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县棠樾村牌坊群之联想

 郎氏图书馆 2020-09-08

天气:阴雨

我们欣赏了婺源油菜花后,直奔
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

歙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历来是人们旅游的圣地之一

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历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

歙县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

明 清两代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在这里记载着徽商的甜酸苦辣,可歌可泣发展的历史的真实。

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列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牌坊群是我们这次在歙县旅游重点景点之一,座落在棠樾村头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历史跨度长达数百年。
牌坊景点是由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鲍家花园组成。我们游览的重点是祠堂和牌坊群

歙县棠樾村牌坊采用质地优良“歙县青”石料构建,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这一组高大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历史文物,成为我们现在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的极其重要历史见证!

在棠樾村牌坊入口处,还有敦本堂、
清懿堂 、世孝祠。它们和牌坊群构成了举世闻名的世界历史遗产。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浏览和欣赏这里的徽派文化的传承,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髓,是十分必要的啊

请朋友们跟随我的镜头,细细品尝历史留给我们 的博大精深的徽派微商的历史。

以下这几张照片是有关歙县的照片,不得不说拍的是,眼见的除了“大学士”牌坊以外,其他都是新的建筑,(我在20世纪八十年代在这里住过七天),很难看见那个时期的真实面貌了,如果让历史古迹也有仿建的,是好事?还是很不妥?我不知道
新建的徽州城墙和府衙,很是气派

  

  

  

  

 

 这座许国石坊是真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
许国牌坊是明万历皇帝为嘉奖内阁重臣歙县人许国决策云南平叛功勋而特别恩赐在其家乡古歙城中建造的。历经500多年,经过无数次劫难,依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足见人们对历史上有贡献的名人敬重有加。

  

  

古县城的小路依然存有岁月的留痕

  

这条路和显然和历史名城格格不入了
我到在想:这些新建 的仿古建筑,是否可以建造在真正的历史古迹的附近,让古建筑修旧如旧,保持原有的风貌,该多好啊!

  



  

首先我们越过鲍家花园,经过这块标有5A级的标志,就进入了棠樾村牌坊群景区

  

  

我们是从西边的入口处进入景区的。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这一排耸入云霄的牌坊群,好壮观,好雄伟!(照片中牌坊是从东向西,我没有从西向东拍摄全景,很是遗憾)

  

坐落在从西向东的入口处的三个建筑,分别是清懿堂、世孝祠、敦本堂

进入景区首先我们看见的建筑名为清懿堂

祠堂作为封建宗法制度下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是男人的圣殿。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均与祠堂无缘。但在明清时期的我省徽州地区,却出现了罕见的“专奉女主”的女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徽州文化,令人称奇。

女祠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
引起我们关注的还有赫然耸立在女祠享堂龛座上具有代表性的七位女子的牌位。据《民国歙志》载:棠樾鲍氏贞节烈女明清两代达59人之多。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让人唏嘘的故事:有的独自守寡,拉扯大年幼的孩子;有的恪守妇道,孝敬着夫家父辈;有的任劳任怨,无一例外的都是以长年孤灯相伴,针线为伍、伺候公婆,教养后代,牺牲自己的情感、生活为代价,忍受着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封建社会的美德”,正是有了这些女子的辅佐,才成就了微商的辉煌

  

  

  

  


  

世孝祠建于1801年,是鲍氏家族用以专门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供奉祖先宗族议事的祠堂全
国比比皆是,单独为孝子修建的祠堂在国内实属罕见,由此可见鲍氏重视孝道和以孝治家的观念。
我在想:孝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孝敬老人,抚育下代,一直是我们的信条,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凝聚力。可惜的是在当前由于很多客观和主观因素,使得人们对孝的淡泊,从而引发了不少的社会不安等因素之一。

  

  

敦本堂是鲍氏家族的男祠,又称支祠,"敦本"的原意即为注重根本。
祠堂是砖、木、石徽州三雕一应俱全,雕饰不繁,朴素大方,处处透露出儒家学说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敦本堂正中悬挂着鲍氏祖先画像,为后世子孙之楷模,受后代敬仰和膜拜,。堂内还有保存完整的鲍氏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是鲍氏为宣扬祖德佑启后人所立。堂内的《嘉庆上谕三道碑》更是充分显示了当年棠樾鲍氏家族的显赫。
我想说: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传统的祠堂文化,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可惜的是,在社会变革中,祠堂文化基本被摧毁,联系一族的家史被淹没,很多海内外同族亲人失去了同根同源的依据,真是可惜了。

位于入口处的敦本堂

  

  

 祠堂中的这四个大字,我们今天要是能够做到其中的很少的部分,可能我的社会就会和谐的多啊 

  

  

我们即将进入牌坊群,这是一张全景照片,中间正对的建筑为敦本堂,左边是清懿堂、世孝祠;右边就是举世闻名的牌坊群


 (这一张照片来自360照片) 

