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破思维的桎梏,拓展格局维度

 斯文人者 2020-09-05

全面看待问题,避免幸存者偏差。

人们常说要打破思维的墙,乍一听起来,难免会感到纳闷:思维是无形的,哪里来的墙呢?
的确,正因为思维是无形的,所谓思维的墙才更加难以打破。
和拆除有形的墙相比,无形的墙看不到、摸不着,要想打破难度成倍增长。
尤其是在经验的束缚下,人们更是会情不自禁地因循守旧,因而很难有所创新。
然而,思维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企业而言,都是决定出路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成功就一定要打破思维的墙,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才能给予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01

很多时候,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切,这是因为人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从主观角度出发思考和考察问题,也会更加强烈地想要满足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殊不知,这样的主观使得人们无法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也常常会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陷入各种被动的局面之中,无法自拔,甚至让自己困顿不安,也失去对于人生的主动把握和掌控。

这样的现象折射到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名词,叫作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的意思是,人们总是在主观意识的影响下无形中就筛选出自己想看到的信息,这样一来就不知不觉间忽略了那些看不到的信息,使其成为视野的盲区。

这样的误解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忽略了那些至关重要的信息,而做出想当然的判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国家的工程师研究那些奔赴战场之后又飞回来的战机,发现这些战机上机翼中弹的概率很高,为此大多数飞机都是机翼受损。

原本,工程师想要加固飞机的机翼,但是却有一个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那就是要加固飞机的尾部。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那些机翼受损的飞机全都成功地返航,而那些机尾中弹的飞机却全都没有回来。

为此,幸存者偏差心理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机翼中弹返航的飞机,而忽略了机尾中弹没有成功返航的飞机,使其成为视野的盲区。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最糟糕的是很多人无形中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02

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换而言之,一个人心中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每个家庭里,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不同的。

那些对于孩子的教育全然不懂的父母,无知者无畏,觉得对孩子应该尽到的责任就是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

相比之下,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反而更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因为他们知道教育孩子绝非简单易行的事情。

民间有句俗话,叫三天学医,走遍天下,三年学医,寸步难行。

实际上也是在形容学医短暂的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得,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危机存在,而学医时间长的人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因而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有更多的焦虑,也总是感受到危险的存在。

这正应了那句俗话,无知者无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尽量打开思维的局限,从而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当我们可以尽量全面地看待问题,也能够深入理性地分析问题,我们的人生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和成长,也会变得更加全面和理性。

其实,对于信息的筛选和屏蔽,也不仅仅是由视角决定的。

美国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神经生理学家,曾经专门研究过人的神经。他发现,在人的脑部活动中,那些因为感觉刺激导致的神经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消失在大脑皮层中。

实际上,这是从心理角度来屏蔽信息,而留下来的那些信息则是大脑更愿意接受和处理的,也就在我们心中折射的外部世界。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03

我们以为其他生命眼中的世界和我们自己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每个人对于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解,为此外部世界在不同人心中的折射也是不同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趋之若鹜,然而,若我们心中的世界非常狭窄,也许根本容不下成功。

只有拥有大格局,只有在人生的道路上打开局面,我们才能扩大自己心中的世界,也真正让人生变得天高地远,大有作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