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省博物馆藏琴(上)

 标准生活 2020-09-06

编者按:

本文转载自斫研汇公众号。
2014年初,杭州出了一张明琴,友人邀请一起去看看。时我还在公司上班,难得利用周末时间跑了一趟杭州。当时时间紧,没买到火车卧铺票,硬是坐了一宿硬座到了杭州。下午到浙博闲逛,才知道这里专门为馆藏古琴做了一个展厅,很是激动。当时还留下了这样一个朋友圈(2014年3月25日):


后来,又三言两语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国家宝藏》中的浙江博物馆“彩凤鸣岐”琴真的是唐琴么?——或许不是!

不过正如我当时的感觉,断代虽然有争议,我对浙物对古琴的重视和文化推动工作努力由衷的点赞!下文分享给大家:

编者按:王宁


本文共3122字,预计阅读8分钟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 原名“浙江省西湖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馆址的一部分为江南著名藏书楼——文澜阁。

浙江省博物馆还有位于栖霞岭的黄宾虹纪念室和龙游路的沙孟海旧居。 

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1999年落成的浙江西湖美术馆为浙江省博物馆充分展示浙江丰厚的美术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9年,坐落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武林馆区建成开放,为浙江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浙江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重点建设的八个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研究及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艺术博物馆。

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 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宁波花轿等浙江民间漆木器等,均为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

另外,馆藏三十余张古琴中有近十张是唐宋时期的古琴,极为珍贵。在武林馆区,设有古琴专题陈列——“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浙江博物馆征集了二十余张古琴,其中十四张为“民国古琴第一人”九嶷琴派创始人杨宗稷的藏品,曾由他收藏、监制和修复过,在其琴学名著《琴学丛书》之《藏琴录》上都有著录。

杨宗稷去世后这批转到了国民政府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北峙塔主人徐桴手中。新中国成立后,徐桴由于自身与国民党的特殊关系跟随去了台湾。他的后人把他的21张藏琴中的14张捐献到当地镇海文化馆。

1953年由镇海文化馆将这14张琴移交给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记载了1956 年王世襄先生受音乐研究所的委托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记录这批琴的事情。

1994年5月,王世襄先生携夫人袁荃猷女士来浙江省博物馆库房考察朱家济先生捐赠的明四面平式雕螭龙纹紫檀画桌,恰好这批琴和这张桌子放在同一个库房中, 袁先生被这批古琴所吸引,通过观察,肯定地说这批琴中有不少的唐琴和宋琴。

袁荃猷是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曾从北京大琴家汪梦舒和管平湖先生学习国画及古琴, 1947年与管平湖、王世襄等人一同发起组织“北平琴学社”,与杨葆元(杨宗稷之子)、关仲航和溥雪斋等先生经常琴会雅集。

另外王先生又收藏不少唐宋古琴,如著名的唐琴“大圣遗音”、宋琴“梅梢月”和“高山流水”、元琴“金声玉振”等等。

袁先生得以能够与这些琴朝夕相伴,观赏抚摸,应该说对古琴应该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

2000年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马俊国先生写论文需要,经过他的论文导师之一——香港饶宗颐先生联系北京吴钊先生,然后吴先生再通过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曹锦炎先生,他得以见过这批琴, 在其论文《杨时百与近代琴学》有所记述。

除杨宗稷遗琴外,另有著名文史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捐赠的一张北宋仲尼式琴,旧藏南宋谢叠山款仲尼式“号钟”琴以及成组的清同治九年款古琴、古瑟,还有成组的原杭州孔庙彝器“雅乐之琴” 等。

经当代著名琴家成公亮、丁承运、李明忠诸位先生鉴定,这批琴中有十余张为明代以前的古琴,包括明代著名琴家、虞山派创始人严澂使用过的“韵雪”琴。

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中可能有四张为唐琴, 并且款署有唐代最负盛名的斫琴高手雷威、雷霄、李勉的。唐琴是古琴界的珍稀之物,流传至今的极少,雷琴更是稀世珍品。

浙江博物馆所藏的历代名琴,可以说是中国古琴艺术弥足珍贵的财富。

现将本馆收藏古琴的具体情况详细列下来,希望爱好者能有详细的了解。

一、“彩凤鸣岐”琴

落霞式,制作于中唐,是杨宗稷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杨氏评价“声音绝佳 ” 、“可谓凤毛麟角矣”。

