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瓷鉴赏》之十三 元青花四爱图四方花盆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9-08

 

 

   

 

 

    

 

   

 

   

 

   

 

 
 元青花四爱图四方花盆


 

 

 

花盆高13,8公分,口径15,2公分,底径11,6公分。

 

 

 

青花绘王羲之爱竹鹤,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图。

 

 

 

画风尽显元代画风之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人物形态神态各异,彰显画家功力。

 

 

 

花盆口部出棱,边部釉下青花绘任意不规之回纹,一面绘王羲之爱竹鹤,王羲之揣手拢袖,裙带飘逸,静观竹旁鹤之舞,古人有爱鹤之说,从画面看当为鹤,栩栩如生之鹤翩翩起舞,做鹤鸣九皋状,画面间绘山石,花草竹和云纹。

 

   

 二绘陶渊明爱菊,陶渊明端坐松柏树下,一足及地,神态专注,手拂枝叶以赏菊。

 

   

 三绘周敦颐爱莲,周敦颐拂袖站于垂杨柳下,心旷神怡静观盛开之莲花。

 

   

 四绘林和靖爱梅,林和靖站于山石之侧,帽耳,衣衫,裙带,云朵,随风飘逸,神态静思赏开放之梅花。

 

   

 花盆底为出棱,做成底座状,四角出四底足。由此可见,元代花盆没有底座,宋代,明代,清代花盆都有底座相配,惟元代花盆,不见配底座者。这一个花盆,也证明元代花盆无底座。

 

   

 还有一点,元代花盆见盆底无眼者,见眼者,皆为方型,有别与历朝历代。

 

   

 花盆所用青花青料为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和唐宋青花、明中晚期的青花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有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多有蓝黑色不规则块斑,釉面清亮温润,并有凹凸感。

     

 

盆里见不刷釉处,盆底不上釉,见两处流釉,一处盆眼周围刷釉,胎体为麻仓土,无釉火石红。

 

 

 

 元代花盆如此者,收藏多年,还没有见过。

   王羲之爱鹅

   

 《晋书》中就记载王羲之爱鹅的两个故事:

  会稽有位老太太养了一只鹅,想要卖掉却无人可要,王羲之听说鹅很漂亮,便和朋友相约去观赏,老太得知王羲之要来,便杀了鹅招待他,令王羲之郁闷不已。
  还有另一则逸事,山阴县有位道士,希望得到王羲之写的《黄庭经》,但他地位不高,正常情况下是很难求到的。老道得知王羲之爱鹅,便精心喂养了一群鹅,于王羲之经常游玩的地方放养。终于有一天,王羲之发现这群鹅,便想买下,老道则趁机求他手书的《黄庭坚》,终于如愿以偿。这个典故传为佳话,以到于后人将《黄庭经》又称为《换鹅贴》。
王羲之爱鹅,并不简单的只是喜爱,他也通过鹅的形态完善自己的书法,使它领悟到执笔和运笔的方法,可以说王羲之是以鹅为师。
王羲之爱鹅则多是表达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展现它们的清高飘逸,超凡脱俗的志趣。
  
  陶渊明爱菊
陶渊明喜欢菊花,主要是也是因为菊花品行高洁,他用菊花来映衬自身的品格。因为菊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的独特品性,故而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又因为菊花”枝头抱香死“,又是开在秋天万物开始凋零之际,所以显得孤高独立。又因为菊花开在山野烂漫之处,也有隐逸之风。
陶渊明蔑视富贵、安贫乐道、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获得了后世进步理想人士的敬仰,人们常常把他的这种可贵品德与“凌风傲雪”的菊花相提并论。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爱好和描写,在后世人的心目中,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是,陶渊明推崇菊花、爱菊的真正原因,从陶渊明的诗文里,我们发现,还有是为了服食菊花、饮菊花酒,喜爱菊花的药用价值。
陶渊明著名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说他赏菊,而是“采菊”,而采菊却正是为了服食。《九日闲居序》中说:“余闲居......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即重九之花菊花,他“持醪靡由”,没有酒,只好面对满园菊花而“空服九华”。无酒而吃花,所以谓“空服”。
第二,陶渊明会酿酒,而且会酿菊花酒。这在他的《和郭主薄诗》其一说:“舂秫酿美酒,酒熟吾自斟”,说的是舂高粱作酒,“酒熟”后,自斟自酌。
第三,陶渊明食菊、饮菊花酒确实是为了延年益寿。《九日闲居序》说得很明白:“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制颓龄”,指禁止衰老、防止衰老,亦即延年益寿的另一种说法。
再看屡屡被人津津乐道的《饮酒》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瑶先生《陶渊明集》注中说:“相传服菊可以延年,采菊是为了服食。《诗经》上说'如南山之寿’,'南山’是'寿考’的象征。”《诗经·小雅·天保》有“如南山之寿”之句。陶渊明的这两句诗,写的是当他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时,“悠然”,“南山”呈现在了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仿佛感到自己的“南山之寿”也“悠然”可见了。
 
周敦颐爱莲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林和靖爱梅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因他四十多岁后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死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
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
林和靖爱梅,亦爱四处游学,足迹遍于江淮之间。到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他绕庐植梅,依山种树,以种梅为乐。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禄不难立致。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