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新昌董氏

 荷香月暖 2020-09-08
浙江谱

      转载网络

                             雪溪董氏


内容转载自陈百刚摘抄新昌乡村文化研究------百姓寻根录

 

一、姓氏源流和人口迁徒、分布

 

 

新昌董氏在唐末由衢州龙游迁入,一世祖董德卿(784-852),原籍龙游立德乡,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进士,官金紫光禄大夫兼少保。传至第四世董舜祖(851-922),名良臣,号奋志,唐昭宗时(889-904)官剡县令,时天下大乱,义军蜂起,遂归隐于剡东龟溪石壁(今董村)。到第六世康泰公董宁(913-994)

迁居雪溪,以此为基地蕃衍成我县东乡大族。“雪溪董氏”之名由此而来。

谱载董氏选择雪溪为发祥地的经过:六世祖董宁于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夏钓于龟溪,由泄下溯流而上,见岩溜瀑布,状若飞雪,以为前面必有兴族之地,继续前行见水口宛如喉结,入其间,豁然开朗,若展图画,旁有小涧,地面平坦宽敞,决心在这里开基拓业。用竹竿围起一片土地,里面放养几只母鸡,向天祝祷:此地如可兴家。鸡母必能化生。逾月视之,果如所祝,就迁来定居。

从一世到民国35年(1946)修谱时,已历千余,传至四十一世。据八十年代末各姓人口统计,董姓在新昌人口已达6300多人,主要分布在小将、镜屏、回山等地区。

董姓渊源据说为黄帝后裔,始祖名父,性好龙,龙多归而畜之,帝舜赐名豢龙氏,封于董,居官于陇西,因以董为姓。历史上董姓有不少著名人物。如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战国时赵简子家臣董安于,汉初上地太守董阏于,西汉大儒董仲舒,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三国时的董卓等。

新昌董氏以雪溪为根据地,随着人口蕃衍不断向外迁徒,其后裔迁居沿革大体如下;六世祖董宁有三子,第七世分三房,长曰法,徒居剡之孝嘉乡;次曰涞,仍居雪溪;三曰濠,先迁竹岸,后赘蒋山,定居于芹塘,形成芹塘宗支。

雪溪派传至第十一世董功健,生六子。次子润之,润之生淳,人丁大发,分四房,大房董韶传至第十九世徒奉化锦溪;次子董韬传至第十七世迁竹潭;三子董孝友传至第十五世董汝文迁后董;四子董翼传至第十六世迁尖坑,另一分支迁会稽小江。

董功健第六子董德之,宋宣和间为中军总领,领兵守练使岭,徒居大塘,成为彩烟派董氏之祖。其后裔传至第廿五世,兄弟离散,迁各郡邑,有宦游外出者、就产别地者、入赘它乡者、贸易过都者;其中董河分居官园,董海分居贤辅,分别成为官园、贤辅董姓之祖。董氏在回山、镜屏亦成大族。

雪溪派又有一支传至廿五世昌廿八公徒至平山;卅世董交文分居查林。

芹塘派董氏后裔有的徒居天台,有的徒居宁海,有的徒居奉化。芹塘本支,因地僻人稀,山川不秀,传至第二十世董贵洪,发善心舍宅为寺,名诚心寺,迁居新昌廿八都溪下英置产立业。他有四子,次子董延升又为何监山之祖,第四子董延明为竹家岙祖。这几个村相距不远,即今巧英水库一带。后来溪下英、竹家岙两村合称溪竹村。而巧英水库的命名实系溪下英的快读法而来。

以上就是董氏在新昌境内迁徒分布的大体沿革,从中可以看到董氏对新昌地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像小将区的雪溪、芹塘、尖坑、溪竹,镜屏的练使、竹潭,回山的官园、贤辅,城郊的后董等董氏聚居相对集中的村落,差不多都有董氏祖先筚路褴褛、开启山林的功劳,使得荒郊野岙逐步变成庄稼茂盛的锦绣田园和人烟兴旺的村居聚落。

