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丰大安上坊塘古风美之二

 方塘老二黄创 2020-09-08

文光长焕彩

—— 陆丰大安镇博联村上坊塘黄氏祠堂美剪影

·黄俊杰

六百多年前,一支小小的队伍,从福建漳州出发,携着缥缈的岁月风云,踏着久远的历史足音,风餐露宿,来到陆丰大安镇博联村,在上坊塘(旧名方塘社)居留下来,这便有了几百年的黄氏宗祠“崇德堂”和“世德堂”,有了文光焕彩的美。

古老祠堂的艺术美

博联上坊塘村坐落在狮嶂峰落脉数百里后的余脉大石公山男麓,位于漯河中下游,在现今大安镇东南面。当年,比黄姓早迁入该村的程姓,在村前筑起了一个大池塘,专门种植莲藕,因每年收获藕节成堆,俗称藕塘。黄姓迁入居住,莲塘在其门口,又呈四方形状,遂改称为方塘,民国时期因村中都是编织草席,故又称坊塘,新中国成立后,因大乡分小乡,这里就称上坊塘村。

村前一公里处,溪水蜿蜒,东南北三面,田塭连片,形成数百亩田洋, 远处峦峰叠叠。就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黄姓先后建起了宗祠“崇德堂”和“世德堂”。

“祟德堂”,据该村黄氏后人说,建于明朝万历初年,至今有 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上坊塘黄氏的祖祠。笔者目前看到的是:祠堂保留着历史的原貌,规模不大,建筑面积约200多平方米。高度不高,结体比较简单,梁柱没有彩绘,祠堂呈现三开二进式的结构,即由阔嘴厅、两廊和天井构成,阔嘴厅与天井的落差大约有0.8米,整个建筑属于比较明显的闽南风格。祠堂外厅梁上并排挂着“岁进士”、“恩进士”两块匾额。由于年久失修,墙壁残破、脱落严重,祠堂内的梁柱都是孔迹斑斑、朽蚀明显;堂内除了一处土砌案台之外,再没有其他古遗存,有一块石碑,字迹风化,肉眼已经看不清楚。然而,这个融进了500多年时光、见证着沧海桑田的祠堂,能够保存下来,依然保存着明末清初的建筑艺术,这是很难得的了。

而“世德堂”则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面积有1000平方米,结构呈五开三进式,左中右三门,中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正厅拜亭、直通天井。祠堂内共有 48根石栋做为柱子。三合土木结构硬山顶,锲耳墙,灰砖灰瓦; 梁架采用了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采用“露明”的手法,将梁架暴露于外,显示出材质与结构的本色之美。全栋雕梁画柱,八禽八兽木雕、双凤朝牡丹,四面建墙,漆金画廊。四时花草、木刻精致。祠堂原先挂有十多块恩荣匾。据说1966年被烧毁,现存“世德堂” 匾,木刻“诗礼传家”、“光前裕后”。

值得一提的是,祠堂里的雕梁画柱与装饰木雕很明显,样式也多,浅浮雕、深浮雕,有不少镂空的深浮雕与圆雕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深度空间感。这些雕梁画柱与装饰木雕十分注意虚实主次、线条分割、层次节奏的处理,追求画面的严谨与变化,构图的饱满与均衡,实用性与装饰性达到高度的结合,充满艺术美,非常耐看。

漆金画廊中,装饰花纹优美,山水、人物、树石、花鸟草虫等形象生动,刻划入微,花纹多彩,色彩调配恰到好处,显示出当时艺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

与这两座祠堂相映生辉的是,这里附近有二十多座建于明朝至民国的传统民居,多为 “四点金”和“五马拖车”等潮汕风格与格式。村中民居建筑已经非常老化,但整体还保留着。其中,还保存有建筑年代500年之久的“程厝”。这应该是一份珍贵的古建筑遗产。

内生形式的教育美

上坊塘村历来崇文尚教,传道授业,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人文理念为载体,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融为家规, 后裔恪守家训、勤学笃志,追求“青云”之志。从明末起,该村就在东面建有一个学堂,名叫“凌云书院”。 取名“凌云”,就是冀盼所有来此读书的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崇高志向,都能够以“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的气魄,去建功立业。书院的结构是三开二进,由两廊间、天井构成。一直以来都是启蒙后裔知书达理、奋发进取的殿堂。那个时候,书院里挂满众多匾额、碑刻、楹联,黄氏历代先祖手笔的诗词文赋更是书房满满。可惜后来荒废失修并停用。

1952年,“世德堂”被政府充分利用起来,成为整个博联村6000多人唯一的学校。据上坊塘村村民、今年55岁的黄老介绍,那时这里共有小学至初中七个年级7个班,300多名学生,8位教师。“我就是在这里听老师讲课的!”黄老指着祠堂正厅的左边对笔者说。在旁的一位86岁的老人听后,也对笔者说:“我也在这里读过书!”

“你?”笔者感到疑惑:“是解放前读书塾吗?”

“不是!是晚上读的!”老人说。黄绍营笑着告诉笔者:“他读的,是扫盲运动时的夜校。我们读的,是现行的基础教育。”

笔者从祠堂的墙壁上,依稀可见当年班级的“学习园地”的字样和图案、一些读书标语,在祠堂的石柱上,也可见到对联标语。岁月因为这些物象,似乎凝固了定格了,它把我们拉回到那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年代。祠堂成为新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这是它独有的一种内生形式。

人才焕彩的人文美

上坊塘黄氏以德而启,以孝而规,以忠而立,以义而行,“崇文重教”,大兴人文,缨簪继起,人才辈出。据现在上坊塘黄氏提供的简明材料看,有如下几位佼佼者。

黄脱麟,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1708年)乡试中式为举人, 其子黄兆风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乡试中式为举人(乾隆十二年参与重修《海丰县志》有记载),故上坊塘黄氏口口相传有“一门两进士”、“父子文魁”之称,来赞誉他们。

在乾隆本《陆丰县志》中看到,“祟德堂”上的两块牌匾与牌匾的主人黄元扬和黄敏修。黄元扬,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丙申科第一名贡生“岁进士”。据黄族老人等介绍,他善于做盐业生意,并通过黄易的学生、通政司左通政潘锦的关照,把盐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乐于行善。当年大安洗衣溪是架设木桥的,经常会被大水冲毁倒塌,他慷慨出资帮助修建新桥。河口的河中桥也发生倒塌,两岸交通不便,黄元扬又出资帮助修筑。黄敏修,道光元年(1821年)辛已恩科第一名贡士“恩进士”,官至直隶云州通判记录五次加三级。他为官廉正,勤政兢业。曾用俸银捐回乡里,帮助建设。逝于任上,回葬村里。

现存的“岁进士”匾和“恩进士”匾,静静地保存着这里的一种文化遗存。另有被拆下来的旗杆石七副,也静静地放置在祠堂外的地上。

村里祠堂楹联很多,这里略录几副据说是自万历辛卯年流传下来对联:“士农工商各认一字方为吾家肖子,礼义廉耻谨守四维正是我族贤孙。”“支分澄邑燕翼诒谋,享礼百年生俎豆;派衍塘乡光前裕后,诗书累世焕词宗。”“霜凛凛露浓浓时届春秋思不成,木欣欣水浩浩日追源本报无涯。”

  非常浓厚的文化氛围

(注;据村民介绍,上坊塘村黄氏分支于福建浦西,黄均信后裔,开基于明朝永乐末年。现在的安博村、蓝田村、西瓜潭村、东海镇、城东、碣石及海丰一些村筹都是同一先祖分出,包括港澳台上万人口,可谓人丁兴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