歙县棠樾村口百余米长的甬道上,就是全国罕见的棠樾牌坊群。四周是一片平畴,在这个春天里四周都是油菜花香的田间,甬道上7座牌坊拔地而起七座牌坊,其中明建3座,清建4座,庄重威严,雄伟高大,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连成一线,鱼贯而立。
牌坊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忠、孝、节、义”核心的石牌坊,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自西向东依次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

我在想:这里牌坊静悄悄的伫立在这里数百年了,每一座牌坊都有自己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而“忠孝节义””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向我们诠释了这四个字精神道德的精髓,至今依然存有教科书的作用,只要我们按照当代人的理念,一定会给这四个大字赋予更加完善的内涵

这是一张从东向西拍照的七座牌坊的全景

  

现在我按照入口处来介绍每一座牌坊的历史由来(从西向东)

鲍灿孝行坊,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鲍灿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作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

我想说:孝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精髓之一,以孝行天下,是古代淳朴百姓最崇尚的美德。孝--是一个家庭的凝结剂,家庭美好了,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美好。
看今天 ,由于很多客观和主观原因,让这一个闪烁着人类光芒的孝字,变得十分尴尬,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道出了空巢老人的奢求”,我想这绝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慈善里坊
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我想说:皇帝御批虽很尊贵,但远比不上慈善里所表达的感天动地的父子情深,生死时刻见真情的普通人间的博大情怀。这足以让那些买主求荣,卖友求贵,乃至不顾父子情,夫妻情只求自己“荣贵”的“人”,无颜立于人世间!

  

  

  

骢步亭
  骢步亭位于牌坊群中“乐善好施”坊与“汪氏节孝”坊之间,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由任贵州都匀知府的棠樾人鲍献书和侄儿鲍元臣,为纪念西汉御史鲍宣而建。
  据《汉书·列异志》载,汉朝有官鲍宣,字子都,平生仗义行侠,曾在路上收葬一无名书生,有一匹青骢马始终尾随其后,听其驱使。后来他的子孙三代俱为“司隶校尉”(后称御史),直言敢谏,骑坐的都是青骢马,当时京城有歌谣:“鲍家骢,三人司隶再入公,马虽瘦,行步工”。这是说青骢马行步工整,走在路当中,寓意办事公正,不偏不倚。所以古代御史都是乘青骢马出巡,路遇不平可先斩后奏,故而京城又有歌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骢步亭因此得名。

我想说:当游人们游览了,女词、男词、世孝祠,以及欣赏鲍灿孝行坊、慈善里后,走到这里需要休整片刻了,而这个精致的亭子正是理想之地,坐在亭中,喝一口解渴的饮料,面对如此壮美 的历史古迹,脑海里忽隐忽现处青骢马的传说,啊, 多惬意啊!

  

  

  

鲍文龄妻节孝坊
“矢贞全孝”坊亦称“汪氏节孝坊”,系为旌表鲍文龄妻汪氏节孝而建造的,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鲍文龄妻系棠樾村邻村 山后人,姓汪名招,与丈夫同年同 月生,丈夫只比她大二日,可谓是 难得的天生匹配了。.谁知命运多 舛,25岁时便死了丈夫。但她矢志 守节,不再改嫁,含辛茹苦地把丈 夫留下的遗孤儿子集成拉扯长大 成人,培养成为歙县一位有名望的 疡科大夫。对公婆她竭尽赡养之 责,极为孝顺。由于辛劳过度,45 岁时即病逝。在她诞辰八十周年 时,族人为她请旌,经皇上恩准,于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竖立了这座牌坊坐西朝 东,东 面明间楼顶檐下竖匾东边镌 刻“矢贞全孝” 4个大字,西面镌刻“立节完孤” 4个大字。前者意思是旌表 汪氏在25岁死去丈夫后,她矢志坚守贞节不再改嫁,全心全意地孝顺侍奉公婆。后者意思 是赞扬汪氏在丈夫死后立志坚守贞节不再改嫁,含辛茹苦完成了将丈夫留下的遗孤拉扯成 人、培养成才的任务。东西两面明间的下层匾额上,都镌刻“旌表故民鲍文龄妻汪氏节孝”12个大字,标明该坊系为旌表鲍文龄之妻节孝而立。

我想说:鲍文龄妻汪氏一生守节、伺候公婆、培养遗孤,为鲍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终于在诞辰八十获得了“矢贞全孝、立节完孤”这是在那个时代一个含辛茹苦的女子最高奖赏,真是气节可嘉。
在今天我们对此可以赞赏、同情。但可不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天的世界很大,女人的视野很大,
伺候公婆、培养遗孤可行可赞,一生守节大可不必!

