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育承担了文化传承和家庭“易子而教”的双重职责

 育邻人 2020-09-07

学校教育承担了文化传承和家庭“易子而教”的双重职责

育邻梦

学校教育承担了文化传承和家庭“易子而教”的双重职责,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是减轻家庭辅导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支撑部分。需求是社会分工协作发展的根本动因,学校教育起源的根本在于人们追求链接更多科学文化知识家庭对“易子而教”的深度需求

人类是杂食性动物,我们喜爱的食谱品种从蔬菜、谷物、水果到动物肉类多达上千种,起初人类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获得自身活动范围内的有限食物,但这一切随着人类进化的不断推进,获取不同食物有了不同的分工。从农业种植成为人类主要食物来源保障开始,人类开始了依据不同人群劳动优势进行分工协作的新征程。伴随着劳动生产分工的细化,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交易、国家,并随之进化出了专门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教育系统——学校

学校是辅助成长的专业场所

学校教育系统性传承文化知识

教育是当今社会辅助每个人学习成长的主力军,而教育按其实施的阶段和使用的场所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大类。家庭教育主要培养人生学习成长习惯,习得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学校教育的重心在传承社会优秀文化内容,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发展所必须的各级各类建设人才;社会教育则主要针对已参加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或者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

一、家庭教育为成长打基础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类历史最悠久的教育形态,父母是孩子学习成长历程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老师。如果把每个人比作一台电脑,家庭教育书写的就是最底层的机器语言;如果把成长比作植物从环境中汲取养料,家庭教育编制的就是根系中根尖成熟区,家庭教育决定了人生所拥有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看待世界最基本真善美丑的滤镜。家庭如同一台复印机,有什么样的家长就大概率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活动的起点、基点和终点,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组成单元、是社会实践分工、协作的根基,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加入了某个特定的家庭。家庭教育是指成年家长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的成长教导活动,其根本目标在于引导孩子获得生活自理能力,为孩子适应社会生活打基础。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第一个接受教育的场所,人生在家庭中开启学习成长的第一课;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家庭教育对每个人所施加的影响作用让每个人受益终身,并且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教导自孩子出生之日开始直至有一方离去。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对孩子学习成长施加的影响力,它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耕织于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塑形成为孩子的人生性格。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生的影响作用就如同建筑地基对整栋大楼的影响,家庭教育就是对孩子学习成长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这些习惯包括饮食、语言、作息、卫生等等。

二、学校教育为成长强枝干

学校家庭教育的升华,是人类文明成果极大丰富的产物。语言文字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凭自己的的生活经验教导孩子,是真正的“言传身教”,这也是最初教育的雏形【家庭教育】。语言文字出现之后,人们能够将从社会生活总结的经验教训总结汇集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并传承给其他人或后代人。于是氏族或部落内开始出现集中教导孩子成长的行为,后来逐步演变成私塾乃至于今天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给予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实践的工具【语言和数学】、传承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智慧【哲学、历史、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等等】,教育活动是人【老师】引导人【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教育活动的受益者,教育活动培养社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人才和劳动力,同时社会资源又不断的促进教育活动为适应生产活动而向前发展。因为,教育活动的产品是人才,人才是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只有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生产【教育】出适合社会生产需求产品【人才】的教育活动才具有社会价值。

学校教育活动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分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承担了科教兴国的第一重任。敬爱的周总理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新中国70多年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历程足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学校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生产新科学技术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依赖教育,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最有效的手段。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首先需要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而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方面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对已经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进行再教育,这就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学校教育是发展创造新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由于学校人才集中、科研设备较好、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开展综合性课题和边缘科学的研究,以及可以从学生和研究生中不断补充后备力量,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因此,不仅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一技术一个生产体系的逐步形成,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教育不仅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也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为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知识内容、设施、设备是社会生产的,近年来教育活动已越来越市场化,教育资源生产市场化、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市场化......社会已经深度对接到教学活动中。首先,教育活动内容更接近社会需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与定向委培等都是教学活动中心积极向社会靠拢的积极行动;其次,基础教育活动中的众多教学资源、教学工具也多来自于社会。所以,教育深受社会发展步伐的影响,比如利用网络、视频、音频技术发展而来的网课,智能电子教具等等。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升华,是促进人类文明传承、传播的“光明大道”。学校教育是人类文明成果得以普惠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手和受益者。学校教育得以普及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结出的“硕果”,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历史上发明创造出的最伟大的工具,它让人类在生活中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自然所获得的文明成果得以超越时空流传,让人际间信息交流有了统一、明确的表现形式,让信息传递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汉语、英语、法语等作为全球性的重要语言工具,让人际间的分工、协作变得高效易得。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而生的,其正式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现今,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传承着人类文明的昨天、决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更指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明天。

