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的阴天

 雪堂芭蕉 2020-09-08

       李商隐,字义山。他的诗歌中看似消极的情感实则蕴含着对生命深沉的希望。人们常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商隐就是在风雨飘摇中郁郁不得志的典型。

      他曾经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才智,一展宏图。然而时局不适,一朝落第。如果义山因此放逐自己,吟啸山林,最多也只是在子夜酒醒时分,做些清风正衣襟之类云云抒怀,不过言近旨远的喟叹罢了。但那就不是顽强的义山了,无论风雨多飘摇,人生总要继续。

      他喜欢阴天,也喜欢绵密淅沥的小雨。周遭自然、社会环境都使他感到孤单,而笼罩天地的雨就成了义山的保护伞。雨里他怀念故人,慨叹现实命运,奢望明天,为自己编织不可能的将来。同样,因为阴天的压抑,也开启了他的深情。


       某个阴天,他辞别了友人。大中五年冬李商隐去梓州途中,将到陈仓时回寄给送别的友人一首诗。友人或指韩瞻,曾从长安送作者到咸阳。

               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1]

诗中的空间延展十分宏大,皑皑压抑的阴云,并没有阻塞他的想象和浪漫主义情怀。天地相连,其阔大景象之壮丽,不能不令人心胸开拓。而且《周易》中早就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的说法,面对天地时,内心激荡壮观,情感也变得豁达和绵延。

       所以义山在诗中预想将来自己会闻鸡鸣而伤心。这是他经常思考人生,展望虚幻未来的常态心里的写照。当然,也是境遇的不得已逼迫他去审视自己的现状,深度体味苦辣甘甜,关照内心。在阴天的气氛下,他还是会不免感伤起来,尤其是当天气和美妙细小的事物都毫无生机的时候,他的深情更是无可寄托与排遣。


       某个阴天,他看到了雨落花败。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落第,回途住在逆旅,恰遇苦雨,院里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借牡丹以寄慨身世: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2]

牡丹为雨所败,万里阴霾,一春生气,荡涤全无。从牡丹的零落写到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又是一处希冀将来常态心情写照,也见出对自己以后人生的担忧。

     诗人的命运颠沛流离,身体与精神也饱受风霜。他的生活变得屈辱而艰辛,思绪变得忧郁而迷惘,心灵却愈加真诚和纯洁。 

      比如著名的《流莺》: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晨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3]

此诗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义山愈加痛苦,就在他表面的柔弱下越发显出他挺立着的顽强和倔强。

        貌似在历史风尘中,义山总是被文学描绘成他被伤害的体无完肤,心痛到极致的存在。我不愿总是把李商隐理解为孱弱的艺术形象。因为那不是“弱”,而是“软”。因为内心柔软,碰到坚硬的外在世界,他就会痛,也正因为痛,才感受到人生的如此悲凉。承担着那份悲凉去感知世界,世界固然是悲凉的,但是在这种早已经习惯了的不得志中,反而拓宽了生命的广度,加深了人生的厚度。

    


       跌宕之后,义山也变得老成了,喜欢在某个阴霾沉重的晚秋午后,在秋雨将散未散时聆听残荷被雨点击打的声音。

      但那声音并不动听。下雨的时候经过满池荷花的人都知道,在雨急的时候,那声音甚至是惊心动魄的。绝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听觉感受,像爆竹,突突的,也像远处某个巷子传来的连续的枪声。雨滴滴答滴答地落时,又像一层纸突然捅破的声音。这些都不是悦耳的,不是美的。但就在这样的喧哗与阴沉中,此时的义山就是这样一个自己创造意境的强者,他在享受这份沉重和惊心动魄: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4]

       当年徐志摩为了看到彩虹,在桥上站着,在雨中淋着,就为那一刹那的七彩斑斓。最后看到了,他说这是对生活诗意的信仰。这样的志摩在我们眼里是浪漫而天真的,彩虹是绚烂的,而义山是深沉而压抑的,枯荷是残败的。可是在自然中汲取生活勇气的灵气是一致的。



       生活总是细碎的,如果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没有波澜,也可以安然一生。人总是为生活所累,可是人都是有希望。义山在困顿中看到生活给予的希望,并且一直坚强的挺立风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