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不是礼貌,带你解读礼的真正作用和礼的真正内涵

 晓明国学 2020-09-05

【礼不是礼貌,礼包括了文、物、衣、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自称"礼义之邦",几十年前的时候,遇到人打恭行礼,后来慢慢的变成了鞠躬,后来又变成了西方式的握手,到外国跑几圈的又实行拥抱,或者学习外国人的点头翘下巴行礼,各种各样的问候方式。让人们无所适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对于自身文化的不自信,让我们一度处于尴尬的地步,好在中国文化的复兴提到了日程,国家也提倡问候见面行拱手礼。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代汉民族的相见礼。

当然问候礼,只是中国文化的外在形态表现的一个小方面,文化的外在形态有四大类的表现:文、物、衣、冠。从衣着上来讲,韩国或者日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日本人虽然平时工作中都穿西装,但是在重要的庆典和民族节日上,还是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而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正装,要求就是西装,这个"正"到底正不正呢?我们还是随了西方的礼俗,哪怕是工作中这样也可以说的过去,但是到了民族庆典的时候,到底穿什么样的衣服,谁也说不清楚了,所以礼的外在的恢复还是任重而道远。

从以上来看,礼包括了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文、物、衣、冠,不仅仅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问题,这个和我们一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可以说礼的用途方面,包括的方面太多了,涉及到了社会和人的方方面面,所以礼不是礼貌。

【为什么要讲礼?礼的作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这里《论语》中有子的话,提到了礼的真正用途,和为贵。《论语》上讲的"礼"是指社会秩序的礼和个人秩序的礼,是社会秩序有序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需要遵循的准则。俗话说就是规矩,为什么要讲规矩?现代年轻人都崇尚自由主义,老一套的东西都认为是老古董,我也是曾经这么认为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任意妄为,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了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这样子小则给他人添麻烦,大则会给他人带来损失,重则会给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平安圆满,也不希望别人给自己添麻烦,所以就这就体现出了礼的重要性。所以真正讲礼的人,是一个少给其他人添麻烦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也他人和谐交往,才能成就事业。

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礼的作用是中和,中和不是和稀泥,是调整均衡,天地正位,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都需要调整均衡,所以会做人做事的人就是一个会让人事物均衡的艺术家,如果失去了礼的精神,那么做人做事就一定出毛病,所以不讲礼不行。

【礼的真正内涵,形而上哲学和形而下人生的一切运用】

研究中国文化,孔子编的《礼记》一定要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的著作。那么礼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如上所说,礼貌礼节这些只是礼的一种表现而已。礼的真正内涵包含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的学问。

形而上的礼,如果按照西方的观点来讲,就是哲学,中国的叫法就是"道",礼的根本来源是道,道生德,所以做人讲道德,讲礼,中国文化如是演变发展。西方的形而上研究,就是"本体论"的探讨,宇宙起源问题,虽然做了一定的猜想、探讨、研究,但是如笔者所感,西方科学对于宇宙起源问题,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回答。宇宙到底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西方科学模棱两可,这里请一些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不要妄自尊大了,量子力学的研究发现有个测不准原则,还有对于心灵的念力等灵魂的研究发现,唯物论是片面的。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类似的开示,提出了心物一元的说法,宇宙即是唯心的也是唯物的。这个是超越现代科技水平的理论,现代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证明,是古代的圣人在智慧的观察中发现的,我们不妨把它作为对宇宙本源的一种认知。

形而下的礼,包括了宇宙万有一切学问,在西方哲学就是"知识论"、"人生价值论"。虽然时代变化了,但是中国礼的精神上通于道,下达于各种知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讲礼遵循天道,守礼遵循人道,对于我们完善自身认知,处理社会中的各项事务,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人仍然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礼的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不是礼貌,带你解读礼的真正作用和礼的真正内涵

附:本文是参照国学大师南怀瑾《论语别裁》中对于礼的讲解,结合自身理解和感悟所作,为防谬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拜读原文。半部《论语》治天下,有空的时候读一读大师对于《论语》的独到讲解,受益必然匪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