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如今这样的科学技术,他们都是看天吃饭的,所以说他们对于气候和节气的研究就非常深刻,自然也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积累了他们生活经验的俗语,比如说这句“就怕立冬一日晴”,讲述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一年有365天,有12个月,有4个季度,而在这段时间中又包含了很多的节日,还有老祖宗规定的24个节气。 ![]() 这节气和节日可不同,节气代表着的是天气的变化,而且很多都非常的灵验,几乎是老祖宗说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它就会发生什么事情。 因为古代没有天气预报,所有的事情都要依靠人们的脑子和生活经验来判断,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自然就会得出一定的结论,这就是数学中的“归纳推理法”,而往往这样子得出来的结论会比所谓的科学预算更加的精确,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 这句“就怕立冬一日晴”,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很好理解,因为这就是俗语的特征,用最简单的话来向我们阐述最为有道理的生活经验。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在立冬的那一天,如果恰好是个大晴天的话,是比较可怕的一件事情,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四季更替、自然变化,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规律,而在四季分明的地方,夏天炎热,冬天寒冷,这是百分之百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还没有全球变暖的古代,更是非常准确的一些生活规律。 对于农民伯伯来说更是如此,那时候还没有袁隆平老先生为我们发明的高产量种子,每一位农民伯伯都要勤勤恳恳的下地干活,但是这也并不一定就代表着你在收获的时候一定会得到应该有的产量,因为产量这个东西还是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 ![]() 立冬这个节气代表着冬天到了,而冬天到了就代表着天气要变冷了。 小麦有一个成熟的阶段叫做越冬,这对于它的成熟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当这个时候的温度达不到它所需要的低温,就会直接影响到粮食来年的收成,而根据经验推断,如果立冬这天是晴朗的一天的话,就代表这一年的冬天不会太冷。 若是冬天的天气不够冷,小孩子们看不到雪花是小事,带来的大面积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第一条是对于我们人类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很多人会发生感冒的状况,这就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影响到了自己身体内部的平衡,所以才会患病,在我们如今每一个人都非常健康的现代社会都是如此,对于古代那些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人们来说,就更是这样了。 当季节的变化不够明确的时候,就会很严重的影响到人体内的平衡机制,再加上生活条件不好,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暖冬对于人类的健康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 ![]() 第二条是针对农作物来说的。 我们用小麦来举例子,如果冬天过于寒冷的话,小麦的秸秆部分就会疯狂的长大,而过了这段时间,就到了他结麦穗的时候了,可这时就会出现一个非常令人尴尬的局面,那就是营养不够了,直接导致的结果也很明显。 小麦可以食用的部分有多少,就取决于它抽穗之后,能够长出来的麦穗有多少,而此时前边因为冬天太过暖和,麦秆长得非常好,每一根小麦都很高,可是却吸收了大部分的营养,导致麦穗不够饱满,这样子结出来的粮食产量一定会大受影响,说不定就会导致饥荒。 第三条同样是针对农作物的。 害虫一直都是农田里边作物们的大敌,而每年冬天,小虫子们就会选择蛰伏起来,可是它们很脆弱,根本经受不住外界的寒冷,有一大部分会在寒冷的冬天被冻死,这样对于它们的生命来说自然是残忍的,可是对于小麦来说就是一件好事。 ![]() 因为这些小虫子是吃粮食为生的,当它们冬天被冻死了之后,在来年开春的时候就会减少对粮食的损害,可以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不用让务农人员分出大量精力来治理害虫。 所以可想而知,如果冬天不够寒冷的话,这些小虫子就冻不死,到了春天就到它们开始“大吃大喝”的时候了。 而虫子的数量众多,就算人类有心防范,也做不到十分的周全,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粮食被它们吃掉,那我们人类就要饿肚子了。 参考资料:《俗语大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