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硬件越来越难做,但为什么科技企业仍不死心

 物联网智库 2020-09-08

物联网智库 原创

小硬件越来越难做,但为什么科技企业仍不死心

智能硬件到底有没有前景一直是行业内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论是媒体、专家还是投资者,对于智能硬件的看法也都摇摆不定,这其实便已经透露了两点信息:

一 智能硬件依旧是一件有潜力的事情,人们从来没有忽视它

二 目前的智能硬件确实很难做。

最近,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在内的多家外媒对硬件领域又展开一次集体讨论,并且提出了“小硬件已死”的观点。

例如,《纽约时报》的文章认为,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硬件的成本在日益上升,对于硬件创业公司来说,一旦一款产品失败,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而即使成功,也会很快被新的爆款产品替代;再者,山寨货的兴起也使得走高端路线的硬件公司受到了重创。

而也有主流媒体认为,只要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众市场就会一直存在,各种小硬件就能找到生存空间。而且,硬件创业公司的衰落,也不能同硬件的衰落划等号。

Iot101君作为中国物联网行业的资深媒体,也见证了智能硬件行业的大起大落。现在为小伙伴们分享一些智能硬件产业的看法。

一地鸡毛的行业现状1

最近两年智能硬件尤其是小硬件的日子确实是不好过,可以从行业内的标杆企业现状进行窥探。

小硬件越来越难做,但为什么科技企业仍不死心

2012年,Pebble还是一家炙手可热的智能手表创业公司,上周,它已经卖身给Fitbit,价格微不足道。Pebble的未来产品被砍掉,现有产品可能很快也会寿终正寝。

还有谷歌为智能手表打造的操作系统Android Wear,下一个版本的Android Wear要到2017年才能推出,时间已经延迟,一些合作伙伴宣布今年不会推出新智能手表。摩托罗拉甚至还说,它已经无期限停止开发智能手表。

整个智能手表产业弥漫着“挣扎”的身影,包括红极一时的Jawbone,科技巨头英特尔。

即使是前期在智能硬件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的一苹果与Fitbit。也面临着出货量大幅下滑的困境。

此情此景,与智能硬件在早期时的百花齐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客观来说,在国内,因为可穿戴产品的性价比优势,还能保持可观的出货量,但低价的产品在功能与品质上免不了有诸多缺陷,由此带来的用户粘性差基本成了企业的普适性问题。

不断入局的新来者2

与可穿戴领域的惨淡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断有重量级玩家涌入硬件领域。

小硬件越来越难做,但为什么科技企业仍不死心

当董小姐把一直专注于空调的格力硬掰成手机的时候,全球互联网巨头更是软硬通吃,把梗扔向了制造业,而制造业俨然成了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于谷歌、Facebook、亚马逊、软银等。

当然,新晋的玩家们对于硬件的布局也早已脱离手环、手表、灯泡等小硬件产品的范围,而是在智能家居、VR/AR设备、智能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进行布局。

这些企业对于布局硬件有着难以理解的决心,例如谷歌在32亿美元豪购Nest之后似乎并没有取得太多后续的进展,但是这并不影响谷歌在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大规模投入。

这些硬件的新入局者诠释了未来的企业已经不能用软件与硬件去进行明显的划分了,公司的发展也不将受产品形态的影响。

做硬件的有哪些难点3

当然,这些互联网企业并不是擅长做硬件,很多也是寻求与传统的硬件厂商进行合作,但即便是找传统硬件企业进行合作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诸多问题可想而知。

小硬件越来越难做,但为什么科技企业仍不死心

测试的成本再也不是调几行代码

在软件设计中,程序员可以控制环境。但是,硬件领域是凌乱和不可预测的。即使最聪明的计算机也不能为每一种可能性做好准备。此外,技术研发还面临着公共安全和监管问题,所以科技行业目前还难以在硬件世界复制其在数字领域获得的成功。

而且,数字技术的进步是迅速的,计算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并且软件可以不断复制。但在物理世界里,技术进步会受到现实环境的束缚。

硬件产业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了解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传统的硬件企业对于行业有十数年的经验积累才能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功能与形态,而这些,是软件企业所欠缺的。

一家企业要生产无人机,除了对无人机的外形架构进行设计外,还需要根据无人机的具体应用进行相关的特征设计,比如说用来运输的无人机则要考虑无人书否需要在达到目的地的时候需要降落,要是降落时该怎么做,不降落时又该怎么做均是需要仔细推敲的。若是这些细节考虑不周便会对产品的用户体验产生很大影响。

智能硬件附加值难以体现

智能硬件的附加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了更丰富的功能。

二是挖掘用户的数据价值,以便进行后期的服务拓展。

现实的情况是,多数智能硬件使用者都还只是依赖原产品的基础性能,而花哨多样的功能很容易被用户所忽视。这便会让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价值产生怀疑,它的价值点在哪里?

比如说很多人买智能插座,智能水壶、智能枕头等产品后过不了多久就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插座、水壶、枕头来用。这样的话智能硬件就毫无附加值可言,因此消费者自然不愿意为此买单。

而另一种附加值,以挖掘数据而做服务,看起来很美好,其实目前也是一个大坑。

陷入此大坑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将硬件低价甚至免费出售,以至于很多企业血本无归。此坑的第二个表现是收集的数据难以使用。比如说某些可穿戴产品可以监测人体的心跳、血压等数据,以便在医疗领域拓展价值,但其实收集到的这些数据先不说准不准确,就从功能上还完全达不到作为医疗诊断依据的作用。想要知道身体有啥毛病,还得上医院去抽一管血。

企业做硬件为何不会死心4

从企业短期的盈利角度来说,做硬件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并且,做硬件对于很多新型玩家来说并不擅长,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还在前赴后继的往里面去钻。

小硬件越来越难做,但为什么科技企业仍不死心

因为硬件隐含了一块很重要的潜在价值,那就是数据的接入口。相信互联网企业对于入口的价值深有体会,谷歌、Facebook、亚马逊以及国内的BAT等互联网第一梯队的企业无一不是把握住了某个重要的数据入口。

在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数据入口就是搜索引擎、社交软件以及电商平台。但是在物联网领域最大的数据入口便由软向硬转化,目前,对于物联网终端的连接数量最保守的估计也达到了数百亿的量,因此,已经享受到了入口红利的互联网巨头当然不会错过在物联网时代的最大入口,因此,他们不计成本的投入到硬件领域也就不难理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