琴长124.8厘米, 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

琴体较长,背面微圆,从琴面漆灰剥落处看,漆灰较厚,似为瓦灰,应该是杨宗稷重修时刮去琴面原漆灰后上的瓦灰。

琴背以栗壳色原漆为主, 间朱漆,琴面与侧墙后加朱漆。

琴背冰裂断兼小流水断,琴面断纹隐约可见透出。

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 琴名,另有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文围绕龙池四周。

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龙池两侧行书:“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署款:)开元后卄甲寅荷花生日九疑山人杨宗稷自题”。

龙池雁足间正楷:“庚申二月,与朗贝勒公祭长沙张文达公于岳云别业。贝勒见此云:‘定慎郡王旧藏百余琴,庚子散失,此为第一。’因赠长歌,有‘曾存定府先人言,我持此琴三叹息’之句,定府琴有名于时,识之以告来者。宗稷再题。” 左侧有行楷:“禅寮花落画愔愔, 猿啸龙吟万籁沈,定府旧藏真第一,曲终人远晚烟青。辛酉上巳为时伯先生题杨懿年时同居法源寺”。

从《琴学丛书》对“彩凤鸣岐”琴的记录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流传经历是这样的:有可能曾藏于深宫内府,后来颁赏给皇亲贵亲戚,在定王府“行有恒堂”收藏的百余琴中名列第一。

雷威为唐时蜀中造琴名匠,他所造之琴世称“雷公琴”。

在2009年举行的“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中,“彩凤鸣岐”琴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从30件候选文物中脱颖而出,荣膺“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二、“来凰”琴

仲尼式,唐代。琴长120.4厘米,有效弦长110.7厘米,额宽5.8厘米,肩宽20.7厘米,尾宽13.5厘米,厚5.6厘米。

紫粟壳色,琴面和琴背密布冰裂断和牛毛断,八徽以下尤见明显牛毛断。侧墙全无断纹。

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上方有杨宗稷仿苏东坡字体题名“来凰”,下有楷书题刻:“庚戌春,予得鸣凤,为怡府二十四琴斋物,后得卄余琴,皆非其偶,惟此足以匹之,益征雷霄制赤诚朱致远重修款非伪作,喜极,因以来凰名,铭曰,有凤求偶兮,翱翔三年。良材邂逅兮,九德兼全。凰兮凰兮,天假之缘。壬子腊日九疑山人杨宗稷题于宣南后二十四琴斋”。

龙池腹腔内有刻款:“雷霄制,赤诚朱致远重修”,凤沼腹内有刻款:“清同治十二年岳阳李绥复修”。

雷霄是唐时蜀中造琴名匠,朱致远是元代著名古琴家。

杨宗稷认为该琴琴腹内刻款非伪作。

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根据制作方法、琴制气象、声音等方面要素综合判断,认为“来凰”琴是唐琴。

三、“春雷秋籁”琴

仲尼式,唐代。琴长117.1 厘米,有效弦长107.3厘米,额宽16.8厘米,肩宽17.4厘米,尾宽12 厘米,厚5.2厘米。

黑漆,长方形龙池凤沼。琴背密布细流水断,琴表隐约可见小蛇腹断。

琴面岳山内侧向外倒题“春雷秋籁”四篆书,琴面由于经过后世修理,断纹基本不存。

龙池内纳音内侧倒题“大唐兴元元年宗室玄卿造”楷书一行。

杨宗稷有这样的论述:“《唐书·宗 室宰相列传》云:‘李勉,字玄卿,兴元元年,检校司徒平章事,善鼓琴,有所自制,天下宝之’。乐家传响泉、韵磬,勉所爱者。今响泉不见于人间,韵磬已经羽化。此玄卿所造岿然如鲁灵光。至后世,但知有李勉公,无知玄卿者,尤足证为稀世鸿宝。不仅音声清圆透润,无与比伦, 为足贵也”。

唐宗室李勉不仅是一位高官,也是一位热衷琴艺的琴家,曾撰有《琴说》 一卷 。他是斫琴高手,曾制作过数百张古琴,尤善制作百衲琴。

杨氏对此琴评价是“音声清圆透润,无与伦比”,称其为“希世鸿宝”。


原文刊载于《乐器》
2011年02期

律和古琴研习社

斫琴、造轸、研弦、教学



律吕人和,不忘初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