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沙堤李氏 2020-09-08

地名由来:

内墓(曾用名:李墓、里墓),今为惠安县东桥镇珩海村内墓自然村(古为泉郡惠邑卅二都温陵里橘庄铺李墓)。

明代惠安知县叶春及撰《惠安政书》图表篇三十二都橘庄铺记为李墓(虎母山地名也标注为李墓)。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惠安政书》三十二都

备注:古三十二都温陵里

橘(吉)庄铺【大吴、西黄、山头、前坑、秋坑、李墓、岭兜、坑北、陈西坑、南坑、洋东、前陈、坑尾】

东周铺(黄崎巡检司)【间边、加墩、黄崎、西曾、杜厝、上仓、苔浦、表尾】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惠安政书》表

据《岞江李氏族谱》和《前内三落沙堤家谱》的李文会墓志铭载:“墓葬在卅二都二甲虎母山坑东沟墘石记曰李墓,故其乡因称‘李墓’,开親支派一脉居住李墓看守封茔。”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前内三落沙堤家谱》旧族谱

现在使用的“内墓”是最通用的写法,为东桥镇珩海村(辖路竹下、吟兜、坑底、竿坑、内墓)五个自然村之一。宋元明清代时期为“李墓”,民国时期改为谐音“里墓”,解放后又改名为“内墓”(“里墓”和“内墓”闽南语方言谐音)。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现代地图

李墓(内墓)与李文会溯源

李墓(当地人又称为“丞相墓”),源自南宋绍兴廿八年,左丞相(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李文会薨于四川成都府,后墓葬于此,故名。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丞相墓(现存墓穴)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南宋宰相李文会墓葬遗址

《沙堤李氏族谱》有记载其“李墓”地名来源,现“沙堤始祖”李文会墓碑及墓志铭于解放后经历“文革”破坏遗失在村中(据了解,村中88岁德高望重的王老先生口述有见过此墓志铭及墓碑,沙堤李氏后裔正努力寻找中,希望能重见天日……)。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李文会塑像

李文会(1097-1158),字端友,惠安县小岞后里(内)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旋即列于朝官,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左奉议郎、充删令所敕定官,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迁御史中丞,绍兴十四年五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副宰相)。著《金刚经注》、《三教通论》、《中兴十要》等文献,李文会仕宦期间,政绩显著,颇有民望,是南宋中流砥柱贤相。

李文会墓志铭(康熙年间重修)开親支派概况

宋端明殿学士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文会(端友)公墓在东桥镇虎母山俗称“李墓”亦称“丞相墓”。乾隆《泉州府志》宋仕绩载:李文会墓葬在(惠安)三十二都二甲虎母山(今东桥珩海村内墓自然村,墓被破坏严重,宗贤商议修建)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皇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1715年)四月廿九日,岞江(小岞)阖族裔孙起工修整封茔。宋赐进士授枢密院使权参知政事李公,讳文會,字端友,谥靖节。绍兴廿八年八月初一日薨于四川成都府,墓葬在卅二都二甲虎母山坑东沟墘石记曰李墓,故其乡因称“李墓”

墓志云:开親支派一脉居住李墓看守封茔。元朝大德三年,又一支分居惠西后吴,至明末分派迁入(螺阳)吴厝(民国廿九年玉麟公始建族谱)。又开親支派一支居住在江南湘州府(今上海市松江区)内真珠巷十二街头,至明末李沾公以进士出知惠安县親来小岞寻根祖迹,有善政,后入明宦宗记学宫,惠邑建生祠于北门外。又开親支派名“进”名“宁”名“弥”于洪武廿二年为防倭被抽丁至永宁福全千户所军百户赵亮军下授校尉水师都统人称威正公。“李弥”因善于驾舟,被派遣琉球国(冲绳),后裔居久米村。又一支名“李性”者因撑造军船,时遇大风雨被天灾飓风滔没于海,仅余一妇(大吴乡陈氏女)有孕八月生下男嗣,至永乐元年随妇嫁在五都某甲曾炉章脚之处长大后复姓“李”。又开親支派居住赤埕、前坑乡涂寨垻内乡。不幸军兴旁午海边迁徙全谱散失仅存谱首数语留以子孙呜呼。诗曰: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迎;我贵我荣君莫羡,二十年前一书生。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李文会雕像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古墓葬遗址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李封君墓(文笔山)

“沙堤传芳”与“沙堤”之由来:

南宋宰相,沙堤始祖李文会祖居小岞。《惠安县志》载:“小岞山在净山东十里,宋参知政事李文会祖居此,其坟名蜗螺上水者尚存。李文会以故执政返乡,有司沿海筑沙堤以迎之。”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惠安县志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相关文献资料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相关文献资料

小岞原为半岛,与钱山(净峰)隔海相望,来往者均需坐船搭渡。山前(净峰)有座古庙----渡头宫,宫前有对文笔柱,被渡船用作抛锚的锚桩。宫有联“渡通岞峡安登岸,头举桑田莫问津”。史传李文会祖居小岞后里(后内),朝政期间,策马返乡事亲,目睹小岞孤岛,狂风恶浪,舟楫险阻。故奏请皇上,准予移山填海,皇上以孝感,赐予朱笔,劈下凤山半壁,填海七华里,谓之“七里湖”,可架通两岸之陆。

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李文会省亲回乡,“司沿海筑沙堤以迎之”。李文会生平积德,居官爱民,不忘垂范后世,勉励后嗣,即赋诗曰:“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二十年前一书生。”并亲题“沙堤”,后裔以沙堤迎宰相故事传芳后世,从此“沙堤传芳”,作为小岞李氏堂(丁)号,世代相袭。“宋家怀贤相,千秋俎豆衍沙堤”也成为美誉。(《唐国史补卷》载:唐时替新任宰相铺筑的沙面大路称沙堤。凡拜相杜绝班行,府县载沙填格自私第至子城东街名曰沙堤。故“沙堤”之名不是可乱用的。)自从绍兴十四年(1144年)以后,沙堤李氏后嗣支派繁衍于海内外,迄今繁衍近三四十代。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沙堤传芳

颁定行第(现存)收集中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社教”及后来“文革”运动。岞江沙堤李氏完整的族谱被毁,现仅存私家族谱昭穆行第字辈都不齐全。现参照整理其顺序自宋始为:开朝建业成, 陇西公卿保,雄乱霸诸侯, 国维君道起,帮迺臣忠兴, 书香绳祖武,德泽贻孙谋,现仅存三十五字,而后十字各有不同。而钱山派及德化亦各有不同,其顺序自宋始整理如下:文景国正子 ,赴o时开芳,常荣枝树茂, 云尧永其昌,奕世逢春潮, 华登万宏光,传世先祖德 ,群贤振兴邦,登高观明月, 辅国兆嘉祥,

分居惠西后吴公行第:

明季开基, 梦世成岩, 玉炳庆宗,孝友传家, 文章华国 ,作述重光

附沙堤冠头联一对:

金錬出国家器,木培成梁栋材。

李墓(内墓)沙堤李氏迁徙:

李墓(内墓村),最早先由小岞沙堤李氏后裔迁入看守封茔,后陈氏迁入,最后才由王氏迁入。现珩海内墓村为单姓“王”属型厝(珩厝)王氏派,古珩厝含现珩山、珩海、南湖行政村等地。

小岞沙堤李氏后裔因看守封茔(文会公墓)而定居此地,后因陈氏乡民得鼠瘟疫而迁出(据传去东周铺莲城表美借居),清初“迁海令”时期迁出至惠安内陆(惠西),至康熙二十二年,撤销迁海令,部分李氏迁回斗尾,有的则迁回李墓继续看守封茔,后因为历史原因入祖王氏,融入“李王同宗”的型厝王氏(据《型厝王氏族谱》的人丁盛事篇记载“型厝”的来历,其中,民国时期(1946年)的祭文:“我祖沙堤肇始,振奋家声,莲城毓秀,型厝开疆,少宗塾鉴……”可考)。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型厝王氏族谱祭文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型厝王氏族谱祭文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型厝王氏族谱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古井

据内墓村中王氏老者回忆祖辈经常讲的故事,王氏先人未迁入时,最早居住于此的是李氏和陈氏,由于鼠瘟疫,造成陈氏仅剩下三户人口(后入祖姓王),此时大部分李氏族人纷纷迁出李墓,定居斗尾。从此,虎母山的“李墓村”慢慢的变为“王姓村”,表美(斗尾)⑧就多了个李姓家族。

备注:

① 看守封茔:南宋孝宗隆兴年间,小岞沙堤李氏后裔迁居三十二都温陵里橘庄铺虎母山护墓,后人丁繁衍形成一个乡(相当于村)称“李墓”。

② 现内墓村为单姓“王”,早期陈姓乡民因乡里鼠瘟疫,仅剩少户人口后入祖王姓(内陈外王)

