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的态度

 临朐山民 2020-09-05

作者|高树军

第一篇  活在当下

       在经典力学里有牛顿三大定律,其中第三定律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发现,这个定律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适用于力学领域,还适用于社会学领域。换言之,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作用于自身之上,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各人的生活状态。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现实生活中轰轰烈烈与奇幻浪漫之时(或事)毕竟鲜见,更多的须面对平凡的日子,晚上闭眼一天过去了,翌日睁眼又是新的一天。有喜悦有烦恼,悲喜一时,皆人之常情,虽然受到客观的生存条件及环境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各人心境与生活态度,大可不必怨天尤人。诸君可曾有过切身体验?

       1|吃窝头

       从前,某村有一位王爷子,孤身一人,是村里的五保户。

       王爷子一生勤劳、节俭,虽然生活清苦但很乐观。生产队每年分给的百十斤小麦,平素总不舍得吃,晾干筛净,装在一口大皮瓮里,以备日后急需。这已是多年的积习。

       王爷子的主食是窝窝头,由于杂粮易得,蒸制简便,随食随取,甚至不加热就可直接凉食;但长期以窝窝头为主食,粗粝难咽,营养不良。

       某年深秋的一个早晨,邻居家的公鸡还在零零星星地啼叫,王爷子就起了床,将两个窝窝头放在小铁锅内的篦子上,在三块石头围成的土灶里添柴点火,少倾,早饭备好——窝窝头就咸菜。当揭开锅盖,热气腾腾中露出两只黑乎乎的窝窝头,端详多时,实在没有半点食欲。王爷子禁不住摇摇头,自嘲道:“看把你诈唬的,还不想吃哩,走,出去溜一圈儿。”王爷子挎起粪篮子出了家门,走进微明寒冷的晨曦中。

       日出东方,估计到了卯时,王爷子几乎将村内村外、角角落落找遍了,倒也拾了几堆狗屎。回到家中,又饥又渴,颇感乏累,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比不得年轻时候。先喝了一碗暖瓶里的白开水,稍事休息,再次揭开锅盖,窝窝头仍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微凉了,自言自语道:“这会儿看你想吃不想吃?不想吃是不饥困。”

       又过了几年,邻居发现王爷子多日不开门,院子里也没有动静,便向大队干部报告。当人们进入王爷子家中,发现已经去世多时了。在其遗物中最值钱的就是一大皮瓮小麦,干干净净的,足有三百多斤。将这瓮小麦籴成钱,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木,装殓着王爷子入土为安。

       2|多喝点儿

       年年体检,人各不同。我与老张前几年一起去体检,接待我们的是一位部队老专家毕医生,因医术精湛,到了退役年龄后又被返聘,尽管已达八十岁高龄,仍精神矍铄,一米八的个子,腰背挺拔,方面大耳,一头板寸银发根根直立,尤其是说一口胶东话,谈吐幽默,在诙谐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老张年长,理应优先。毕医生仔细看过他的一大摞体检表格后,诊断为轻度脂肪肝、高血压,并跟老张开玩笑说“不妨碍喝酒”。我的查体结果跟老张类似,只是个别指标要严重一点儿。我跟毕医生诉苦:“明知今天来查体,他昨天晚上硬拉着我喝酒,到现在还满身酒气。”毕医生哂笑一声:“你看看,同样是喝了酒,人家的指标怎么比你好唻?”

       由此引出了喝酒的话题,毕医生讲了一个故事。前不久来了一位年轻老板查体,生化指标出了问题,肝功能受损严重。我问他平时喝酒勤不勤、量大不大,他说一次能喝一斤多,有时应酬一天喝两顿。我就跟他说:“你这种情况,加加量,再多喝点儿。”他一脸懵懂地盯着我看,似乎不明白什么意思。我看着他笑,他便不好意思地扭过头去。

       在他身后跟着一位小青年,大概是他的亲人。小青年说:“大夫是说,你再多喝点儿,就不用来看病了!”

       他反问:“为什么?”

       毕医生回答:“你也省事,我也省事。”

       3|对虾面

       张伯驹先生年轻时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擅诗词,爱戏曲,好收藏,曾经“一掷千金”,晚年虽生活困顿,但风骨犹存。在居家生活中,言语不多,率性而为。

      王先生做了一辈子的小学教师,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几近穷困潦倒。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要去相亲,没有像样的衣服,就去学校找父亲。王先生就把白上衣脱下来给大儿子穿上,自己只能穿着换下的破衣服给学生上课。直到退休,每月工资29.5元。

       王先生退休后到本村的学校干传达员,一个干瘦驼背的小老头,满面和蔼,活脱脱像神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李保田扮演的年迈的刘墉。有一年夏秋之际,王先生做了一件事,令人刮目相看。他找到负责学校采购、天天往返城里的同事,拿出了20块钱,对这位同事说:“我想吃对虾面了,请明天顺便到南下河买两只野生大对虾”。哎吆吆,我辈尚不识“大对虾”为何物,这位竟然要吃“对虾面”?而且小老头大手笔,一出手就是20元,家中还有好几张口呢,余下的日子可咋过?诚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无论何时何地,生活中总会有一抹亮丽的色彩,尤其在艰难困苦之中,或许就是生活希望之所在吧。

第二篇  忧从中来

       古语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盖普天之下圣人罕有,而庸人居多,故担惊受怕之事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1|算命记

