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兰玩嗨了,观众懵逼了

 博子x9xvaybzsr 2020-09-07

诺兰的《信条》终于来了,作为一部投资超2亿美元的大片自然是万众期待,再加上疫情当下,诺兰更被认为是“救市(场)主”般的存在。

昨天凌晨我的朋友圈被去看首映的同学刷屏,说影院里做了特别设计,只有看完才明白其中含义。

为了保持清醒没买零点场,我一般习惯是周五去看早场新片,下午回来写影评,刚好赶得及晚上发。

但昨儿上午那场《信条》,散场我真是懵了,完全不知从何说起,让我有种明明目的地是北京,却先去了趟新疆,最后稀里糊涂又回到青岛的感觉......

下午又二刷,出影院天色已渐暗,主线细节清晰了一些,但还是没完全吃透。

之前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我都有二刷经历,但主要是欣赏细节、强化氛围,《记忆碎片》和《追随》也绕,但叙事模式较清晰,像《信条》这么费脑子还是头一回,“诺兰学”是越来越难念了。

也许很多同学还没看,我下面尽量不剧透关键点,给你做个导览,让你看第一遍时不至于很懵,看过不想二刷的也可以参考,也许疑惑点就通了。

刚刚开场一股诺兰味儿扑面而来,乌克兰基辅大剧院,一场高雅音乐会即将举行,突然恐怖分子闯入打劫,强烈的BGM节奏与背部跟拍让人想起《黑暗骑士》中小丑带兄弟抢银行,带感。

闭目养神的男主被乌克兰人叫醒,他在电影中自始至终没有名字,身份是情报局特工,乌克兰人并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应该只当作是个雇佣兵。

乌克兰人一直拿着设备监听剧院内部情况,直到特警赶到才下令,为的是贴上正确臂章,混入特警队伍。

剧院的桥段大约10分钟,恐怖分子、特警以及男主假特警的共同目标是放射性原料:钚,放在一个金属容器中,这是典型的“麦格芬”,不明觉厉、人人想要。

男主混入后直奔二楼包厢,找一位美国外交官,他知道钚藏在哪儿,男主让外交官乔装带着钚元素从下水道逃走,自己去救人,此处狠狠黑了一笔乌克兰特警,撤退时竟然放置了炸弹想把剧场里的人杀光.....

男主被真特警识破,危急时刻被神秘人救下,而方式竟然是一颗逆向飞行的子弹!从座位下面的弹孔飞出,逆向击中真特警,回到神秘人的枪膛,此处注意神秘人走的时候背包上的红线铜钱。

男主把炸弹拆除卷包扔到二楼,随着一声诺兰式爆破,本场景结束。

乌克兰人布置的任务是抓到外交官(为了钚元素),而男主却带了个假的回来,于是被严刑逼供,男主义薄云天,誓死不透露真实身份,勇敢的吃毒药自杀,此时片名才亮出来。

数日后,男主醒来发现自己没死,一个自称是“信条组织”的人救了他,说之前的遭遇是考验,现在你可以入伙了,让我们一起去拯救全人类。

你可以把信条组织看成成正方阵营。(也不全是,比如印度女人应该算个骑墙派)

《信条》的前半段不太难理解,典型的谍战片叙事,线索环环相扣,一步步逼近反派萨特尔。

男主被送到海上风力电站修养(毕竟刚刚自过杀),这个场景选的挺别致,外面大风车在发电,里面男主在充电。

几天后,男主乔装成电力工人上岸,去某科研机构见女科学家劳拉,她给男主出示了一颗“逆向子弹”,开始枪里没子弹,扣动扳机后,石板上的子弹逆转回到弹膛中。

这个玄幻现象是理解《信条》的关键,我这个文科生来尽量解释一下,有种被老师按着头做奥数的赶脚......

子弹之所以会逆转,是因它有了“熵减”属性,“熵”最初是个热力学概念,用来度量组织中的“混乱程度”。

宇宙中的组织,大到星系,小到分子,总体趋势都是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混乱”(从有序到无序),也就是所谓的“熵增”。举个通俗点的栗子,想想你上学时的宿舍,刚开学时人模狗样吧,一星期后大家被子也不叠了,零食乱放,垃圾不倒,这就是“熵增”,越来越混乱。

如果你走运,碰到一位特爱干净又特勤劳的室友,按时搞卫生,那他的行为只能一定限度“克服熵增”,并不能改变大趋势,有些物理学家们悲观预言,宇宙的终极命运是所谓的“热寂”,即每处热量都拉平,所有生命运动迹象消失。

但熵增并不一定是负面的,据说不少创造力强的人,书桌都乱的一批,“混乱”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活力。

而熵减刚好是熵增的反面,为从无序到有序,你可以想像自己拿着个暖宝宝,半小时后你的体温却越来越低,而暖宝宝却越来越烫,不科学吧。

这枚子弹正常发射相当于熵增,而“回膛”就是熵减(火药与弹头归位),表现在视觉上就是“先果后因”。

熵减子弹在外形上与一般子弹并没有什么区别,现在人类科技还无法将物质进行“熵减”改造,科学家说只有一种可能,这枚子弹是未来人类传过来的。

看到这儿我脑中闪现出《星际穿越》.....未来的人类在指引我们。

这个“逆时间(因果倒置)”设置是观众理解《信条》的最大障碍,并不是它本身多难理解,而是你需要对抗长久养成的顺时思维习惯,后面诺兰还把顺时与逆势同场景展示,简直反人类,需要很强的脑部纪律才能分的清。

