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手作匠人的文创与商圈:浮来砚产于浮来山一带,泛指莒县所产的砚台,统称浮来砚​

 尚书大白 2020-09-05

青年手作匠人的文创与商圈:浮来砚产于浮来山一带,泛指莒县所产的砚台,统称浮来砚

【编者按】大家好!我是鲁之揅文房的设计师,为了宣传文房文化、推进文房艺术发展,我们近期会分享相关人物专访、专栏文章和视频、音频以及图片以飨读者和同好,许多内容来自网络,无法联系到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分享行为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做出恰当处理,联系方式请见最下方。同时也欢迎喜欢这期节目的朋友们评论、转载,有好的文章也可以投稿!

浮来砚产于浮来山一带,泛指莒县所产的砚台,统称浮来砚。浮来砚是日照莒县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莒砚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被誉为"贡品"的浮来砚始于唐,盛于宋明,浮来砚是鲁砚中数量十分稀少的一个品种。浮来砚石 产于浮来山一带,包含有洛山温砚、寨里龙尾砚,东莞凤尾砚等,统称浮来砚。

 近日,“一带一路”日照莒县浮来砚制砚名家推介交流会在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举办。

  据悉,此次推介交流会是在国家“一路一带”大战略下,由山东工艺美术网发起,旨在推动山东优秀的手工艺走向世界的系列活动之一。在京的莒县籍同乡应邀出席。山东龙文斋艺术品有限公司,莒县世昌莒县世昌鲁砚艺术中心等单位邀请浮来砚制砚名家携带浮来砚作品300余件参会。在带来绝美的莒文化工艺体验的同时,更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莒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

  

  浮来砚,泛指莒县所产的砚台,是日照莒县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莒砚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被誉为“贡品”的浮来砚始于唐,盛于宋明,浮来砚是鲁砚中数量十分稀少的一个品种。虽然,在历代的莒志中都有提到砚石,比如嘉庆年间许绍锦主编的《莒州志》物产类目下单列有“砚石”一项,载:“山下峪庄南沟紫绿者佳”,还比如民国庄陔兰主编的《重修莒志》物产类目下有“龙尾石”一项,载:“产东南乡,龙尾村,苏东坡守密州,取此石制砚,为之作铭”这两种砚石一种是莒南紫丝砚,一种是寨里龙尾砚,虽然在历史中鼎鼎大名,但是储量稀少。浮来砚以砚种类别多著称。光在莒地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就有龙尾石,紫丝石,起山石,昆山石。也有口口相传一直延续的如温石,紫金石。也有近几十年开发的如砚疃石,多福石。还有在临近县志中有记载,莒地也有实物产出的,如龟石等。

  

  浮来砚的制作传承一直延续的莒地特色,为众多藏家所喜爱。本次推介交流会特邀了近年来多位浮来砚制作的典型代表出席。

  

  赵世霞,女,1968年生,汉族,山东莒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爱好奇石书画,执着于制作、交流推广产自家乡的浮来砚,立志将浮来砚努力,精雕细琢,弘扬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浮来砚,认识浮来砚,让莒国文化源远流长。现为山东省鲁砚协会会员,山东省奇石协会会员,浮来砚制作的典型代表人物。

  

  闵祥生,男,1968生,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自称刻者,兼习书画。鲁砚雕刻代表人物、砚文化学者,闵子的第74代孙,闵氏制砚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龙文斋首席顾问。闵祥生传承祖辈技艺,坚持独立选材,足记遍及山东砚材多个产地,制作浮来砚尽200方,其作品多次被国内外砚雕家和收藏家所肯定。

  

  王金星,男,1986年生,汉族,山东莒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木雕石刻,是东莞石雕传承人,资深传媒人、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工作者,砚石鉴赏家,尤其喜好茶器具的研发设计,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函艺联艺术家,浮来砚作品深受广大收藏者喜爱。

  邵长强,男,1990年生,汉族,山东莒县人,自幼对雕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先生指点,技艺突进。现为山东省鲁砚协会会员,日照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函艺雕艺术家。作品在第三届“大成杯——鲁砚砚雕艺术大赛”荣获金奖。是浮来砚制作的代表性人物。

