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真卿《祭侄文稿》看似凌乱潦草,为何是天下第二行书?

 lj0279 2020-09-05
记得小时候练习书法,老师都会要求买一本临摹书帖来对照练习。书店里卖的范本不是柳公权的就是颜真卿的。小时候不是很喜欢颜真卿的字体,而是喜欢柳公权的。因为,总觉得颜真卿的字体胖胖肥肥的,而柳公权的字瘦瘦的较好看……

示意图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发现,其实每个书法家的字,都有其各自不同的风格及美的含义,端看欣赏者以何种角度去欣赏。
写书法,是一种创作、也是一种自我反思。小时候不懂,总是以一种交差了事的心态在面对。其实,在写下每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需要集聚所有的心力,才能反应出书写者内心真正的想法。
因此,再看颜真卿的字,不再有肥胖的感觉,而是线条厚实、强劲有力。
书法是一项艺术创作,不论是作品或是创作者本身,都会有个活生生的故事相伴随,才会让欣赏者在观赏时,有发光发热的感动情绪。
有了这样的概念,再去了解颜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还真让人有热泪盈眶的冲动……

颜真卿其人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以平原太守驰名天下,故又称颜平原,又因曾被封为鲁国公,所以又称为颜鲁公。


颜真卿本籍山东琅琊临沂,但由于先祖曾任职黄门侍郎,所以举家迁往长安。颜氏家族是唐代著名的士族,先祖颜之推、颜勤礼、颜师古都是著名的学者,而历代祖先都擅长书法。
颜氏家族代代都与河南陈郡殷氏家族联姻,殷氏家族在初唐时即有书名,殷仲容就是颜真卿的母系的先祖,可谓家学渊源。


颜真卿自幼丧父,由伯父颜元孙抚养长大,玄宗开元22年(737) ,在颜真卿26岁那年进士及第。
颜真卿初任官是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可不是个什么好差事,工作内容相当于今天的纪委工作,本职工作就是得罪人,心怀家国的颜真卿此后就不停的得罪同僚。


天宝12年(753) ,颜真卿终于得罪权倾天下的宰相杨国忠,因而被外放,明升暗降为平原太守。

平原孤城:颜氏家族

大唐天宝十四年(755)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这场历时七年之久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声势浩大,席卷全国半壁江山,山东河北诸郡望风而降,此时仅有颜氏家族的颜真卿死守平原(山东),颜杲卿死守常山(河北)。
后来颜真卿还被推举为河朔义军首领,自此声名大噪,宦途一片光明(但没有持续多久)。

安史之乱的血泪见证

至德元年(756) 安禄山的叛军横扫河北一带,只剩下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常山郡太守颜杲卿顽抗。据历史文献记载,颜杲卿之子颜季明负责连络常山与平原之间,后来常山郡因为援军不至被史思明攻破,贼架刀于颜季明之首,要求颜杲卿投降,后来父子二人不屈被带往洛阳,途中被乱刀砍死。
颜真卿在悲痛之余写下名垂青史的《祭侄文稿》,为1200多年前的战争留下令人动容的第一手亲笔史料。《祭侄文稿》是大书法家颜真卿对兄、侄命丧安史之乱的血泪见证,从笔墨的浓枯和字体的变化可感受到他书写时心境的转折与无语问苍天的悲愤。

《祭侄文稿》局部
这或许就是看似潦草且多处涂抹删改的《祭侄文稿》得以获得“天下第二行书”美誉的原因之一。

《祭侄文稿》

安史之乱风起云涌之际,颜真卿为平原太守,其堂兄颜杲卿代理常山太守,由颜杲卿第三子颜季明往返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抗叛军。但当敌对阵营进逼,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却按兵不动,拒绝驰赴救援,以致常山城破,颜杲卿和他的儿子颜季明双双遇难。