根据宗谱记载,对后董、贤辅两村董氏的人口发展和结构作了抽样统计调查。

后董村,今属大明市镇,始迁祖为第十五世董汝文(1176年生),至民国丙子(1946)修谱时已传至第卅九世,约共历750年,共传24世,平均31.2年传一代。从第十五世传至第廿六世,经南宋后期,元、明二朝,历时300多年,一直单丁独吊,人口几乎没有增加,可能是社会变乱中谱牒失传,也可能另有原因,尚待探究。第廿七世生4男4女;廿八世生9男,廿九世生8男15女;卅世生7男6女;卅一世生22男8女;卅二世生41男35女;卅三世生56男52女;卅四世生57男36女;卅五世生77男51女;卅六世生62男55女;卅七世生14男10女;卅八世生1男1女。自第十五世至卅八世共生301男,237女。合计538人,平均性比例为127,平均人口年增长率为3.6‰。从婚姻关系看,嫁娶范围基本上在半径10公里的邻近乡村;就业情况看,几乎没有科举出仕、外出经商、从军、做工等人物;从文化程度看,古代有个别庠生(秀才),民国以后,旧制高小毕业生也寥寥无几。总体上说,封闭狭隘,自给自足,以农耕谋生的小农经济格局没有变化。

贤辅村,今属回山镇,为董功健第六子德之公(1095年生)后裔。始迁祖为第廿五世海公(1443年生)。海公生5子,后裔分5房,只一、二、三房传后,人口发展情况列表于下:(见下)

贤辅董氏从廿五世传至四十世共16代,历时约500年,差不多就是明清二朝,平均一代约31.2年,共生男丁1499人,女丁无系统记载,只大房第卅三世至卅七世有记载,推算性比为160,但明显不合实际。如按性比120匡算,500年中贤辅董氏共生男女总数约3750人。以此数推算,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差不多是后董村增长率的6倍,而贤辅二房人口最发,三房较衰,增长率也相差6倍左右。

从两个点上人口蕃衍情况,发现不同地域人口蕃衍差距也很大。这一问题的真相和根源尚待深入研究。

 

 

 

 

贤辅村董姓人口发展表

 

世系

大房

二房

三房

世系

大房

二房

三房

廿六世

1

1

5

卅五世

39

17

122

38

廿七世

4

2

5

卅六世

39

24

149

25

廿八世

2

5

15

卅七世

32

24

170

16

廿九世

2

7

7

卅八世

34

164

8

卅 世

4

18

5

卅九世

21

146

3

卅一世

8

31

10

四十世

1

58

1

卅二世

7

40

11

四十一世

12

卅三世

14

9

61

18

合计

242

1074

183

卅四世

34

18

88

16

 

 

 

 

 

 

二、著名人物和家族

在新昌地方史上,董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宗族,宗谱称“吾族遭兵灾,门祚衰薄”,每遇改朝换代,鼎革沧桑,民变蜂起,兵荒马乱,董氏居地常常首当其冲。为保家护族,常常团练自保,抵御侵扰,付出很大牺牲,也建立显赫的功业。自宋宣和至清咸丰,长达七个世纪,新昌地方史上兵灾不断,较大的有五次:宣和间剡县裘日新(即仇道人)响应方腊起义,一度占领新昌,遭到官兵镇压;元至正年间,海寇冯辅卿作乱,祸及新昌部分地区;元末明初,朱元璋、方国珍、陈友谅为争夺霸业混战不已,多次波及新昌;明末清初俞国望等人占山结寨坚持抗清,遭清军围剿屠戮;清咸丰间太平军占领新昌,与乡团及官军多次激战。董氏的风云人物就是在这些战乱的刀光剑影中登上历史舞台并留存在人们记忆当中的。宗谱载宋明二朝受皇朝封敕共16人,其中11人为武功受赏者;最著名人物是第十一世武功大夫董功健和第廿世义兵都元帅董彦光。同时他们的家族在文艺上也有很高的素养和成就。