  

  在京的莒县籍老同志对本次浮来砚制砚名家推介交流会予以高度评价。希望浮来砚的从业工作者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互联网+工艺美术”的总策略方针,加快步伐,繁荣文化。进一步探求市场需求,整合各方资源,拓展与对接,把代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水平的技艺精髓和殿堂级的作品,全面展现给广大公众。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有的还成为艺术品被收藏。莒县浮来砚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名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浮来砚所使用的原石,就产自莒县刘官庄镇大砚疃村。最近几年,砚疃村的砚台原石开采和制作又重新火了起来。

走进位于莒县刘官庄镇大砚疃村的这间名为“砚石文化斋”的小屋里,一件件制作精美的浮来砚砚台呈现在眼前。莒县浮来砚协会会长严顺德告诉记者,用他们村的砚石制作的砚台,石质坚硬而柔韧,纹理细腻而不滑,手感非常舒服。

莒县浮来砚协会会长严顺德咱这个浮来砚讲究着一个不规则的一块完整的石头,它坚韧比较柔软,泼墨如泼油,从前五六年之前,我们这个地方个人手头宽裕了,他们就开始研究这个石头,现在我们这个石头在全国各地都有,他们收藏。

大砚疃村,顾名思义,该村的命名就是因为盛产砚石。大砚疃村的砚石从宋、明两朝就已经被开采使用。据雍正《莒州志》记载:“东坡守密州,取龙尾石制砚,并为之作铭”;明万历年间还曾作为贡品。后来因开采无方,制作技艺失传,遂淹没不彰。

莒县浮来砚协会会长严顺德我们这里六个砚疃,石头主要分布四大品种,有褐黄、沉绿、绀青,还有最普通的就是黄色的,都分布在这个村的中间,南北走向//当时是六个砚房,六个村,每个村给划分了砚房,六个做砚台的。现在没有了,现在只有几个人开始挖掘这个东西。

沿着小路一路往北,在一片农闲的地里,村民刘志忠正在忙活着,他是搜集砚石的高手,可以说是以石为生,只要没事他就四处搜寻石头。

刘志忠什么时候开始挖这个石头的?得六七年了,这个时候值钱了,刚开始挖的时候那会不值钱。那你刚开始为什么要挖这个石头?就是喜欢呗,爱好。你知道咱这个村出这个石头是吧?对,打老年人那会就出这个,原先那边开矿的,老厂子还在那里。你知道这个石头挖出来都是做什么用的?挖出来就是做砚台,做茶台使。这不是出来了。都在这个红泥里包的这个最好,露出来了,这块。

最近几年,随着莒县浮来砚的发展,大砚疃村的砚石已经成为村民们眼中的“宝贝”,在盛产砚石的区域,每天有三四十人拿着专门的工具进行开采,搜集砚石,每当发现一块好石头,大家都会非常开心。

刘学亮 像这块砚石就不孬,就很好。怎么看出来跟别的石头不一样?它的花纹好,叫个小梨花纹。用毛刷刷出来就能出现水纹,它这块比较完整,有奇型,这块就比较好,石质也可以,正好做个砚台可以。

刘学亮是村里目前为数不多会制作浮来砚的手艺人,找到适合的石头后,他就会将石头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砚台或者茶台。

刘学亮(室外)我从小对这个东西爱好,以前干过木工,干过雕刻,以后俺村挖掘出砚石来了,我看着这个石头也能搞成艺术,也能雕刻,所以我经过去外面一番考察,看着人家弄的很美,结果就自己回来自己雕刻。

刘学亮说,浮来砚石坚韧柔软,雕刻起来不会崩,一块看上去普通的石头,经过清洗、雕刻、打磨等几十道工序之后,就会变成具有各式花纹的砚台。

刘学亮第一遍先把原边处理,这个石头挖出来是上面有泥,我们用毛刷把石头刷出来,出现了原样,再整平,两面整平,然后就是绘制图案,画出图案来之后再经过细雕刻,雕刻出来大框原型来,再经过打磨。用机器磨一遍,再用手工,手工弄不到的地方再用手刻刀再修出来,再慢慢的抛光。

