懂拉丁文而导致的魔法事件还有“女巫”形象的深入人心。

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你可以选择做好巫师还是坏巫师。但在历史中,关于女巫的记载往往是负面的。

有一本1489年出版的拉丁语著作《女巫和女占卜师》,用印刷图画直观地描述女巫,作者是乌尔里奇·莫利托。里 ,莫利托写道:女巫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强大。

但是他的插画家显然没有理会书里为女巫解释的内容,插图里全都是年迈的女人,面容憔悴,相貌凶恶,散发着危险的气息。她们法力高强,能够施展危险的天气魔法,用坩埚制造冰雹。


人们因为读不懂书里的拉丁文,而只能看懂图画,所以女巫的恐怖形象便从此深入人心。可以说,巫师在历史上不乏像卡尔佩珀一样的亲民的学者,大多数使用巫术的人也只是在解决日常中遇到的问题。

村子里的人找到她们,她们说一个咒语,事情得到解决,仅此而已。女巫和男巫的污名化是精英和群众意外合力导致的。

魔法占卜物品
《哈利·波特》的主题

这次大英图书馆的展览还展出了数不胜数的“魔法物品”,英图书馆翻遍了与它合作的一个魔法博物馆,想找出符合主题的物件,最后发现共三千件物品可供选择。

它们包括女巫奥尔加·亨特的扫帚,传说以前在月圆之夜的时候,她会来到达特穆尔的高原,站在海托尔的岩石上,骑上扫帚上蹿下跳。


还有用来施法的蟾蜍、干猫尸,一个很明显经过使用而爆裂开来的坩埚,用来施加爱情魔咒的牡蛎壳,还有数十支魔杖。



这一具风干了的猫尸,古代人们将其用作驱鼠驱虫的保护符,也许活猫更能够抓老鼠,但当时的人就喜欢这样干。

这些展出的物品的旁边还写着很多民间的咒语,干蟾蜍的作用是对人施加非常恶毒的蟾蜍咒语。这里还有记载着具体效用的魔杖,比如其中就有一把魔杖专门用来传输巨大的爆炸能量。

可能会认为大英图书馆选择这些来展出太过荒诞不经,它们的真实性不值得信赖,这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J·K·罗琳会把我们带到地下藏书馆。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禁书区”,许多书籍因为太珍贵和不知道如何分类而没有展出。

这里有许多书籍一整本就是写满了咒语的巫术教学书,作者并不是无名氏,而是英国历史上存在过的诗人、作家等等。


J·K·罗琳讲述阿瓦达索命的来源,是一句中世纪用来祈福的话语,意思是让某样东西彻底消失。人们把它写在纸上,然后在下面每次减少一个字母,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佩戴在身上,用来去除疟疾。


此次展览上还有中国商朝用于占卜的骨板,和女巫占卜用的茶叶和杯子。谈及占卜,罗琳首次披露了她对于《哈利·波特》中的魔法的态度。

“我很享受写《哈利·波特》里的占卜部分,因为我明确说明了,占卜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成功几率,自由意志才是《哈利·波特》不变的原则。而不是预言。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有过这样的情景:

占卜课的老师对哈利说:“在你出生的时候,在天宫中,土星肯定占主导地位,你的黑头发,瘦削的体型,还有你在襁褓中就失去父母。我可以断言,亲爱的,你出生在寒冬。”

'不是'  哈利说,“我出生在七月。


这样我们就读懂了,《哈利·波特》中魔法的真正内涵。它令我们着迷的地方不是魔法力量和命的神秘莫测,而恰恰是主角通过魔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结合罗琳对于炼金术的看法,还有这些魔法物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位置,罗琳和大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在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痴迷的这些魔法跟科学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代表着人类战胜黑暗的积极努力

哈迷当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阐释,“其实是伏地魔选择了自己的敌人”。看起来,小男孩哈利·波特是注定活下来对抗伏地魔的救世主,但其实他活下来不是因为命运,而是强大的母爱。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里,是哈利自己在湖边使用了“呼神护卫”保护了自己。还有故事直到最后也没有揭晓到底谁是那个“七月出生的男孩”。没有纳威消灭最后一个魂器,哈利也不能让伏地魔灰飞烟灭。

关键是他们挺身而出的勇气,是使用了强大魔法的他们,而不是藏在魔法背后的命运,决定了故事的结局。

在现实中也有这样的魔法,我们有科技,有书本,也有那些正面的品质。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罗琳教给了我们那些正面的品质,而在这部纪录片的最后,罗琳鼓励我们,多去图书馆,就像她笔下的赫敏一样。


“赫敏却突然伸手拍着前额:'哈利!我想我知道了,我要去一趟图书馆。'

‘她知道了什么?’哈利问。

'我不知道,'  罗恩摇着头。

'但她为什么要去图书馆?'

'因为赫敏一向如此,'罗恩说着,耸了耸肩:'一有疑问 ,就去图书馆。'”——《哈利·波特与密室》

毕竟魔法,就在其中。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所霍格沃茨,每个孩子都曾幻想拥有神奇魔法。少年商学院特别推出《评书哈利·波特(魔法石篇)》通过80讲评书的方式,娓娓道来。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构建出一个波澜壮阔的魔法世界。和哈利一起开启神奇、刺激、紧张的冒险之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