学校是孩子融入社会生活的小世界。学校集中了大量同样处于成长学习期的孩子,他们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还具有相似的行为性格、同样的学习成长欲望,在学校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找寻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成长伙伴儿,也就是“青梅竹马”的成长伙伴儿。学校学习是和朋友一起学习同样的科学内容、一起玩乐,是孩子们在自由环境中与同龄伙伴儿共同成长、相互促进的学习历程,在这里孩子们开始选择与自己有共同喜好的伙伴儿作为朋友,在同学间练习如何与同学协作完成一定的学习、游戏任务。学校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这里有与他们兴趣相投的朋友、有一起解答一道难题的同学、有一起嬉戏打闹的同伴儿,学习本身缺乏乐趣,但有同学、朋友、同伴儿陪伴的日子却是幸福且快乐的。

三、 社会教育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社会教育,是与人类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生存、成长模式,也是适应生活“活到老,学到老”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发展进步飞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知识信息被创造、被发现,学习是保持时刻成长不被社会落下最好的最佳途径,个人生命力量是渺小的,刚出生的新生命几乎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能行走,甚至连生理活动中的排泄活动都必须依赖父母的帮助。学习活动的基本就是通过不断的模仿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能够发挥出生命的潜能。学习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生命之中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从吃饭、穿衣、行走、言语,到工作、创作每一项人类的活动技能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孩子如同一粒种子,拥有无限的成长可能,而实现各种可能的必经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获取智慧的最佳途径。譬如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计量,适应社会生产分工、统计收益;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我们的“邻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知识与智慧是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其又在社会实践中指导生产活动。所以,向社会学习、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是获取最前沿成长智慧“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实现人生成长梦想的最佳通途。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最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教学活动,也是内容最多元、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让人们时刻都能继续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自己,是自己变得越来越成熟。社会教育是真正践行“三人行必有吾师”的社会互助教育模式,它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限制,也没有统一的施行标准,完全根据社会生产活动需要而展开。

教学活动深度践行“易子而教”

学校升华“易子而教”

易子而教就是交换或者将孩子送给专业人员进行成长教育是社会进化分工之后克服自家人为教不专、为教难严的必然选择。古人就已经明白亲子之间由于血缘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很难做到公正、客观。亲子之间由于属于利益关联关系,许多事务上难免互相“包庇”,在辅助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难以高标准严要求、难以做到为教连续性。

原文: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之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译文: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一、“易子而教”有助于信息互通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吾师”,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教养和专长的领域,特别是在社会教育未能普及的古代,“易子而教”对于孩子连接多种生活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今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就是充分借鉴和发挥了“易子而教”强大的信息互通交流功能,让专业的人在专业的领域做专业的事情、让老师能够专注于教导孩子们学习成长,而社会中绝大部分人则能够安心的参加社会经济建设。

二、“易子而教”有助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俗话说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社会之中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技能,比如有擅长写作的作家、有擅长表演的艺术家、有擅长研究的科学家.....更有专注且擅长于教学的教育家。“易子而教”就能更好的发挥出教育家在教导孩子学习成长方面的优势,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成长、成才、成人。

三、“易子而教”是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必然选择

社会生产分工协作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各行各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从大领域分工形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领域,而细小分工从狩猎、采摘——>360行——>一颗螺丝钉的制作都分为若干专门工序。社会分工进化的标准就是每个人所负担的协作边际越来越小,“易子而教”就是教育进化的必然,而今教育系统又被进一步细化为孕前教育、孕期教育、启蒙教育、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等若干分支,分支之后还有分科,比如语言、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自然科学......

四、“易子而教”预防为教不严

有人说:“为将者就应该与士兵保持距离”,而家庭之中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的一举一动都被对方“一览无余”,而且孩子还时常在家中“撒娇”、家长也时常有许多“难言之隐”会被孩子发掘。因此,家长在日常管束孩子的过程中也时常容易被孩子反驳“你自己......”是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同样也有劣势和不足,而这一切在家中就几乎没有秘密。

常言道:“老虎也会有打盹儿的时候”,生活中,家长难免有许多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都做不到,更谈不上为孩子做行为榜样,这就为“为教不严”埋下了隐患。“易子而教”让老师能够将自身最完美的形象展现给孩子们,让他们全身心的模仿老师最好的生活方式,老师因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们展示的都是积极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能够按照更高标准要求孩子们的学习上进,而不用担心因为孩子反驳“你自己.....”造成客观事实上的“为教不严”。