刘学亮家的屋里屋外摆满了他制作的砚台和茶台,刘学亮告诉记者,现在大家对于砚台的艺术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他们不断提高着自己的技艺水平。

刘学亮现在要求档次越来越高,艺术气息越来越高,所以说我们艺术人就得跟着加深,跟着精益求精。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你像这种全雕它的艺术性就比较高,它得经过这么一大块石头慢慢的刻出来,它的功夫是很大的。这属于砚台,这里是发墨的,这属于一种艺术景色来看,观赏的。就是比以前要求高了?对,以前吧就是刻个砚窝,像这种刻个砚窝,现在人的艺术追求的高,要这些花样,图案,有吉利的,像年年有余啊,像文房四宝,梅兰竹菊,君子之花,这些东西都是很上档次的。

从挖掘浮来砚原石到制作砚台,现在大砚疃村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砚台产业,严顺德告诉记者,他们也会积极引导村民合理采挖原石,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莒县浮来砚协会会长严顺德村里就是支持他们,让他出去学习,出去参观,看他们其他大师做的,有机会提供他们去鲁砚协会去培训//把这个文化遗产继续发展流传下去,不要让这个浮来砚在历史上消失。

莒县浮来砚历史悠久,明朝时曾作为贡品上贡,后来一度失传。经过近几年开发挖掘,莒县浮来砚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些制作精美的浮来砚所使用的砚石,就产自刘官庄镇大砚疃村。

走进砚疃社区大砚疃村村委的这间名为“砚石文化斋”的小屋,一件件制作精美、形式多样的浮来砚就呈现在大家眼前。莒县浮来砚协会会长严顺德告诉记者,用他们村产出的砚石制作的砚台,石质坚硬而柔韧,纹理细腻而不滑,用手摸上去非常舒服。

莒县浮来砚协会会长严顺德浮来砚吧是讲究这一个不规则的一块完整的石头,它坚韧比较柔软,泼墨如泼油,从五六年之前,我们这个地方个人手头宽裕了,他们就开始研究这个石头,现在我们这个石头在全国各地都有,他们收藏。

大砚疃村,顾名思义,该村的命名就是因为盛产砚石。据雍正《莒州志》记载:“东坡守密州,取龙尾石制砚,并为之作铭”;明万历中,曾作为贡品。可见大砚疃村附近的砚石从宋、明两朝就已经被用于制砚。

莒县浮来砚协会会长严顺德就是因为产这个砚台,我们村的村名就是由砚台而来,叫砚疃村,我们这里六个砚疃,石头吧主要分布四大品种,有褐黄、沉绿、绀青,还有最普通的就是黄色的,都分布在这个村的中间,南北走向//当时是六个砚坊,六个村,每个村给划分了砚坊,六个做砚台的(地方)。现在没有了,现在只有几个人开始挖掘这个东西。

最近几年,随着莒县浮来砚的发展,大砚疃村的砚石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眼中的“宝贝”。每天都有村民在四处搜集砚石,每当发现一块好石头,大家都会非常开心。

刘官庄镇大砚疃村村民刘学亮像这块砚石就不孬,就很好。怎么看出来跟别的石头不一样?它的花纹好,叫个小梨花纹。用毛刷刷出来就能出现水纹,它这块比较完整,有奇型,这块就比较好,石质也可以,正好做个砚台可以。

目前,大砚疃村会制作浮来砚的手艺人为数不多,刘学亮就是其中一个。每当找到了适合的砚石,他就会根据需要将石头制作成漂亮的砚台或者茶台。

刘官庄镇大砚疃村村民刘学亮我从小对这个东西爱好,以前干过木工,干过雕刻,以后俺村挖掘出砚石来了,我看着这个石头也能搞成艺术,也能雕刻,所以我经过去外面一番考察,看着人家弄的很美,结果就自己回来自己雕刻。