诺兰为了让观众看清楚,用“呼吸罩”作为标志物,如果你看到人物戴着呼吸罩,就表明他处于逆时间状态。(最后逆转回去的凯特在游艇上之所以不用带面罩是因为她又穿了一遍转换门,回到正常时序)

还有个规则很关键,逆行状态的人,自己感知的动作还是正向,但看别人都是逆向的。同样,正向世界人眼中的“逆行人”,动作是“反”的。

举个例子:你某天脑子短路,开车突然“左行”(假设你是中国人),你虽逆行,但自己并不知道,觉得一切正常,还以为其他车在逆行;正常右行的人眼中,你也在逆行,双方都觉得对方是白痴.....

哎呀妈,解释累死我了......

刚才我提到了“穿越”,这个梗现在已被玩烂了,但诺兰的穿越玩出了新意。

常规的“时间机器”是你输个点位,垮叉一下就过去,比如《终结者》中身披闪电光着屁股的州长,到地儿之后,行为就变成正向,与常人无异。

但《信条》里不行,你必须一秒不差的逆回去,比如男主、男二、女一想要回到半个月前剧院枪战那天,就必须真的逆行半月才能到达。

《信条》玩的不是平行世界,时间线自始至终只有一条,不存在说我在这条线里挂了,另一条线还活蹦乱跳。

关于穿越最常出现的“祖父悖论”,诺兰是这么解决的,他将反派萨特尔设计成个不相信祖父悖论的人,如果现在崩塌未来会不会完蛋呢?这反而成了故事的悬念之一,诺兰真的是太鸡贼了.....

以上我写的,只是理论,真到了场景里,我猜你八成还是会晕乎,因为剧情密度实在是太快,根本来不及细想,比如红蓝屋子逼供桥段,观众要在正、反逻辑间反复跳,我身边坐的一对情侣就是这时候起身离开的....

对了,还有结尾处的废城大战,我第一遍也看懵了,提示一下还没看的同学,里面用到了“钳型战术”,也就是分成两队,红队正向打,蓝队逆向打,(两队出发的时间不同),其视觉形状大致就是片名的样子,请看:

你可以把两端的T想象成两支队伍,红队是“正T”,蓝队是“倒T”,分头并进,最后在N汇合,为什么要这么打呢?因为可以给对方提供掩护与信息支持,每队各打半场,成功率更高,具体我就不多说了,否则降低观影乐趣。

这片子无论看什么解析都没用,就像片中科学家说的:“不要试图去理解,去感受”。是个又虐又有趣的过程。

最后说几点个人感受。

诺兰迷们应该会很满意,视听语言还是那个味道,无论爆炸、追逐都实拍为主,没有任何塑料味儿,那架波音飞机应该是个空壳子,否则真炸不起.....

所不同的是,这回诺兰没有太顾及一般观众的感受。

诺兰之所以能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靠的就是“商业片的娱乐性”+“奇思妙想”,这次妙想浓度没变,但娱乐性降低了,什么是娱乐?首先要浅显,让观众触目即明,触耳即懂。

无论是《盗梦空间》《蝙蝠侠》还是《星际穿越》,都有容易理解的一面,普通观众就算不挖掘深意,光看故事也能开心,二八原则放在电影上同样通用,给观众的新奇信息比重,不要超过20%。

《信条》的信息密度太大了,而且反直觉,看得出这次诺兰拍的随心所欲,他嗨了,但我确信九成观众在影厅灯光亮起的一刻,是懵的。

只有二刷三刷,才能一点点体会诺兰的用心。所以我估计,票房得跪,能过5亿人民币已属万幸。

如果把叙事技巧都去掉,那《信条》就是个普通的谍战故事,但这就是诺兰啊!《星际穿越》不过就是个爱拯救一切的故事,但他就是能讲的眼花缭乱,这是导演的本事。

不过《信条》中的感情戏薄弱,男主是喜欢上女主了?这点表现的很模糊,如果不是爱,那无法解释男主这一根筋的行为。另外,这个女主高到离谱,好像有190cm,其他男演员压力山大.....

大Boss萨特尔是个以毁灭(拯救)世界为己任的大魔头,但他在家里竟然是个小心眼的家暴男,当对妻子说:“我就是忍受不了别人拥有你”!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冯远征老师....这格局真是,有点小。

反而是男主和帕丁森的兄弟情,看第二遍的时候真是煽到我了,我接受自己的命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壮哉男儿!(不剧透不剧透)

罗伯特·帕丁森经过一系列严肃作品磨练,已完全甩掉《暮光之城》里的小生皮相,这次真对他刮目相看,未来可期!

总的来说,我对《信条》还挺满意的,诺兰从来都不满足于当个商业片导演,他在拓宽想象的边界,虽然这次的尝试见仁见智,评价两极,但我很佩服他,庆幸在当下小心翼翼的电影界,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诺兰牛逼。

找时间去三刷。

没看的、或者想再看的同学,请在我这里买票。新合作了个小程序,购票比猫眼淘票票优惠(特别是连锁院线)

收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