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有三不借,借了家准败,现代也有三不借,借了会怎样?

 小天使_ag 2020-09-06

有一句俗语叫: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虽然这句话既不工整,也不对仗,但是不得不说,这句话道出了人间沧桑,说的也是千年来中国人最看重的人情脸面的困扰,老一辈到底想要告诉我们都有哪些不能借呢?

最早的时候,这“三不借”都体现在物质上,因为以前物质匮乏,人们对于一些比较少见的生活用品都看得很重,所以才会有“三不借”的说法,这三样东西经过归纳总结,小编认为大致是这三样。

打开WiFi万能钥匙,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不借新婚用品

老李头结婚的时候特别穷,就连床板也少了一块,怎么办呢?新娘子快进门了,总不能让人家第一个晚上就滚下床吧?于是老李头当机立断,找邻居借了块床板应急。

热热闹闹娶新娘,开开心心入洞房,新娘子是妥妥的进门了,可是第二天老李头要拿床板去还的时候,新娘子知道了来龙去脉,一下子家里就如同掀了锅,新婚的二人吵得不可方休。

从那以后,老李头夫妻两个就有点隔阂了,总是吵吵闹闹个没完。邻居的老人家就说是老李头不对,不该去找别人借床板,新婚夫妻最忌讳找别人借东西,把好兆头都给借没了。

按照传统习俗,新婚的物品都要是崭新的,这样能给新人最好的祝福,所以,年轻的老李头就是犯了大忌,找别人借了床板,万一这对借出床板的夫妻离婚了,是不是会把坏运气过给这对新人呢?所以,老李头的妻子特别生气。

后来人们生活条件逐渐好了起来,新婚夫妇在形式上越来越强调“新”,即使没有新房子,也要装修成新房子,买新车,穿新衣等等,更不会去找别人借新婚用品了。

每个地方的习俗都有差别,所以年轻的朋友们去参加别人婚礼时一定要留心,不要随便借东西给新婚夫妇,自己结婚的时候也不要乱借哦。

第二:不借药罐子

现在大家都不煎药了,可是在古代,一个药罐子也是要花不少钱买的。大家知道中药的熬煮时间、火候都很重要,药性的好坏和药罐子的质量也息息相关。

以前的人可不是都那么有钱谁都能买得起药罐子的,有些人没有药罐子,当需要熬药的时候就会向邻居或亲戚借,其实这个借药罐子的行为很多人还是介意的,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老人们认为,用了病人的东西会把病一起“过”过来,所以,药罐子不能随便乱借给别人。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共用一些器皿真的会过病气,所以不借药罐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不借香案

在农村碰到喜庆的节日,都会焚香祭拜,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搬出一张古香古色,或方形,或长方形的香案,上面放着祭拜用的各种食物,家家户户在自家的香案上点香、祭拜,等到祭拜仪式结束之后,每家都会来几个壮丁再把这些香案搬回去。

这些香案特别重,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如果几户邻居一起购买香案,祭拜完了只要把东西带走,香案留在一个地方,这样不是更简单,或者需要的时候找别人借下,毕竟一年也用不到几回。

但是按照传统说法,祭拜祖先的香案是必须自己独家拥有的,一旦混淆,会让自己的祖先找不到祭拜的食物,这样要是祖先怪罪下来,怎么办呢?所以,不借香案被古人挂在了嘴边,一直流传下来。

当然,这三不借当中有许多包含了迷信的想法,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三不借在生活中越来越少听到了。可是,在现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还更要注意以下这三种“不借”。

1、不借车

前几年有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轿车因为超载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驾驶员当场死亡,一同乘车的人员大部分都重伤,车主小陈被下令要承担这些人员的医疗费,理由是:车是他的。很多人不解,车已经被别人借走了,发生了事故车主还要来赔?

根据法律规定,车是谁的,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这个法规出来之后,很多有车的人都很痛苦,难免会有没车的朋友偶尔借一下车,不借的话,总是被人在背地里说小气,不讲义气。

可是借了的话,又会担惊受怕。其实,车子真的不能借,千万不要因小失大,面子能值几两银子?该拒绝时就要严辞拒绝,否则等到真的出了事故,哭都来不及。

2、不借钱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当中,余欢水就是因为借钱给自己的好朋友,一直要不回来就和老婆离婚了,还和朋友决裂。而欠钱的朋友却一脸的理直气壮,不想还就是不想还,那种绝望的心情,相信现实中很多朋友都经历过。

私人金钱上的往来是最不可靠的,因为太熟悉了,很多人不好意思写欠条,甚至写了欠条由于文字组织不到位,可能都不具备法律效应,到了最后,还不还钱就要看借钱人的心情了,被借钱的反而要小心翼翼。

如果像余欢水那样要豁出去,不顾双方面子才能要回钱,那么朋友肯定是没得做了。所以奉劝大家,现在银行贷款挺方便的,多付几个利息,好过朋友间借一借来得好,钱,不要随便借。

3、房子不能借

《安家》最精彩的环节,就是上海某栋老别墅被亲戚一家子借住,借住多年后,亲戚却要和房主一起分享丰厚的卖房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鸠占鹊巢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皇帝都有几个穷亲戚,因此有些农村来投奔城里亲戚的,大方的亲戚总想着帮衬人家,将房子免房租或者象征性的收取房租,有些人一住就住上十几二十年,中间政策变动就会引发房产纠纷。现在房价这么高,奉劝一句:房子还是不要随意借出的好。

古人的三不借和现在的三不借,虽然看起来并没有多少直接联系,但不外乎一点,没有经济上的牵扯,朋友还是好朋友,亲戚还是好亲戚。一旦有了经济纠纷,朋友瞬间决裂,亲戚也可能反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