浮来砚石坚韧又柔软,雕刻起来不会崩碎,非常适合雕刻。一块看上去普通的石头,经过清洗、雕刻、打磨等几十道工序之后,就会变成精美的砚台。刘学亮告诉记者,现在大家对于砚台的艺术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着自己的技艺水平。

刘官庄镇大砚疃村村民刘学亮(现在)人的艺术追求的高,要这些花样,图案,有吉利的,像年年有余啊,像文房四宝,梅兰竹菊,君子之花,这些东西都是很上档次的。

从搜集浮来砚原石到制作砚台,现在大砚疃村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砚台发展路子,严顺德告诉记者,他们也会积极引导更多村民学习制砚技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莒县浮来砚协会会长严顺德村里就是支持他们,让他出去学习,出去参观,看他们其他大师做的,有机会提供他们去鲁砚协会去培训//我们这个石头出去搞过展览,前一段时间还去日照博览会上做过展览,再就是到临沂,临朐,我们都有去参展过//把这个文化遗产继续发扬流传下去,不要让这个浮来砚在历史上消失。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现在虽然人们很少用毛笔了,但是砚台却成为艺术品被很多人收藏。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出现,纯手工的砚台越来越少。日照莒县的浮来砚历史悠久,宋朝时曾作为贡品上贡,后来一度失传。莒县洛河镇凰庄的杜廷相出身制砚世家,已经传承四代,80年代他连续三年走访浮来山下老人,找到了制作浮来砚的砚石,并且用祖传纯手工工艺制成砚台,现在浮来砚已经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杜廷相也打破家族传承,开始收徒。

  30年努力让 “贡品”重现辉煌

  今年72岁的杜廷相是山东省非物质文艺遗产浮来砚的传承人,据他介绍,早在宋朝初年就发现了莒州浮来砚,当时朝廷在浮来山西麓建立六个制砚作坊,派了砚务官,监造浮来砚,作为贡品专供皇室贵族使用。但是明代末年战乱不止,浮来砚慢慢地被淹没了,到后来甚至很少有人知道浮来砚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我连续三年走访浮来山下的老乡,通过他们慢慢找到了制作浮来砚的砚石。”杜廷相说,他家是制砚世家,老爷爷在咸丰年间做过莒州的官吏,也是着名的砚师,之后一代代传承下来。最初时候主要制作洛山温砚,后来发掘出浮来砚的历史,就有了让浮来砚重现辉煌的想法,但是对他来说最难的就是找到浮来砚的砚石,经过历史考证他发现在浮来山下有个地方叫砚疃能找到浮来砚石,于是就连续三年走访附近的住户,然后四处寻找,最后终于让他找到了制作浮来砚的砚石,终于制作出浮来砚。在他50多年的制砚生活中,最近30年都在制作浮来砚,现在已经有600余方 。而且浮来砚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杜廷相也带着砚台四处展览,现在浮来砚作为艺术品已经是名声在外,很多收藏家都慕名而来。

  打破四代家庭传承 寻制砚传人

  杜廷相告诉记者,他们家是制砚世家,从清朝时间传承到他这一辈已经传了4代,他所掌握的制砚技艺是父亲传给他的。“我父亲那一辈有5人会,到了我这一代只有我和五哥会,五哥去世后只剩我自己了。”杜廷相说,他们家传承的是纯手工的制砚工艺,家族传承不外传,到现在就只有他一个传承人。他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即使传给儿子之后也只有一个人会。自己好不容易用了30多年时间重新挖掘出来的浮来砚,如果再坚持家族传承,说不定很快就会又消失了,而且他的年纪也大了,纯手工制砚是非常废力的,而且对眼力的要求也很好,一方好的砚台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制成,所以收徒授业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但要会刻,还要具备一定的书法、绘画功底,最难的就是吃苦耐劳。现在已经收了5个徒弟,目前已经出徒了。而浮来砚制作对书画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他选的徒弟都有很深厚的书画艺术以及传统文化底蕴。“需要至少四五年功夫才能具备书法和绘画的基础,具备了这些才能学雕刻。”杜廷相说,光学雕刻就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

