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废一个孩子,拼命“对他好”就够了!

 lion__ 2020-09-08




关于生二胎,有一大好处总被提起:有了二宝之后,大宝会迅速长大。原来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突然就会做、自己也能做好了。

这一点,这段时间我深有体会。

之前,老大写作业、练琴都“需要”我陪着、时刻盯着;现在,因为要照顾二宝,很多时候,他得自己写作业、练琴,完成的挺好,甚至比我看着的时候还好。

但,这真的是二胎带来的好处吗?

如果我们真这么想,其实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孩子的突然懂事、独立,并不是二胎导致的结果。充其量,生二胎只是暴露了问题、创造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原来,只有一个孩子时,爸妈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因为实在太爱这唯一的孩子,所以事事都想在前面,不断提醒、纠正,甚至会把事情全部包办下来:

孩子没喊渴喊饿,水和零食就早早端到面前;

写会儿作业,爸妈一个劲儿问:这个题会了吗?那个听懂了吗?

看会儿书,又念叨孩子眼睛累不累、姿势对不对、要不要歇会儿;

去上学,担心东西带齐没?上课会不会开小差?恨不得时刻陪着才安心……

孩子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久而久之,失去了独立的内核,强烈依赖父母,甚至显得很无能。

而有了弟弟妹妹后,爸妈的关注度被稀释,他们不再被爱重重压抑,重获自由成长。于是乎,我们会看见他们在突然之间,长大了、独立了。

这样的家长很普遍,《中国青年报》之前做的调查显示,在2006人中,有62.8%的家长想要时刻掌握、监督孩子的在校动态。

这种想让孩子随时随地“活在自己眼皮底下”的想法,是一种过度关注,对孩子的成长,是害不是爱。过度关注的病根,有几个原因:

 ①不想孩子走弯路 

心理学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对自己非常重要时,才会引发过度关注

家长为什么会过度关注孩子?大抵是出于爱。

确实,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从出生那一天开始,父母就想把最好的给这个小生命,哪怕会掏空自己。

成长中更是倍加呵护,希望他事事都好、不想他走错路、走弯路。

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和希冀,很多家长才会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

就像一架直升机,时刻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上空,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一旦偏离了为他设定的“正确路线”,就马上下场干预。

而相比于直升机父母,“割草机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会直接把孩子成长路上的困难,全部扼杀在萌芽状态,替孩子一一铲除。


但这样的“直升机父母”“割草机父母”,是孩子想要的吗?

事实上,我们眼中的时时叮嘱、事事尽心,到了孩子那里只是“厌烦的唠叨”“霸道的专权”。

父母终有与孩子分别的一天,我们不可能保孩子一世,他的路,注定要靠他自己走。

②对孩子行为过度解读 

如果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是过度关注的根本原因。

那对孩子的行为,尤其是负面行为的过度解读,就是引发父母“过度关注”的导火索。

就像有的父母,听到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有矛盾,就担心孩子是不是太过内向孤僻或者有社交问题;

因为孩子偶尔一次数学考试失利,就想东想西,一会儿觉得孩子学习不认真、不努力,一会儿又觉得孩子压根不是学习的料。


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也好、与人交往也罢,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都是偶尔一次或者无伤大雅的小问题。

但很多父母,总爱把这些小事向更坏、更差的方向无限延伸;带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孩子身上找“证据”,来支撑自己的想法;最后,自己把自己吓得够呛,陷入“焦虑闭环”中出不来。

这样的过分关注,不仅让父母自己担心、焦虑不已,也会让孩子时刻处在一种错误的自我认知中,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处在不自信的不良情绪中,无法自拔。


小心过度关注,把“好孩子”养废了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的作者朱莉·利思科特说:父母的过度关注和干涉,会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缺失、社交能力匮乏、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成年不成人”的尴尬人生。

确实,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小孩”,都是因为被照顾得太周到了。父母的“为孩子好”,到头来却成了毁孩子的钝刀,让他变得:

①焦虑不安,没自信

相比于优点和优势,父母过度关注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孩子的负面行为或者不擅长的事情上。

但父母越强调、越在意,孩子反倒越后劲不足,越朝着父母极力避免的方向发展。

这到底是为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关注即强化”。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著名的“白熊试验”,就强有力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它告诉我们:当你努力不去想一件事情时,这件事反倒成为了你唯一关注的事,占据了整个大脑。

实验要求被试10分钟内尽量不要想起一头白熊,一旦想起就按响铃铛,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所有人都会按铃,每个人的次数高达6次。

同理,当爸妈特别关注、干预某件事时,其实会在无形中加重孩子对这件事紧张、不安的情绪,让他变得畏首畏尾、胆小怯懦。

就像开头的小男孩,妈妈越是怕孩子跌倒摔跤,时刻把“小心点”、“当心啊”挂在嘴边,越会增加孩子对跌倒摔跤的惧怕和恐慌,最终变得什么也不敢做。

更糟糕的是,父母的过度关注,还会导致孩子自卑、不自信、格外在意他人评价。

大家知道,越是小的孩子,自我认知和评价的能力越低。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依赖最亲近的人的评价,来获得自我认知的。