董功健(1056-1121)字自强,雪溪董氏第十一世祖。他出身在一个家资巨富、簪缨相继、诗礼相传的家庭。根据谱系排列如下:六世董宁→七世董沣→八世董褆→九世董遂昌、董遂裕、董遂良、董遂初→十世董贤皎、董贤皓→十一世董功健。功健祖父遂初公举进士,任大理评事,宋明道二年(1033)曾上《务实策》,受到皇上嘉许,后致仕还家,恣情山水。从祖董遂良,无后,信佛,石城寺大施主,宋祥符(1008-1016)初曾给钱百万装裱石城大佛,大霞庄山园田地千余亩舍入石佛,在南岩寺筑董公塘三口护田,又在大雷水口造石板桥,为一乡善土。父董贤皓,性诚笃,有胆识,善作诗。曾因抱打不平,为人连累,被捕入狱。闻杜鹃有感在壁上题诗曰:“百里家乡一片心,末成归计了愁吟。杜鹃不解其中意,啼向村前烟树林。”县令见诗受感动,知其受冤,遂释归。这就是董功健祖辈情况。宣和二年(1120)仲冬,方腊起桐庐,剡县裘日新(仇道人)起兵向应,攻占新昌。“新昌为下邑,邑令平居不以防御事寇,至近境仅500人,正昼入县,顷刻荡尽,小民无所依赖,皆望风向应,四境之内,贼寨布满。”可见义军声势浩大,发展迅速。董功健率领他六个儿子和乡邻族人,拥兵自保。功健素以刚正廉直见推乡里,守御战阵,号令严明,人心畏服,得财货不自私。不久,官军前来讨伐义军。利用功健声威,封他作先锋,而功健因打过几次胜仗,轻视义军,仓促上阵,以数百兵当数千众,寡不敌众,而官军却迟迟不进援,孤军被围,败亡自刎,时年65岁。后朝廷赠武功大夫、汝州团练使,崇祀乡贤,葬于桐冈小隐。后人为其立《武功大夫桐冈碑记》,由特奏状元石公辙作记、礼部尚书黄度作赞。他六个儿子也封官补职,第六子董德之任中军统领,驻守练使,即彩烟董氏之祖。后人在评论董功健时,留下很值得回味的一首诗∶“奋身威武拉英耆,犹忆开坛拜将时。可惜功成遂轻死,到头忠义老天知”。

董彦光(1313-1366),名晖,以字行,第廿世祖,为董功健后裔,生当元末明初,兵戈天地,无有宁日。兄弟子侄多人,武略文才皆有可观,是宗族中最辉煌的一个家族。其祖情况:十一世董功健;十二世董润之(功健次子)号石印处士;十三世董淳,字郭敬,号朴翁,又号雪窗独乐,以诗书养志,孝悌闻于郡国,高宗建炎四年(1130)授承事郎,生四子;十四世董韶,淳公长子,,号听松老人,1135年生;十五世董汝揖,号石原先生,1154年生;十六世董琦,号翠堂,1185年生;十七世董伯昭,名堂,号质窗,蕴五典于胸,乡里奉为楷模,授修武郎、仕绍兴越城及湖州府都仓,致仕回家,结听泉轩,供四时乐,寿59岁。他的三弟叫董伯和,名箎,号稼盘,是典型的隐居求乐的文人,与宁海名进士舒岳祥友好,筑寿康精舍于雪溪,舒岳祥有记。还有一个兄弟叫董伯纯,号兰墅,晦迹西园,精心培育诸品名花,适趣四时,人称山中相、地行仙;另一个兄弟叫董可大,栽百种名花临大路之旁当溪潭之上,以词自述曰:“治世襟怀乱世生,樽花酒前且自醺,权将琴诗作佳宾。”十八世董龙孙,字翔翁,号作隐生,董伯纯之子,才雄人表,意气浩然,放浪形骸,优游物外,自题诗曰:“先梅横铁杆,清影照波中,林下相吟赏,幽闲兴不穷。”十九世董德懋,字叔茂,号天姥老樵,少精翰墨,兼工丹青,乡里尊为书府,有《黑菊诗集》1000余首行世。董纯,字仁辅,号全愚,祖父董垕,父董愈孙。董纯自幼明敏练达老成,与群儿有异。董彦光就是董纯的长子。介绍董彦光的祖系人物可以了解一位在历史上有影响人物的家庭道德教养和家学渊源。