  坚守纯手工 “机器造”难得老工艺精髓

  记者了解到,杜廷相传承下来的制砚工艺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他将这门手艺跟浮来砚融合起来,成了独特的浮来砚制作工艺,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一方好的浮来砚从选石到设计再到雕刻完成需要5个月左右的时间,普通的也需要月余。浮来砚对工艺要求非常高,砚师需要将书画艺术和传统文化在一刀刀的雕刻中融合到砚中,所以整个制砚过程必须是纯手工制作。“制砚并不是单纯的在砚石上掏个窟窿,而是要把书画融合进去 ,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杜廷相说,在雕刻中需要注重粗与细的关系,方与圆的布局以及静与动的形态,而这些都是要用手慢慢雕刻出来。尤其是砚台边上还要雕刻出画和文字,这就要求具备书法和绘画的工艺。

  近些年来,杜廷相的浮来砚多次到外地展出,浮来砚的名声也一步步起来了,一方方砚台都是工艺品,受到很多收藏家的关注。浮来砚出名之后,在莒县各种各样的“浮来砚”也都出现了,这些砚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机器造”,很多人不会手工技艺,于是就用机器代替手工,这样能够快速的在砚石上打磨出砚台的形状,效率和速度快了很多,但是质量却下来了。杜廷相说,这些砚台缺少手工制砚的精细和立体层次感,细节方面经不起推敲。在收藏价格上面,杜廷相的一方砚台也是“机器造”砚台的数倍。 “我的目的就是让每一方砚都成为精品。”杜廷相说,他在制砚时坚决不用机器,坚持靠自己双手一刀刀地雕刻,不管是用时多久都要刻出精品,“不能把浮来砚的品牌砸在自己手里”。

  30年间价格涨百倍 大规模开采致使砚石难求

  杜廷相告诉记者, 80年代他刚刚开始雕刻浮来砚,那时候价格非常便宜, 第一方砚台卖了15块钱,后来有一方卖了120块钱,当时就高兴的不得了,那时候主要是摆摊卖,都是外地人到莒县出差看到后买的。后来,浮来砚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外出参加各地的非遗项目展览,名气越来越大。现在好的砚台能卖到数万元,便宜的也要几千块钱。他雕刻了600多方浮来砚,多数都卖出去了,现在只有20余方了。

  “砚石越来越难找了。”杜廷相说,现在浮来山南麓砚疃村村北有一个地方盛产浮来砚石,所以都称之为“砚疃”,制砚人都去那里找砚石,最初的时候在地表就能找到好砚石,后来需要拿着镐头刨,近年来有的人干脆用挖掘机深挖,然后批量对外卖砚石,有的三五块钱一块,好的砚石能卖的二三百块钱。挖掘机也对大量砚石造成了破坏,现在已经不好找了。好在浮来砚的砚石是沿着一条山脉分布,其他地方虽然分布的不是很多,但是用心也能找到,现在杜廷相就是在这些地方找,有时候也能找到一两块好石头。

浮来砚

石之特点为:质理细致,拭之如膏,制砚着水发墨,书写字画,光凝如漆,盖以石墨相亲,潋滟生辉。

砚疃产石,雕琢成砚,经打磨光滑,色现绀青、褐黄或沉绿不等,石内分嵌桔黄色大冰纹,纹与石胎色异质同,构成天然图案,造化精奇,令人赞叹。

洛山、山两地之石,色现紫绛及橙黄,质腻面润,不需精雕,自成砚形,冬月著水不冰。其地隆冬雪后,漫山皆白,唯温石一脉,雪先消融,水汽蒸腾,洛河举人单子坪避难吉林,隆冬卖字街头幸有此砚。

龙尾石产于莒州东南三十五里寨里河乡龙尾村,其石多为藏青或浅绿,石多扁平,周形各异,边缘石纹纵横交错,酷似画中龙尾文饰,因而得名。经制砚者整型,略加磨拭,即成佳砚。