老师=共享家长

学校老师承担“分段式共享家长”职责

现代社会,生育孩子最难的事情不是如何生孩子,而是如何在孩子出生之后数十年间如何处理好养育孩子与继续参与社会工作之间的时间分配难题。 学校与学校老师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兼顾参与社会工作与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时间管理难题,学校老师从另一个侧面讲就是孩子学习成长路上的“分段式共享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特定阶段就是特定班级学生的“共享家长”,负责管理、教导他们综合学习成长活动。

学校老师是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多面手。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就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工具、满足人类幸福生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被极大的丰富,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将只能参与社会生活大系统分工中的一小块儿,比如农业生产、工业加工或者服务,也就是每个人都只能参与“360行”中的一小段分工。今天,社会生活中农民种植粮食、工人加工社会日用品、公务员管理社会秩序、科研人员洞察分工协作新机遇等都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学校老师则正好分得了“分段式共享家长”,为孩子提供学习成长服务的工作,这项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个家庭辅导孩子学习成长不专业、不专一、不系统和知识面太小的难题,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专业、专注、全面的智慧文化教育。同时,教育也极大的提升了社会劳动生产分工协作效率,让教育孩子学习成长的事情由专业的老师做、让更多人专心参与社会其他生产劳动分工。

共享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流行,共享办公空间、共享自行车、共享员工......其实,社会生活中有更多、更早的共享服务,比如说学校老师。学校老师严格的讲就是孩子们学习成长历程中的“分段式共享家长”,教导孩子学习成长原本是家长的核心职责。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单个家庭对孩子都在成长教导已经远不能满足孩子综合平衡发展的需要,于是家庭教师、私塾老师、学校老师等一众“共享家长”就应运而生了。学校老师就是当前社会中最大辅助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智力劳动共享群体,也就是孩子们学习成长路上的“分段式共享家长”。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成长上所面临的难题会越来越严重,比如没有系统的辅导时间、没有专业的辅导技能、没有适宜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专业场所......这些在学校与学校老师那里都不是难事儿。那么,作为学校老师应当如何更好的承担起“分段式共享家长”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重任呢?

一、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家长

古人称老师为“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为孩子的再生父母”,足见老师在人生成长历程中具备相当崇高的地位。今天之所以年轻人结婚欲望低下、新生儿出生率低,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城市化之后的家长难做,家长一方面要拼命工作赚钱、另一方面还需要尽力陪伴好孩子。家长的难处就是自己本身应对工作就已经很费劲了,增加辅导孩子学习成长自然就力不从心。然而,某些专家提倡的学校减负实际上是把教育孩子学习成长的重任推向了家庭。学校老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家长就是要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关系和爱护学生,成为每个学生学习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

二、教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方法通则一通百通,学习方法和经验是可以被总结的。学校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授渔”而非“售鱼”,教学工作的核心应该是教会学习如何学习而不是老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卖”给学生。因此,学校老师无论是课间还是课后引导学生做练习,都应以启发学生学习成长的主动性、教授学习方法为主,阅读、作业、实践应为强化学习方法服务。

三、承担起更多辅助学生成长的责任

作为缺乏辅导孩子学习成长的家庭,其一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生活实际问题。因此,遇到家庭难以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情况时,学校老师一定要尽可能以自身的能力去帮助孩子,而不是简单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说教。当前,家庭教育“专家”、内容漫天,但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实效的根源就是大家都在宣扬内容和方法,而没有真正诚心去帮助家庭解决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困难、未能沉下心去陪伴孩子学习成长

教育开发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学校教育必须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必须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政治制度保障。因为,学校教育是对社会发展影响最长效、收益最大、见效最慢,学校教育传承社会已知文明成果、赋予人们更多成长智慧,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育活动的产出是人才、为社会建设输送更高素质的建设者,是提升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制度保障。纵观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最大,以新中国为例,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的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真实的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所面临艰巨的现实状况——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新中国建立之初就确定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也正是在“科教兴国”的指引下,被国外看做包袱的人口变成了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变成了劳动资源优势,使得新中国用70多年的历程完成了国外几百年走过的经济发展致富之路。今天的中国已经全民脱贫、奔向小康生活,国家整体经济建设位居世界前列。

学校教育承担了文化传承和家庭“易子而教”的双重职责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学校教育承担了文化传承和家庭“易子而教”的双重职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