  

  

  

包漱父子义行坊芳
鲍淑芳父子义行坊,也叫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1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当时鲍氏家族到鲍濑芳时,已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鲍淑芳为了光宗耀祖,便向当时受灾地区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于是,皇帝下旨又为鲍家建了一座“乐善好施”的义字牌坊。

我想说: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又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善举多不胜数,小之一瓢一饮,大之举国皆善。于己于人于国皆大有益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团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见证之一,理应大力弘扬!

  此时春寒陡峭,义行坊下,一位老人正在推销着草莓和鸡蛋,人生不容易啊。我匆匆购买了一盒,心里不是滋味的快速离开了。

  

  

鲍文渊妻节孝坊
又称吴氏节孝坊,这座牌坊是我最敬重 的一座
系清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为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 而建造的。据《歙县志.烈女》记 载,吴氏系江苏嘉定县南翔镇人,22 岁时嫁给鲍文渊做继室。嫁到鲍家 后,她侍奉生病的小姑十分尽心尽 礼。在她29岁时,丈夫鲍文渊撂下 与前妻所生的儿子去世了。吴氏从此一人挑起了养老抚幼的生活重担。她不仅将停厝于南翔的丈夫的棺木运回棠樾安葬, 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坟,还安葬好了族属中无钱安葬的人。同时她 还种菜、织布,辛勤劳作,历尽艰辛,如同对待自己的亲子那样悉心培育前室留下的孤子 元标,终于将他培育成了清末著名的书法家。吴氏前后守节三十多年,按照封建礼教的 规范,做了一个节妇所应做的一切,在六十多岁时病故。吴氏一生的所作所为,被人们视 为遵循封建礼教的典范,当时的著名文人蒋心馀写了一首《鲍节母诗》赞颂她:“儿读书, 母灌蔬,儿焚膏,母辟鑪,十指之血缕缕积! ”其族人还为其力请旌表,终于获得皇上恩 准,为她建造了这座节孝坊。坊高11.9米,宽9.36米,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牌楼。明间楼 顶檐下嵌有“圣旨”牌。圣旨牌两旁及两侧次间楼顶檐下为镂空漏窗花板。明间上层匾 额正面题书“节劲三冬” 4个大字,背面题书“脉存一线” 4个大字。意为赞誉吴氏的贞 孝节操经得起三冬严寒的考验,为鲍氏保存了一线血脉。封建传统礼教认为:不孝者有 三,无后为大。吴氏为鲍家保住了后嗣,并培养成出色的人才,那当然是功德非凡的大孝 了。牌坊明间下层匾额正背两面都题书“旌表故民诘赠朝议大夫鲍文渊之继妻诰封恭人 吴氏节孝” 24个大字。两侧次间的匾额上镌刻着立石牌坊的各有关地方官员的名字和立坊年月。

我想说:吴氏--一位没有留下名字的伟大母性,29岁守寡三十多年,承担了远比一个男子还要重的担子。义举鲍家泽韵族人,令我敬仰有加。
“节劲三冬、脉存一线”八个大字,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那个年代,吴氏得之名副其实。
一位柔弱的女子,担起如此的重任,有了美好的结果,其中的艰辛、劳苦、坚韧、诚信,责任、担当是难以想象,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现在更加需要的吗啊?!

  

 仔细看这张照片中的文字“节劲三栋”中的节字,下面 的即字向右错动了半个字节,这是存心而为。
封建社会中原配和继室的地位永远是不平等的,哪怕继室贡献巨大,也不能和原配平起平坐。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节”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这是多么 的残忍的理道。 

  

鲍逢昌孝子坊,
本名人钦真孝坊,旌表孝子鲍逢昌,其父 外出杳无音讯,他以14岁少年,沿途乞讨寻访,于雁门古寺遇 父奉归。后母病,复走桐庐,攀悬崖,得乳香,割骨调药,疗 得母愈,果然是“天见精诚,人钦真孝
”。

  

  

  

鮑象贤尚书坊

棠樾牌bai坊群中的鲍象贤尚书坊始建于1622年。
鲍象贤(1496-1568),字复之,号思庵,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选授御史,出为湖广佥事,部署江防,以获盗功升云南副使,兵备监安,累任至右副都御史,嘉靖三十年巡抚云南,嘉靖三十二年升兵部右侍郎,提督两广军务。不久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寻又罢官家居,嘉靖四十三年四月以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七月进兵部左侍郎,至隆庆二年(1568)正月三十日卒于家。年七十三岁,赠工部尚书。
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向朝廷请命,修建了这座鲍象贤尚书坊。此牌坊于1795重修,牌坊上写着“赠工部尚书鲍象贤”8个大字,是一座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因其在两广击退倭寇立大功,所以,在此牌坊的两侧,分别还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字样,
这是皇族赐予平民百姓极高的荣誉。

我想说:做官若如鲍象贤,官不择位”、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那么我们的贪官污吏就会大大的减少,社会 的安宁和谐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期盼着!

  

  

 

 最后欣赏一组牌坊群的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