砚疃村与“浮来砚”——大砚疃、刘家砚疃等“六个砚疃”行走纪实(之一)

原创:高自宝  高自宝的沂蒙村庄行走  2018-01-24

    “浮来砚”,本初的名字好像就叫“砚疃砚”。

  珍珠山西,一片很大的村庄,总起来叫“砚疃村”;实际上,这“砚疃村”是由大砚疃、刘家砚疃、何家砚疃、古家砚疃、戚家砚疃、严家砚疃等六个“砚疃”组成的。

    “砚疃”都带着一个“砚”字;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村名时,就感觉他们一定是与“砚台”有关。

  几年前从大碌碡沟村岭上去莒县城,路过砚疃村时曾向人打听过砚台的事情,却没人说的清,因而就匆匆错过了,没看成。

  今天到大砚疃村,就是来寻砚访砚的。

  在大砚疃村和刘家砚疃村,我有幸见到了“砚疃砚”的真面目。

  个人第一印象,这莒州“砚疃砚”是沂南“徐公砚”的“姊妹砚”!

  说他们是“姊妹砚”,因为一是他们石质相同,都是石灰岩质;二是砚体相同,都是独立自然成块;三是边缘大同小异,都有着水蚀的自然边缘。再一个呢,成因也或是相同,砚石都是出于地下岩石层中,“坑口”都处于水沟中。

  所不同者,一是砚石发育程度不同,尤其是边缘,整体看,“徐公砚”的边缘的多样性和奇异性优于“砚疃砚”;二是色彩有着差异,从石色的表现来看,“砚疃砚”的色彩浓烈程度和多样性又优于“徐公砚”;单对比色彩,打个比方,如果“砚疃砚”是个喜欢浓妆艳抹的贵妇人,那么,徐公砚则是一个喜欢穿着“职业装”的女白领。

  在砚疃村严顺德先生和何士义先生的带领下,我们看了“浮来砚石”老坑口“大山沟”和新坑口“北山洼”。

  “大山沟”是老砚坑,位于珍珠山东南山根部、大砚疃村东。这里原有一道从珍珠山来的山河,山河在村东形成一道深沟,顺沟而下,弯绕大砚疃村老村前穿过,流向了西南湖大河道。

  据说,过去,老辈人在这河沟中,随便就能捡到砚台石;而今天由于这道深沟被取土取石大面积深挖,而看不到“老坑”的哪怕一点点印记。

  “北山洼”在砚疃村北,介于王坟山和西岭之间,这是一条南北通透的山间通道,北可直通浮来山,南可直达土山下。

  北山洼新坑口,同样处于一道浅浅的河道之中。据说,采挖砚石,一般在地下三四米至五六米深的岩层中。而这里的岩石层,有一个共有的规律是竖立分层、垂直向下。

  近些年来,笔者曾多次到沂南徐公店村和近处的石岗岭村访探“徐公砚石”坑口现状。与“砚疃砚”坑口所不同的是,徐公砚石坑口的岩石,一般是斜向深入地下;其相同之处在于:两地砚石坑口,都是处于有水滋润的河道中。

  无论竖直的岩石层和斜向的岩石层,有水流过,那水一定会渗入岩石层中的。

  据前几年来沂南徐公店的北京来的专家解释:徐公砚石的产生,必须处在富水的地带,岩石层夹层中具有的酸性泥土,渗入足够的水分后,侵蚀砚石石体,经过了亿万年造化,才能把砚石侵蚀成块、又把独立成块的砚石边缘侵蚀出“水蚀”痕迹。

  据徐公店村早期的采石人回忆:徐公店老坑里过去采出砚石,往往是在棕红色的泥土中包裹着;那棕红色的泥土,看起来似乎粘稠,拿起砚石在地上磕一磕,那泥土就像凝脂一样滑落。而长期接触那酸性的泥土,手上都会因腐蚀而“起矬”。

  由两地坑口所处地表物象来看,这“砚疃砚”和“徐公砚”或是有着相同的成因?

  “砚疃”,果真是和砚台有关呢!