       陆夏是一位干练的职业女士,知性而豪爽。在而立之年已结婚生子,生活美满,事业顺达。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当地一位有名的算命先生,出于好奇,请先生算了一卦。先生依据陆夏的生辰八字推算了一阵,闪烁其词,似有隐情。陆夏请先生直言,不必隐讳。先生告知,她命中注定42岁犯太岁,主大凶,有性命之忧。此卦虽凶,陆夏并未当真,权当笑谈而已。

       时隔年余,陆夏遇到从外地来的颇有名气的一位“半仙”,想起前情,便有意核实一下。岂料这位“半仙”的结论竟然与前面那位算命先生出奇的一致。这样一来,陆夏将难以平静了。

       自首次算命后,虽然生活仍然正常,并未发生意外,但陆夏心中越来越纠结,不能释怀。

       导致陆夏心理崩溃的是半年之后的第三次算命。因为工作原因,陆夏被委派到外地考察学习,特意赶到当地的一座名山宝刹请大师算命。原本满怀希望的心,在听到结果后,立刻变得拔凉拔凉的。

       陆夏从此便开启了自己的生命倒计时。只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自然而然的就与算命结果联系起来;即便在平安祥和的日子里,压抑、忧伤情绪像瘟疫似的如影随形,并且距离42岁的年头越近越恐慌。有时莫名其妙地从睡梦中惊醒,有时突然无助的崩溃性的痛哭。那几年的日子过得一地鸡毛、一塌糊涂。

       在一年年的痛苦煎熬中,就连家人也相信了三次算命的宿论——陆夏寿命42岁。尤其是在陆夏42岁那一年,全家人深居简出,谨小慎微,时刻提防,心惊胆战,唯恐厄运变成现实。结果一年到头平安无事,一场虚惊!

       陆夏至今康健如初,而且更加成熟了。她多次告诫朋友们:“日子过得好好的,千万不要自寻烦恼!”

       2|历险记

       陶公是一位优雅慈祥的学者,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经常在国内各地讲学,南来北往、东奔西走成为常态,每年在外累计有200多天。

       某年某日,陶公与曹先生一起应邀到广州讲学,两人就近预订好了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的机票。本来从千佛山居家到遥墙机场的路程并不太远,预算上可能遇到的城区堵车、取票、换登机牌等时间,提前了足够的时间发车。等车子出了城,曹先生复查携带的证件时,发现身份证遗忘在家中。车子立即掉头,加速返回,果然在书桌上找到了。车子再次加速穿过城区奔向机场,原来预算的时间提前量在折返途中消耗殆尽,两位老先生焦急地期盼着,终于在起飞前十几分钟到达。提行李、取机票、找登机口、办理手续,一路奔波,马不停蹄,在舱门关闭前一分钟登上飞机。两人跑的满头大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到了起飞时间,飞机却静静地停在原地。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仿佛听到秒针的咔咔声,机舱内格外压抑,乘客们开始焦躁不安。乘务员温柔、清晰的声音从话筒里飘过来:“女士们、先生们,由于发生机械故障,本次航班暂停起飞,请旅客们坐在座位上,不要走动,保持安静,耐心等待。”透过玄窗看到飞机旁停着两辆工程车,工作人员上上下下。一个小时过去了……30分钟过去了,机舱里又响起乘务员的声音:“女士们、先生们,飞机故障已排除,由于机场流量控制的原因,本次航班暂时不能起飞,请继续等待。”又等了20多分钟,飞机终于启动了,徐徐引上主跑道,载着乘客,一飞冲天。

       乘客们先前压抑、不满的心情,伴着玄窗外湛蓝的天空和机腹下的片片白云,一扫而空。大家解开安全带,有的在观景,有的在阅读,有的在愉快的聊天。行程即将过半,一切变得那么美好。

       突然,一阵惊呼,旅客们纷纷从座位上颠簸了起来,又重重的跌落在座位上,反复几次,根本来不及反应。少倾,飞机俯冲而下,瞬间数千米,恐怖的失重感令人双眼紧闭、脸色煞白。继而转为爬升,到了一定高度又向下俯冲,就像坐过山车,剧烈地颠簸、吱吱嘎嘎的机体声加剧了机舱内的恐怖气氛,尽管乘务员在一遍又一遍的提示:“本次航班遇到了强对流天气,飞机颠簸,请不要惊慌,系好安全带,注意安全!”但陶公依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威胁。陶公是乘机老客,早已数不清坐过多少架次,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险情。想到前面发生的状况——半路折返、暂停起飞,一路不顺,莫非是老天预警?待飞机稍微平稳后,陶公跟曹老师悄悄地说:“还是写点东西吧!”曹老师点头领会。各自从随身携带的小包中找出纸笔,留下了几句遗言,庄重的放入衣兜中。事毕,陶公正襟倚在座椅上,双手搭在膝盖上,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在假寂状态下,后段航程中又发生了数次颠簸,感觉不似先前那般剧烈,待机舱内再次响起乘务员清晰而甜美的话音时,飞机正徐徐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跑道上。

       陶公说,他在飞机上为身后所写的那段简短的文字,一直收藏在书房的某本书中,家人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是人生的一段独特经历,值得珍藏。现在想一想,一路上担惊受怕,都是由于过度联想。人世间的许多忧愁烦恼,多半是过滤造成的,干嘛要自吓自呢!

                                                            2020年8月20日草拟

                                                            2020年9月3日 终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