乾元元年(758),颜真卿时任蒲州刺史,派颜杲卿长子颜泉明寻找尸骸,据传仅发现颜杲卿的一条腿和颜季明的头颅。而这一帖满纸血泪的《祭侄文稿》就是颜真卿为侄子颜季明所写的祭文草稿,不但是英雄的号哭啼泣,更是书法艺术的旷世杰作,继王羲之《兰亭集序》后获誉“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
颜真卿在文中提及“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笔重、字大、墨浓,就是在描述兄、侄罹难山崩地裂般的震惊。文末“呜呼哀哉尚飨”几乎转为狂草,书法家的伤心欲绝跃然纸上。
颜真卿为颜、欧、柳、赵楷书四大家之首,其楷书端凝厚实,雄伟的书风在书法史上影响历经千余年。事实上,颜真卿在行书上的成就并不亚于楷书,连批评颜真卿楷书最为尖刻的北宋书画家米芾都曾说:“颜鲁公行字可教!”意思是,颜真卿的行书还可以学一学。
《祭侄文稿》就是颜真卿行书的代表作,点画上方圆并用,裹锋涩进,厚重雄浑,一改王羲之行书以瘦峻为主的形象;用墨上的干湿浓淡,随着书写心境自然展现,对比强烈,像是“称兵犯顺”全用渴笔,“尔父竭诚”则是浓墨重笔;另外,因涂改形成的巨大墨块,更加强了情感的渲染力。章法上,连断、轻重结合,富于变化,整篇浑然一体,处处合乎法度又不为法度所钳制。
这篇沉痛的祭文,措辞庄重严正,流露至情至性,全卷书体以行书为主,也有楷体、草体,抢眼的删改、涂抹痕迹也可一窥颜真卿情绪起伏翻涌的心路历程;墨色在行笔的起、止、停、走展现浓枯对比,看似紊乱,实则气韵连贯,真情流露,完整传达书法家的心境,同时为历史事件作了淋漓尽致的描摹。


“韵”“意”“气”

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可以用来写借据、遗书、情书等等,因此诞生的作品也最丰富。在大量的作品中有所谓的天下三大行书,公认排行第一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二是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三则是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小岩认为《兰亭集序》以“韵”胜,《黄州寒食诗帖》以“意”胜,《祭侄文稿》以“气”胜。


上图:“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本,普遍认为是最接近正本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
一般人初见《祭侄文稿》多处涂抹修改,或许觉得凌乱的不好看,难免怀疑有“究竟厉害在哪”的感觉。小岩想说明的是,过去书法好坏的评比,不单在于字本身好不好看,而是能否体现文字和内容笔划的配合,将“感觉”发挥出来,如此才算是书法的上乘之作。
《祭侄文稿》强于气势纵横但运笔不乱,颜真卿内心有一股不满时局的怒气灌注到纸笔之上,一般人盛怒之下很难平稳写字,《祭侄文稿》全卷看似潦草,但若端详每一个单字便可以发现,颜真卿即便情绪喷涌,运笔并没有乱了章法。
《祭侄文稿》的另一个好在于,当你读整篇文稿时,会随着内容的描述感受到颜真卿起伏不定的心境,字体从一开始的平稳渐渐“加速”,到了后面愤怒的情绪积累到顶点时,内心的情绪完整地在笔划上体现。颜真卿追求的是“以笔力胜”,而非刻意营造笔划本身的漂亮或笔划结构上的美丽。
有评论者这样形容:“当写到他的侄子如同‘阶庭兰玉’时,书体呈现一种音乐性的韵律感。之后,颜真卿的字体就变得凌乱不堪,有几十个字都被涂掉重写,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亲人逝去的哀伤。行至卷末的‘呜呼哀哉’,其内心的悲恸已不可抑制,笔墨的线条也随着激动的情绪而失去控制。”
“阶庭兰玉” ——书体呈现一种音乐性的韵律感。
“呜呼哀哉” ——内心的悲恸已不可抑制,笔墨的线条也随着激动的情绪而失去控制。
人们常说,真正的艺术,是发自内心与自我灵魂直接撞击出来的,不做作、不矫情。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会让人有此种深刻的感动!
或许《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就在于颜真卿的坦白真率。试想,颜真卿在那极为悲愤的状态下,下笔自然不会以工整美丽为目的,因为,笔笔都是悲痛与生命的呐喊!


因此,为何这篇涂涂改改、错别字此起彼落的作品,竟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大家应该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