  据说,这里一大片六个“砚疃”,曾是六处“砚台作坊”所在而形成或分称的村庄。这种传说,把“砚疃村”的历史,赋予了一种浓浓而又神秘的文化气息。

从竹园村和尹家店村之间看到的珍珠山。“砚疃”就在珍珠山西。

从珍珠山西南侧看到的珍珠山,“砚疃”马上就到!

这就是“中国砚疃”!一个超级大村庄!

我大美沂南东部大于家庄南去直到王家庄等一溜“庄”也是一个超级大村庄!

在砚疃社区服务中心楼上,我们见到了严顺德先生,他领我们看了这里的“浮来砚”。

各村正是换届选举时。

这是一个“老坑”石函砚,细密的边缘花纹,温润的石质。这种边缘,类同“徐公砚”之“小花芽”。

这种高桩石体,类同“徐公砚”之“墩子石”,都有着温润细腻的品质。

这是一个人物图像砚,是砚石中夹杂异色石形成。

也是一个石函砚,石材不知所出,类同“红丝石”。

小块砚石,很精美。

高桩砚石,这种砚石一般细腻油润。

这是青黑色砚石。

这也应该是个高桩砚石,又是一个奇石。

色彩度和艳丽程度都很出色!

银杏叶奇石,砚疃村出。

小块砚台。

恕不一一展示。

从这里东南看不远,就是“老砚坑”所在的“大山沟”。

严顺德先生和何士义先生带我们去看老坑“大山沟”。

珍珠山就在村旁。

这里就是老坑所在,现在大面积开挖了,砚石已经不出了。

从山上下来的河沟被填平了。据说,这附近过去有一眼清泉,终年流水。

这里的砚石层也是竖立向下的。

向北看。

“大山沟”老河道从这里向西。

在刘家砚疃刘学亮先生家,我们又看了他雕刻的“砚疃砚”。

这是大块的茶盘。

这是沉绿底色的砚石。

这个茶盘用石色彩和变幻就很复杂艳丽。

砚石的边缘都是自然的。

这个茶盘的石材乱纹迭出,眼花缭乱。

石色总是很多,纹线总是很多。

这种蓝绿,总是很艳丽。

石色不同的小块砚石。

浓妆艳抹啊!

从刘家砚疃北去,我们去寻找“北山洼”坑口。

西侧有山岭。

这是新坑口之一,曾是个小河沟。

东看是王坟山。

以下我上传一些沂南徐公砚坑口和手头的几张砚石照片,大家可以对比这相隔不远的两地“姊妹砚”。

以此做个区分,便于查看。

这是个徐公砚"老坑”石函砚,有着锯齿样的“小花芽”边缘。

这是董西全先生给我的异形徐公砚,嫩黄色质地,好几年前雕刻的吧?

边缘也是朴素大方。

这是张玉杰先生所赠竖条小型砚。

这种边缘一般叫“大花牙”。

这是费县王开全先生所赠“竹节砚”,也是用徐公石雕刻。

这是别处的徐公砚图片,虽然不施图案,但是有一种朴实之美。

徐公石也有着多种颜色,还有高桩“墩子石”。

这是石岗岭坑口“徐公石”采石现场。

岩层下是水,必不可少的!

看到夹层中的徐公砚石了吗?

有泥土包裹的是砚石。

斜向的岩石层

从岩层中把砚石取出,很费功夫。

坑口所处,以前也是个淌水河沟。

  近年来,徐公砚的雕刻从十几年前的“龙凤图案”等“窠臼”中摆脱出来,向书法、山水等“文人砚”方向努力,艺术成就已经走在了全国名砚的前列。

  沂南县已经被命名为“徐公砚石之乡”;徐公砚石雕刻技艺,已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说,“浮来砚”雕刻技艺,也已经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但愿这砚界“双星”,姊妹共同携手,一起走向全国“大砚种”行列!