所以,当父母总是担心、忧虑孩子这做不好、那做不好时,孩子就会认为这是我们对他们的判断,也就把这个过度关注内化为自我认知。

一旦遇到相关的事,就会变现地特别没底气,产生“我不行”“我做不好”的想法。

就像很多家长担心娃英语不好,总在孩子面前碎碎念“感觉没什么语言天赋”、“发音会不会不准”、“对英语没啥兴趣”,结果把本来挺好的苗子,生生念成了“英语困难户”。


 ②专注力差,学习力也受影响 

被过度关注的孩子,往往专注力不好。因为他几乎没有独处的时间,总是在被大人提醒和干扰。

想象一下,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玩玩具,奶奶走过来说:“宝宝,要喝水了,不然要上火的”;

孩子正在安静地吃饭,爸爸坐在一边唠叨:“不要挑食,挑食不长个的”;

孩子正在写作业,妈妈在旁边一个劲儿说:“头抬高,这么低看书,会近视的……”

本来很专注的孩子,一次次被打扰,时间久了,专注力一定会被破坏掉。

除了专注力不好,因为被家长过分关注而产生不自信、焦虑情绪的孩子,学习力也会直线下降。

德国神经生物学家格拉德·许特研究发现:当孩子感到高压或者处在焦虑情绪中时,他的大脑会产生大量的不良刺激,这些不良刺激会搅乱大脑的运行,导致无法提取旧知识,更不能学习新本领。

③不独立,抗挫折能力低 

过度关注孩子的父母,总是倾向于把所有都安排地妥妥帖帖。

凡事有人打理,遇到问题有爸妈冲锋在前、扫清障碍,孩子根本不需要参与,所以,他们很自然地不会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但过惯了“一睁眼什么都有”的日子的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离开父母的,而这时麻烦就来了。

他们无法独立生活,遇到一丁点问题就会束手无策,要么像个“巨婴”一样等着父母出手解决,要么选择直接逃跑,避开一切。

就像心理学者温迪·莫格尔说:父母出于爱和好心,在孩子小时候,帮他们抵挡所有忧虑,但当孩子长大后,却不知该如何面对问题和挫折。

④恐惧亲密关系 

父母的过度关注,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变成对孩子的控制。就像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对儿子的大事小情都要悉数过目。

每天4点爬起来给儿子煮梨水去火,如果朱雨辰忘了,她就算跑到天涯海角也要逼他喝下去;



为了给儿子做饭,常年背着一口电饭锅跟组,到哪里哪里就是朱妈妈的厨房;



除了生活上,事业和恋爱她也要一一把关。

限制朱雨辰接戏,尤其不能接武侠剧和古装戏,因为怕儿子挨打;


儿子的每段恋情,她都会去干预,甚至还制定了一套儿媳妇的合格标准。


朱妈妈的本意是害怕儿子过得太辛苦,但她的过分关注和强势干预,却成为了儿子最大的困扰。


过满的爱把朱雨辰压的喘不过气来,也让他很恐惧去开展一段亲密关系。

就连朱雨辰的姐姐,也因为母亲的行为,迟迟不敢步入婚姻,姐弟两个都在妈妈的过度关注和控制下,与幸福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



避免过度关注,这样做


①少说多做,当个信任孩子的“懒妈妈” 

很多妈妈总是不自觉地会对孩子产生过度关注。这时,不妨强迫自己“少说话,多观察”。

比如,孩子第一次独自去上学,你肯定担心路上会遇到危险,但请忍住别说。因为你的提醒,只会加剧孩子对“独自上学”这件事的恐惧和排斥。

但你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至少有两件事是可以的:

跟孩子一起模拟上学的场景,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全部列出来,然后跟孩子一起思考解决方法;

在孩子上学当天,默默跟在身后,如有突发状况,可以随时给孩子提供帮助。

这样一来,既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降到了最低,保证了孩子的安全;又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爸妈信任的。

少说多做,远比杞人忧天要来得实际。

如果你想要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先让自己平静下来。

因为,每一个“勇往直前、敢闯敢拼”的孩子背后,永远站着一对“淡定”的父母。


②只指导,不插手 

在所有关系中,只有亲子关系是指向别离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孩子独当一面,那么就把每一天、每一件事都当作送给他的离别礼物,为他日后的独立生活做好完全的准备。

相比事事亲力亲为,我更建议家长们只为孩子提供指导。

比如,让孩子打理自己的日常起居,学着叠被子、叠衣服、洗碗、扫地擦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他基本的步骤和程序,或者示范一次。

千万别小看这些家务,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在这些小事中锻炼出来的。

③允许孩子试错,接受他的不完美 

很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他不够好,或者想要他更好。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大人如此,小孩也是。

从孩子出生起,我们就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去试错。

因为,人生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由无数问题堆叠在一起的。所以,让孩子大胆去尝试,哪怕错了、失败了也无所谓。

毕竟,挫折是人生常态。

只有经历过挫折、失败后再爬起来的孩子,才会不惧怕这一切,才会把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宽、更扎实。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请放开手,哪怕有千般不忍、万般不舍。

只有这样,他才能做自己,而不是成为你的傀儡。

就像纪伯伦的诗写的那样:孩子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爱,不是你的想法和意志。

毕竟,孩子总会长大,我们也终将老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