元至正十六年(1356),冯辅卿起兵海上,从宁海攻新昌到达雪溪,远近乡里皆为兵燹所毁,雪溪村只剩宗庙石柱门楼,族人死伤无数。董彦光挺身而出,召集宗族子弟之骁勇者,聚兵于松木岭(新昌与宁海间的界岭)。次日,冯辅卿果然拥众而来,双方相遇激战。董彦光拔剑在手,奋勇直前,弟舜传、子谷彪、庭辅左右辅翼,将冯擒捕杀死,冯部众溃散。后将冯首级解送省宪,申奏朝廷,授武略将军、松江府同知,转升佥海道防御运粮授义兵都元帅府事,佩金紫。子谷彪授宁海县主薄,庭辅授临海县尉,弟舜传授奉化县州判。

董贯道,名曾,号约斋,彦光之弟,少学丹青,通习经史。元末兵乱,不欲仕进。时方国珍军占据城邑,欲官,不受。知在家不得安宁,避居东阳山中,时朱元璋在金华,国号吴,闻其贤能,以礼招致,往见,说以经略,受无为州知州。后遇陈友谅攻城,被抓,抗骂不屈被杀。州人立碑萗德,祀乡贤。有著述传世,见后。

董太初,名旭,彦光从弟。少负英气,博通群书,隐于山中。时方国珍军据台州、庆元,一度陷新昌,闻其名,强欲罗致幕下,招之再三,太初拒不受,作诗答曰:“郁郁芒砀云,末辨蛟龙形;荧荧祥星光,末烛夹马营。君子慎其微,草露不可行。”又曰:“尔形外假其中硗,骨本非骨毛非毛。牵连作队小儿戏,舞弄直上青云高。只恐天瓢降霖雨,湿烂破碎抛荒郊。”结果被方国珍杀害。

董荆,字宗楚,董旭之子。明洪武十七年(1384),举博学鸿儒,太祖亲问治道,称旨授县丞,辞不就。有著作传世,见后。

清顺治间,董氏再次惨遭兵灾。宗谱有记载:“明清之交,奉川有雪窦寺窝藏盗贼,上闻之,议抄。有贼臣夤缘削去‘寺’字而谬传之曰‘雪头’(雪溪村又名雪头村),宁绍台三府之兵会剿,尽杀毁焉。斯时,天地为之震动,鬼神为之泣血,人物一空……”……“遭俞国望倡乱,后命田镕率师会剿,征杀七日煨尽我庐舍,系累我子弟,重加天罚,至于此极也。人丁星散,田园荒芜。”“当明朝鼎革之际,山寇跳梁,合族安有宁居?”这些记载虽语焉不祥,但从历史背景看,实系南明抗清斗争带来的劫波。如田镕(一作田雄)曾被抗清复明义士俞围望以鸟铳败于小蒋南洲山涧中,中矢仆道旁篁棘间,险些送命。后带兵来血腥镇压。董氏有忠烈家风,奉正朔,辨夷夏,明亡,江山易主,天地变色,清兵南侵,肯定会有不少壮怀激烈的义举,因而,家园惨遭清军屠戳戮也就在势在必然了。

董氏义烈之风在后裔身上时有闪现,如廿四世董日廪,明正德间,为解除新昌粮米解运之苦,曾与何鉴一起赴京城据理力争,办执结手续。民国时期,土匪濨扰,地方不宁,日寇侵略,生灵荼炭,剿匪及抗敌战斗中,董氏殉难者不少,有卅八世董培昌(1909-1936)、董国枢(1909-1944),卅九世董德华(1909-1942)、董祖钱(1909-1931)等人。

董氏富文艺传统,工诗善画,代不乏人,可与武功相辉映。阆风舒岳祥说:“董氏以笔砚肄业者十九,世以隐德著于乡。”董氏所居之地多佳山水,战乱的纷忧和仕宦的风波使他们更加留恋乡土的安逸,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追求陶月明式隐逸生活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心态。这类人物可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能诗善画,耕读于家,优游泉石,与世无争,他们的诗文创作和笔墨丹青大都失传,宗谱里尚保存一鳞半爪,引用几首,以见志趣襟怀一斑:

“韩子缰鞭马坠,袁安卧雪空斋。自来天地戒贤才,于我清贫何害。”(董南泉)

“烟霞丛里陶真兴,云水闲中养道情。世虑无关心地稳,红尘不染眼前清。”(董庆贤)

“结庐对南山,凿池贮清流。开窗俯池水,种柏池上头。峨然立屏障,迥隔南山陬……醉歌坐屏下,濯足弄聒沤……松柏当重培,厥德宜再修。”“吹箫向云际,樵歌出山巅,此地寡尘事,卜筑寓幽闲。”(董钜)

“挥毫铺锦绣,笔底生云烟。对景抒思远,题辞策少年。”(雪潜子)

在科举仕宦方面,缺乏十分出色的人物,较武功与文学方面逊色,列名如下:

董遂初,九世,宋明道间(1032-1033)进士,任大理评事。

董赁,十二世,宋宁宗嘉泰甲子(1204)乡试中举,后登进士,任广西监察御史。

董韬,十四世,宋隆兴、乾道间(1163-1173)国子祭酒,朝议大夫。

董知远,十五世,宋淳熙末(1189)举贤良方正,任翰林大学士修撰,出知会稽县。

董汝为(1156-?),十五世,举乡进士,尚宋秀王三女宝阳宫主(1158-?),以郡马致富。

董历(1328-1386),字性传,廿一世,明洪武进七年(1374)进士,授青江知县。

董思诚(1320-1384),字择善,廿一世,明洪武七年(1374)第七名进士,新昌开科鼎甲,授福建副使。

董璿(1362-1399),廿世,明洪武进士,任河南道监察御史。

董薛,洪武十七年举人,洪武十八年进士,与察用强同科。

董荆,洪武十七年(1384)举博学鸿儒科。

董洁,廿二世,明永乐丁酉(1417)举人,任江西吉安教谕。

董廉,明永乐丁酉(1417)举人。

董复,廿二世,明成化进士,任贵州监察御史,云南府知州。

董茂醇,明嘉靖十八年岁贡,泰和训导,有传。

董昌(1866-1933),1894年中举。

 

三、宗族文化存目

(一)修谱

大宗祠修谱,有据可查共16次,时间分别为宋绍兴廿九年(1159)、元大德元年(1297)、明洪武廿一年(1388)、明永乐七年(1409)、明正统四年(1439)、明弘治五年(1492)、明嘉靖四年(1525)、明萗祯十七年(1644)、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雍正五年(1727)、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嘉庆十六年(1811)、清道光廿九年(1849)、清光绪四年(1878)、清光绪卅三年(1907)、民国卅五年(1946)。小宗祠及各房派修谱末计。现知民国所修宗谱分别收藏于雪溪董丙林家和贤辅董富全家。据说尚有《竹潭董氏家谱》留存。

 

(二)著述书目

《民国新昌县志·艺文》收录董氏著述有以下几种:

《董曾诗集·天姥山赋》董曾字贯道著。

《董氏雪溪遗音》包括六种著作。

《约斋稿》(董鲁著)、《南明稿》(董旭著)、《宦游稿》(董性传著)、《西山樵唱》(董日初著)、《翠微漫稿》(董荆著)、《烟林独唱》(董宗樵著)、《存心图说》(董茂醇著)、《思朱录》(董茂醇著)、《与董伯文稿》(董茂醇著)。

宗谱所见著述书目尚有以下数种:

《贤轩文集》,十一世董行素著。行素字叔定,号贤轩。

《芹谷八泳》十七世董正道(1260-1333)著,正道号飞泉山人,元大德间以贤良被征,官贵州都令。

《墨菊诗集》十九世董德懋(1312-1389)著,德懋,号天姥老樵,精翰墨,工丹青,有墨菊诗千余首行世。

《水月遗稿》廿二世董景汪(1387-1389)著

《鲁庵文稿》卅三世董良虬(1748-1813)作

《馀文选集》八卷、《急救良方》、《胎产经验》四卷,卅五世董经纬著。经纬(1837-1900),字世琛,号熙之,负一乡之望,远近多以惠称。

 

