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通透)

 lixiujuan2012 2020-09-08

人到中年,半生已过。

年青的稚气逐渐褪去,留下的是岁月涤荡后的沉稳与淡然。

梁实秋在《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中写道: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中年以后,所有得失与悲喜,都不必再过分计较。

保持一颗柔软且平静的心,笑纳世间的矛盾与薄凉,跟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

如此,才是真正的通达与智慧。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通透)

不为小人生气

里克曾说过:

“中年,是你狭窄的腰肢与宽广的心胸开始换位置的时候。”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人。

和小人纠缠,往往十有九输。把心胸放宽,就是放过自己。

《孟子·梁惠王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鲁平公在国内推行“仁政”,重用的大臣是孟子的门徒乐正子。

一日,在乐正子的安排下,鲁平公打算偷偷和孟子会面,却不成想,撞见了他的心腹大臣臧仓。

臧仓问道:“您要去哪里啊?”

鲁平公告诉他:“我要去见孟子。”

臧仓回答道:

“孟子办母丧超过了他以前办父亲的丧事,由此可见他并不守礼义,您还是不要去见他为好。”

鲁平公信了他的谗言,便原路返回了。

乐正子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子:

“国君是打算要来见您的,可那个臧仓拦住了国君。”

孟子笑了笑说:

“我不能见到鲁公,这是天意的安排,不关臧仓的事啊!”

臧仓以小人之心,毁孟子名誉,让他失去了面见国君,推行儒道的机会。

然而,孟子却没有因此怨恨他,反而用宽容的心化解了此次干戈。

作家钱钟书有言: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不三不四,不明不白,不痛不痒的人身上,因为这很不值。”

人到中年,历经了半辈子的起落浮沉,见过了太多的泥沙俱下。

何必再为小人动怒,伤神又伤身。

保持一颗容人之心,才能在岁月中静养自己。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通透)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通透)

不为小事计较

西塞罗在《论老年》一书中写道:

“人入暮年,固然体力渐衰;但智力与判断力,继续增长,臻于完善的境地,历久而不衰。”

这份成熟、理智而又别具韵味的状态,使得中年成为了至美时光。

早已过了“寸土必争”、“以牙还牙”的年纪,再为小事计较只会让自己身陷囹圄。

英国作家基普林,在婚后修了一幢漂亮的房子,准备搬到那里度过他的垂暮之年。

他的小舅子比特是他的好朋友,俩人平时就在一块工作喝茶。

后来,基普林买下了比特的一块地皮,并在协议中说明:比特有权收割这块土地上的青草。

有一天,比特看见基普林正把这块草地改建成花园,非常生气。

俩人互相谩骂了起来,还为此结下了冤仇。

几天后,比特架着一辆双套马车,恰好碰见了骑着自行车的基普林。

比特硬要基普林下车,让他的双套马车先过去。

基普林早就因为地皮的事耿耿于怀,一怒之下到法院把他小舅子比特给告了。

最后,法庭宣判:基普林和他的妻子,将永久离开这幢住宅。

这个家庭纠纷案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人还为此写了一本书。

一块草皮,不仅毁掉了基普林一生的清誉,还搞得整个家族鸡飞狗跳,沦为世人笑柄。

丰子恺说过: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

一个人的心量,决定了他中年后的生活状态。

能忍就忍,能让则让。

不为小事计较,才能活得更加通透、自在。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通透)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通透)

不为人生发愁

法国作家莫洛亚在《人生五大问题》中写道:

“青年是最难度过的年龄,真正的幸福,倒是在成年时期机会较多。”

人生过半,却发现并没有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倒是总有令人发愁的事。

为自己儿女操心,为婚姻生活劳心,为事业工作费心。

可有时候,你尝试换一个角度看待,就会在这生活的点滴中咂摸出幸福的滋味来。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人,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卖草鞋。

晴天的时候,她心想:真糟糕,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了。

等到了雨天时,她又想:真糟糕,小儿子的草鞋卖不出去了。

就这样,老人每天都是愁眉不展,寝食难安。

邻居见到老人身体越来越虚弱,就跟她说道:

“老人家,您果然好福气呀!

每当是晴天,您小儿子的草鞋就卖得特别好,到了雨天,您大儿子的店里又顾客盈门。”

老人心想: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于是,老人再也不为儿子们的生意发愁了,身体也一天天硬朗了起来。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通透)

塞缪尔说:

“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一件事情对你的影响,取决于你是怎么看待它的。

人到中年,凡事不必再苛求,也没什么值得发愁的了。

把心态放正,善待自己,才是最好的姿态。

中年生白发,难掩岁月痕。

很多人说到了这个年纪,就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想要的不知道怎么去得,失去的好像一去不复返了。

很喜欢窦文涛的一句话:

“老不是一个年龄问题,也不是一个生理的问题,而是一个认知的问题。”

人生以中年为界,前半生鲜衣怒马,后半生采菊悠然。

不会再受外物影响,而是开始回归本心,感受生命。

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境界。

与朋友们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