③ 表美:现称“斗尾”(斗尾李氏清代祖墓的墓碑上有“表美”刻字记载)

④ “迁海令”: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海令”,各省(迁界北起辽东,南至广东)沿海三十里居住民一律限时迁搬。

⑤ 由于,清朝“迁海迁界”,闽、粤、江、浙沿海四省无数村庄被沦为废墟,许多姓氏先祖墓葬也造成破坏。岞江(小岞)阖族裔孙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1715年)四月廿九日起工修整封茔,又开親支派居住李墓。

⑥ 历史原因:根据《型厝王氏族谱》的民国时期的祭文记载解析,“沙堤”为沙堤始祖李文会;“莲城”为今斗尾东周一带李氏聚居地;“少宗”为李文会后裔后里李氏家庙名称(高宗时期,李文会在四川有很多政绩。皇帝令恤典恩泽二人,进官一级致仕、赠左中奉大夫。故惠安小岞后内少宗祠堂亦称“中奉大夫第”。)

⑦“李王同宗”的意思是说内李外王,原本姓李,因为某种原因,而改姓王。

⑧ 斗尾李氏:为了让后裔子孙铭记本家族的来历,宗亲族老经常对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其中最核心的话题是:咱们是惠安北面(指以县城为中心,虎母山刚好处在北面)护墓的,迁来斗尾定居。之后,在一代代的流传中出现了这样的口误:咱们是惠安北门来护墓的,在斗尾定居。北面与北门一字之差,两句话又同时提到护墓,定居,别看简单的几字。因概念模糊,竟成了历史之谜。李姓在斗尾定居后,为了出行好记,干脆来个小岞地名斗尾大复制,直接移植给斗尾的山山水水。时至今日,两地仍延续着许许多多名称一样的地名,如东垵、后海、前垵、后古井、石壁兜、虎宫口、峙子门、后屿子、海头澳、东山子、前山子头、石船脚、东安角、也圳、后墓石、堡子等等;近似的如乌石尾(小岞称乌沙尾),大岭头(小岞称大崎头)等等。因此,从上述例子中可否这样认为:斗尾李姓是由小岞后内经李墓村迁入的,并非惠安北门来此护墓而定居的。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李氏宗祠(沙堤始祖)

沙堤世胄:

马来西亚李氏族谱特刊载:据德化沙堤李氏族谱《沙堤族谱》原序“避倭氛相率入龙海,养吾公始居龙浔山麓……因告公以高洋奇穴,兴沙堤吉壤,公得之喜甚,以吾家吉甫公,曾居游沙堤,宰相故事也,获斯地,而称斯名,凤凰于飞之占,聊堪比拟矣……”。德化沙堤李氏族亲现还传记“七里湖沙堤”世祖也。

目前旅居海内外各国及港澳台等地的沙堤李氏后嗣对族谱记载着“沙堤”二字的不解之意,可以说,凡族谱记载或传说有“沙堤”二字,都是李文会后嗣。由于年代久远,所记族谱有些失传,有些记载不清,只记载“沙堤”或以“后内”地名为族示,没有记载历史,使后嗣对所记的族谱内容理解不了,特别对记载有“沙堤”二字的不解。要理解“沙堤”二字,必须知晓历史的缘故,才能理解其渊源。总之,凡属“沙堤”李都是南宋宰相李文会后代嗣孙。

寻祖就寻沙堤始祖,南宋宰相李文会,寻根就寻渊源“沙堤”发源地小岞。寻根必寻祖源,只要祖源寻对,就不论中断其缘故之。因为说,祖源历经九百多年,不可能代代寻接,只要根寻正确,祖源就能明晓。只要根寻明白,才能知晓祖源根本源之源由,明晓祖根、祖地、彻底地了解历史,就要进行追溯祖根本源,追宗祭祖活动,缅宗拜祖,感祖恩泽,启发后世,传宗接代的宣传,让下一代知晓始祖历史根脉,解明几百年来族谱所记载的“沙堤”二字之意义。让后昆彻底理解祖先历史,理解渊源,理解祖根本源。

溯祖追宗,“沙堤”源于此,海内外印证无疑,愿其世胄共鉴。重建祖祠,立册记史,重光祖德,承前启后,以示裔孙,寻根问祖,追溯祖根本源也。

唐代伦宗支一派本源追世胄;宋家怀贤相千秋俎豆衍沙堤。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李文会府宅

惠安东桥内墓村(李墓)与小岞沙堤李氏之渊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