(三)金石书画

董氏工诗善画者多人,惜作品无考,见于记载的只剩董太初所作《长江伟观图》,为一代名著,曾被清初著名学者、大学士朱彝尊收藏,并题一律于上:“落日楼台见水中,金焦形胜出双峰。九江西去连蜀,五马南来化一龙。渡口船开时击揖,海门风静夜闻钟。璟花隔岸扬州近,月照金盘露正浓。”画面上还有作者自题长款,书法亦工,简端有董旭私印云。

 

(四)宗庙与墓葬

凡董氏聚族而居的村落都建有宗庙,较大的有十多处:雪溪思本堂、芹塘追远堂、平山乐山堂、溪下英维德堂、作家岙维则堂、查林隆昌祠、衍庆祠、贤辅恩报堂、海公祠、官园报德堂、后董思慎堂、尖坑孝思堂、瓦窑湾河公祠、竹潭董家祠堂等。名人墓葬有桐冈小隐董功健墓、平山董旭墓、廿八都董彦光墓、卅三都董荆墓。宗庙和墓葬为祭祖之地,宗族活动场所,也是宗族文化的展览馆,陈列有匾、联、碑刻、戏台、族学、龛主遗像等。有些文化名人的手迹也往往保存在祠堂碑记、楹联合墓志中。如竹潭董氏家庙戏台上有柱联云:“才见得白冈高峰西江月,又闻知青潭流水浪淘沙。”此联把竹潭村二个现实景配合两个词曲牌名,天然巧合,可称佳作。作者为村人董世荣,清末秀才。

 

(五)第宅名园

寿康精舍:在县东雪溪村,元董伯和建,自序曰:“箎疏老无能,年六十五矣,值此危时,……筑室一区为居易俟命之地,曰寿康精舍,复环以花竹,前有荷沼,右辅以梅,左夹以柳……慕李君盘谷之乐以酬,稼盘自号。”宁川舒岳祥有《寿康精舍记》。

养志堂:在雪溪村,元董景俞建,舒岳祥有《养志堂记》曰:“……雁墙翚宇,花木参差,一溪贯其中,两山如画,夹行而西鹭,半岩为飞瀑,下为灵湫……亦赏胜之要,掳幽之机欤?”元末丙子、乙丑之乱,舒曾避难,两至其地。

芹谷朴处:在芹塘村,明永宁学谕董廉晚归所居。潘律作记曰:“至人无为,至宝不琢,所以先生处之以朴。”可知其建筑十分简朴。

郡马宅:董汝为尚宋秀王三女宝阳宫主,选为郡马,家以致富,第宅豪华,后被火焚。

 

(六)族规家教之类

董氏在劫难洗礼中增强疑聚力,重视公益义举;在耕读传家,隐居求志中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品位,相处和顺。《宗约》中云:“族中凡有义举之事实,资费公派,如若推诿不出并修谱藏名者,永不许人祠。”《家规》中云:“宗人庆相贺,凶相问,丧向吊,水火盗贼相救护。……宗人有产业瓜葛及口角争者,当质成宗长,若末经宗长处分而兴词讼者,以罪犯论……。”提倡“处世惟孝友,治家惟勤俭,肄业惟耕读。”“贫而不能自给者周之,颠连穷困者恤之。虽疏远而贱者不敢视为途人,尊吾祖所自出也;虽富贵之极者不敢恃以慢人,体吾祖所同也。”因此,董氏聚居之村落,村风及治安一般较佳,宗祠房派之尊长人物常能洁身自好,正直端方,仪型乡范,得孚众望,具有一定的人格力量;同时,以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取得道德感召力量,弃私财赔已钞,解危难息纠纷。以此建立治之根基。这类人物在谱书常得到赞扬。总之,以传统的道德文化和人格力量整合农村基层社会的秩序,董氏宗族表现是比较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