灵秀瑰丽珍珠山

  作为当地一个地标,珍珠山一直是这一带村庄的制高点。

  作为一处古老的道教名山,珍珠山一直是当地乡亲们的精神所依。

  作为这一带村庄的中心点,珍珠山一直是山下村庄每一个远游的游子心底里珍藏的影像;因为山下村庄里有娘亲爷亲和朴实的乡亲,珍珠山下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心底里的回忆和挂牵。

  珍珠山的故事太多太多,多的不能简言尽书。

  今天一大早,我们早早地去往珍珠山,不为别的,就是想从珍珠山上看一看这方美丽的水土,看一看山下的美丽村庄。

寒风中,我们从大砚疃村前东行,想着先从南面的山头爬起。

去往东山的道路

这条水沟是那个“大山沟”河道吗?

这里有条上山路

大砚疃的东南角。

原来这个山头已经被采石挖空了,西侧有一道大深沟。

这才看出这砚石层也是竖立而下的。

只能转到珍珠山前垭口处,这里有早去兰家官庄赶集的人们。

翻过山口就是兰家官庄,这集市两个集日前我赶过。

南端的山头叫“担山子”?听说竖立过“雷达连”的“雷达架子”。

山头南侧的人家院落。

山下这里是“后竹园”?

山头东侧也曾有采石场。

山顶不能上去,有防护网。

珍珠山西南侧。

山口遇到结伴赶集的人,一个个亲切而阳光灿烂的样子。

珍珠山。据说正月十五这里有大庙会。

据说,这山前空地上曾经住过解放军的“雷达连”。现在,营房已经没有了。

路东有道深沟。

山沟里还有水井。

路边有山神庙。

从珍珠山看南面的担山子。朋友孟先生说,这山口的路道是一个“满弓”的形状。

正对面山顶有三官庙。

东去山顶有住户人家。

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山洞口。

据说是“雷达连”的防空洞。

这五星图案和“毛主席万岁”的文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应该是建国初期就设立的“雷达连”吧?

从珍珠山看东面的兰家官庄和齐家庄。

看北面的王坟山等。

水泥厂也是个地标性存在。

北面的是山头吗?

庙的东侧也有一个防空洞。

从山顶看西南村庄。

再到庙里看看。

三官庙是道教场所。

庙宇大殿。

庙门影壁等

大殿前有《重修三官庙碑记》碑和《功德碑》。刘树芬先生撰文的记事碑考究详细,原来啊,这处庙宇从宋朝嘉泰年间就兴建了,是个千年庙宇啊!

山顶的住户人家是“张氏老道长”的传人。

珍珠山西就是“中国砚疃村”了!

北望哪个是“土星山”?

西北望岭地。

山坡上线条优雅的马尾松一个个像一个舞者。南望那个大墩子是个什么神?

山后上山的路。

山后垭口还有一条公路,东连着水泥厂兰家官庄、齐家庄,西去就是大美砚疃。

顺着村庄是一道长长的山沟。

这一天,我们看了砚台,看了珍珠山,还到大砚疃、刘家砚疃、何家砚疃、古家砚疃、戚家砚疃、严家砚疃走了走。

有重大发现:就是特别神秘的大砚疃“调侃儿”语言!这种特殊的“暗语”是怎样存在又怎样流传的呢?我听不懂,也实在学不通。

我有采访录音,请在下集(之二))收听收看。

在收听“调侃儿”神秘语言之前,请先听听我在兰家官庄集市录音的当地方言。

——————————————————————

“砚台的设计制作鉴赏和收藏”协会发起人简介:

鲁之揅,文艺中年,手作匠人,文房器物收藏爱好者。曾以“王右中左”的笔名在公众号上创作“字体设计文章”,同时也是国民户外阅读运动发起人、“匠人读书公社”首任社长、旧石器研习所特邀观察员、砭石砚开创者、砭石文化研究者,倡导“天人合一不二”艺术理念。现居深山,读书、写字为生,作品多发在朋友圈(aidushuxuexi),敬请同好多多指教!

鲁之揅文房,提供的不仅是文房器物,还倡导一种用艺术生活的理念,即与物寻趣、与人寻志、与己寻思,以宇宙佳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